世界民謠(47)倫敦鐵橋倒下來

古庭
font print 人氣: 364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9日訊】《倫敦鐵橋倒下來》原是一首軍歌,以其簡單易記易唱,旋律也在中歐與西歐廣為流傳。後來還被配上康樂遊戲,民謠就被當作兒歌。而歌詞中冒出的一句「我的女士」,其實是倫敦市民在質問藉修橋而中飽私囊的英王皇后。

英文歌詞: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falling down.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my fair lady .

Build it up with iron bars,
iron bars, iron bars.
Build it up with iron bars,
my fair lady.

Iron bars will bend and break ,
bend and break, bend and break.
Iron bars will bend and break,
my fair lady.

Build it up with silver and gold,
silver and gold, silver and gold.
Build it up with silver and gold,
my fair lady.

中文譯歌詞:
倫敦鐵橋倒下來
倫敦鐵橋倒下來,
倒下來,倒下來。
倫敦鐵橋倒下來,
我美麗的淑女。

用鐵欄把它建築起來,
鐵欄杆,鐵欄杆。
用鐵欄把它建築起來,
我美麗的淑女。

鐵欄會彎曲和折斷,
彎曲和折斷,彎曲和折斷,
鐵欄會彎曲和折斷,
我美麗的淑女。

用銀和金把它建築起來,
銀和金,銀和金,
用銀和金把它建築起來,
我美麗的淑女


此倫敦橋(London Bridge)〈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才是真正《倫敦鐵橋倒下來》這首歌的倫敦橋,當然有著許多的滄桑。

在《倫敦鐵橋倒下來》中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常常被誤以為是距離它700公尺遠的「倫敦塔橋(Tower Bridge)」。前者有近2000年的歷史,從木橋、石橋,到改建為水泥橋;而後者是1894年落成的,有著兩個可以拉起、放下的活動橋面,十分特殊討喜,所以就被張冠李戴,成為《倫敦鐵橋倒下來》中的主角。

被寫進《倫敦鐵橋倒下來》的倫敦橋,當然有著許多的滄桑。在這個倫敦橋所在的地點,由於河面夠窄可以搭橋,河床夠深允許海船進入,所以千餘年來,在此陸續搭建過不同的橋,來連繫兩岸的居民。

第一座跨泰晤士河的倫敦橋是一座木橋,由羅馬人在西元50年左右搭建。羅馬人撤離英國之後,這座橋逐漸失修。西元1014年,丹麥人佔領倫敦,英王埃塞爾雷德二世(Aethelred II)逃往法國,英國盟友挪威國王奧拉夫一世(Olaf I)率領軍隊,對丹麥人發動進攻,倫敦橋被戰火燒燬。挪威軍隊編了一首歌《London bridge is broken down》(倫敦橋倒了)慶祝勝利,後來英國人依原曲調、修改歌詞成了民謠傳唱。

此後倫敦橋歷經滄桑,在1091年被暴風雨摧毀,再次重建,於1136年燒燬。1176年,英王亨利二世任內開始改建為石橋,以取代先前的木橋,耗時33年後,終於在1209年約翰王任內完成。由於約翰王允許橋上建設建築物,當時有過二百餘商戶營業,橋上形成了一個社區。1722年由於橋面交通擠塞嚴重,市長下令所有交通工具靠單邊出入,這相信是英國行車靠左慣例開始。在1750年前,它是跨越泰晤士河的唯一橋樑。18世紀末期,橋已不能發揮原來作用,在1824到1831年期改建新橋,1967年又再度改建,原來石橋被拆解運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復原,成為哈瓦蘇湖市主題公園的景點之一,新的倫敦橋也在1972年落成,更結實更實用,但是已經歷史韻味盡失。

《倫敦鐵橋倒下來》中歌詞中,在各節結尾中呼喚的「My Fair Lady」(我美麗的淑女),其實另有所指。在多位可能人選中,比較廣為接受的版本是指英王亨利三世的皇后伊蓮娜(Eleanor of Provence,1223 -1291)。她在1269年被亨利三世指派管理倫敦橋,但是卻挪用修橋的公款、中飽私囊。倫敦市民用傳唱這首民謠,以質問「My Fair Lady」來表達對伊蓮娜的憤怒。@*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神來了》的原曲《所有的鳥兒都已經有了》是用三個段落,依序描寫春天不同的風貌︰第一段是把不同的鳥兒視為不同的信差,不同的叫聲帶來不同形式的訊息;第二段表達了所有歌唱者對「新年快樂」的祝福與願望;第三段表達孩子們應該和鳥類一樣地高興。不懂德文歌詞的讀者,可以對照著看英譯歌詞,至於中文歌詞,已經被簡化得只剩一段歌詞了,也許是這樣白話,才得以讓小朋友能朗朗上口。
  • 這首《念故鄉》的旋律是來自捷克音樂家德弗乍克(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1841 –1904)的《第九交響曲》第二樂章緩板(又名《新世界交響曲》)。這是德弗乍克在1893年完成的作品,當時他由歐洲應邀到美國出任紐約國立音樂學院院長。1969年,人類首度登上月球時,宇航員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帶上去的就是《新世界交響曲》的錄音。
  • 《恭喜恭喜》的作曲和填詞都是陳歌辛(1914~1961)在1946年所寫的歌曲,原本是恭喜抗戰勝利(1935年),由姚敏、姚莉兩兄妹合唱。倆人合唱「恭喜」兩字多達數十次,卻不會令人感到厭煩,歌詞簡單易上口,旋律編曲也很簡練。
  • 據說櫻花在日本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春天花季一到,滿目都是盛開的櫻花,但是它的花期甚短,素有「櫻花7日」之說,因此邊開邊落便成了櫻花樹的特點,日本人藉櫻花比擬人生,人生短暫,所以要在這短暫的時間內,達到像櫻花一樣的燦爛。
  • 這首樂曲是一首流傳超過百年的蘇格蘭民謠,但令我嚇一跳的是《我的邦妮》不是泛指鄰家的小妹,而是十八世紀時,想要從英國人手中奪回王位,不幸失敗後流亡海外的蘇格蘭王子查理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