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反共領袖:邱吉爾(101)

子儀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40
【字號】    
   標籤: tags:

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無意採取過激的行動同蘇聯在捷進行直接的對抗,但是他們要防止捷二月事變對其他歐洲國家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和以捷事變為契機建立統一的西歐的意圖是十分明白的。1948年3月初,法國外長皮杜爾致函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要求加強美國和歐洲的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合作。

3月13日,美國前國務卿貝爾納斯指出,在四、五個星期內,美國可能會遇到嚴重的國際危機,美國應當準備採取“比抗議信更堅定的行動,如果俄國威脅義大利、法國、希臘或者土耳其的話。”3月17日,杜魯門總統要求國會迅速通過馬歇爾計畫的援助撥款並加強西方軍事聯盟。

在具有傳統中立主義影響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平主義的氣息因二月事件而蕩然無存。挪威、瑞典和丹麥,“對俄國的好感幾乎在一夜之間消失了”。挪威和瑞典首相公開攻擊本國議會中的共產黨人。丹麥電臺甚至要求公民向警察局報告任何企圖奪取政權的可疑行動。

因為捷克的二月事變,英國與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政府在布魯塞爾簽訂了聯合防禦條約。1949年4月,英國簽署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為該組織的主要成員國之一,這也是英國在和平年代裏所承擔的最大的歐洲軍事義務。

艾德禮雖然同邱吉爾一樣希望與蘇聯談判,但他們明顯的不同在於,邱吉爾堅定保持大英帝國全球影響力,而艾德禮卻缺少這種帝國觀念。就任首相之初,艾德禮不認為史達林無限擴張主義者。他同時認為英國已沒有能力幫助希臘、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建立民主和軍事壁壘去抵禦蘇聯。

作為反對黨領袖的邱吉爾在1948年1月,他敦促艾德禮的工黨政府對蘇聯採取強硬政策並進行嚴肅的談判以期終止冷戰和避免再一次世界大戰。

這個時期,大英帝國不可避免的衰落,使邱吉爾更加憂心。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年代(1837年-1901年),其領地總面積比本土面積大100餘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大英帝國統治下的領土的總面積和人口總數都達到了全世界的1/4。這種帝國擴張達到了世界文明史的頂峰。大英帝國的成功擴張一方面得益於其經久不衰的海上霸權,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工業革命。1860年前後,英國生產了全世界53%的鐵,50%的煤,消耗的現代能源是美國的5倍、法國的6倍、沙俄的155倍。英國佔有全世界商業的1/5,全世界1/3的商船飄揚著大英帝國的旗幟。

難怪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姆•斯坦利•傑文茲無比自豪地說:“北美和俄羅斯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奧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和西亞是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遍及西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就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我們洋洋得意、充滿信心,極為愉快地注視著帝國的威風……”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世界霸權受到沉重打擊。20世紀20年代,加拿大、南非、愛爾蘭自由邦對英帝國施加壓力,要求明確自治領的地位。

1926年帝國會議宣佈共同聲明:“大不列顛和各自治領都是英聯邦內部的自治共同體,地位平等,它們的外交和內政事務方面都互不從屬,但共同效忠英王,它們在英聯邦中是自願聯合的成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隨著美蘇兩強的崛起和各殖民地自治運動的發展,英國的世界影響日益下降。二戰期間邱吉爾曾帶著痛苦和激憤回憶他在出席雅爾達會議時的心情:“我的一邊坐著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坐著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頗具戲劇性。1939年當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時二戰爆發了。雖然甘地經與共和國大党黨員商議後,宣佈印度不會支持英國的戰爭。他聲稱如果戰後印度可以獨立的話,他會與英國並肩戰鬥。在二戰時甘地的獨立要求變得更加得到擁護。他起草了一個讓英國從印度退出的草案。這個草案立刻引發了印度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獨立運動。這個運動導致了很多人被捕和史無前例規模的暴力。甘地和他的支持者們清楚地說如果印度不能獨立,就不支持戰爭。這時,他甚至暗示他曾經想結束他對非暴力不可動搖的支持。他說:“他身邊這個有序的無政府比真正的無政府還差”。於是他和尼赫魯於1942年8月9日在孟買被英國軍隊逮捕,關了兩年。甘地他宣稱反法西斯同盟只能得到獨立的印度的支持。這是他最後一次入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解放運動高漲。1946年2月18日,孟買港兩萬余名水兵發動起義。到2月21日,印度海軍官兵全面加入起義。英國殖民當局儘管用軍艦、重炮鎮壓了起義,但也不得不承認,“不能依靠軍隊在印度維持殖民統治”了。就在印度水兵起義的第二天,英國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禮急忙宣佈派遣內閣使團前往印度,就印度獨立問題進行談判,尼赫魯一直是主要的談判者。1946年9月尼赫魯應英印總督的邀請組織臨時政府,任副總理兼外長。

1947年3月24日,新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抵達印度,接替已被宗教仇殺攪得焦頭爛額的魏菲爾。路易士•蒙巴頓是維多利亞女王的曾孫、當時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堂兄弟,此前曾任東南亞盟軍總司令。蒙巴頓到達印度後,發現情況遠比他想像的要複雜得多。蒙巴頓形容自己“猶如坐在了一艘著了大火,且裝滿火藥的輪船中”,如不迅速採取措施,一旦火藥爆炸,就有“船毀人亡”的危險。

6月3日,蒙巴頓向外界公佈了印巴分治方案,即人們所說的“蒙巴頓方案”。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後患。方案規定,各土邦可以自行決定加入任何一個自治領,這使查漠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成為懸案,造成印巴兩國獨立後立即圍繞喀什米爾問題兵戎相見。

“既然有關各方一致認為,必須刻不容緩地宣佈印度獨立,那麼想必您已經考慮到具體日期?”一位元印度記者問蒙巴頓。
  
“是的。”蒙巴頓回答。
  
此時,一系列圖像和數位在他的腦海裏翻騰。最後蒙巴頓下定決心,選擇了與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勝利緊密相聯的日期———8月15日。正是這一天,他在緬甸叢林中進行的曠日持久的戰爭,以日本的無條件投降宣告結束。蒙巴頓高聲宣佈:
  
“1947年8月15日,印度將正式獲得獨立!”--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時使邱吉爾略感安慰的是正在北非展開的“十字軍戰士”作戰計畫進展順利。11月18日盟軍對隆美爾部隊發動攻擊初戰告捷,使德軍損失坦克55輛,被迫撤退。
  • 在此期間,要求盟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聯的壓力這一問題被提了出來。5月,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英國,與邱吉爾政府就1942年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從蘇德前線引開至少40個德軍師的前景問題進行商討。

  • 這場風波雖已過去,但它使邱吉爾認識到,只有戰場上的勝利才能穩固自己的首相地位。他想要親自去開羅實地看看情況,但被艾登和佈雷肯等人極力勸止了。
  • 阿拉曼戰役是盟軍在北非的一次決定性戰役。這次戰役使隆美爾損失了6萬人,其中德軍為3.4萬。以此為轉捩點,盟軍此後在北非的戰鬥中節節勝利。邱吉爾曾在回憶錄中概括道:“在阿拉曼戰役之前,我們從未獲勝過;在阿拉曼戰役之後,我們從未失敗過。”
  • 會議結束後,邱吉爾和馬歇爾一起飛往阿爾及爾,與艾森豪討論了下一步戰鬥部署,授權他在攻佔西西里島後採取迫使義大利退出戰爭的適當措施。
  • 1945年1月,邱吉爾致電史達林,要求他“在維斯拉前線或其他某一地區發動強大攻勢。”史達林決定在中線加強進攻,強大的蘇軍在三周時間內推進了500公里,進入距柏林70公里的奧得河地區,為西線的盟軍減輕了壓力,也創造了奪取最後勝利的條件。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久即舉行的大選中,英國人民拋棄了剛剛帶領他們走向戰爭勝利的邱吉爾。此前在出席雅爾達會議時,有一天邱吉爾參加由羅斯福作東的宴會。在宴會上非正式的談話中,邱吉爾說,他是經常被當作反動派“被痛打”的。但是在他和羅斯福、史達林三個人中,只有他隨時可能由他的人民通過投票把他趕下臺。
  •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應邀訪問美國期間在密蘇裏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了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在演講中,邱吉爾深刻揭示了蘇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以及如何保證持久和平的建議。
  • “現在,如果蘇聯政府試圖單獨行動,在他們的地區建立一個親共的德國,就將給英美兩國佔領區製造嚴重的困難,授予了戰敗的德國人以在蘇聯和西方民主國家之間拍賣抬價的權力。這些都是事實。不論我們從中得到什麼結論,這肯定不是我們進行武裝鬥爭所要建立的解放的歐洲,也不是一個具有永久和平必要條件的歐洲。”
  • 世界局勢的發展遠比邱吉爾在“鐵幕演說”時所擔心的還要嚴重,史達林領導的蘇共對世界的威脅越來越大,其第五縱隊遍佈世界各地,各國共產黨和親共黨派對各國政體產生了直接威脅。同時,大英帝國在經歷二戰重創元氣大傷,而且在艾德禮的工黨領導下對各殖民屬地的控制力不斷下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