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出成功者的失敗學(5)

策略三:不打輸不起的仗,認輸才會贏

鄭秋霜

人氣 12
標籤:

不打輸不起的仗,是施振榮避免失敗的第三個策略,這可從財務、信用及信心三方面來看。

他坦言,人生或商場的每一仗都有風險,決策行動時就要設好停損點。例如在財務上,必須設定在可承擔的風險範圍內;在信用方面,必須有辦法在失敗後,儘速及妥善處理信用問題,因為信用是未來繼續打仗所需的「軍備糧草」;第三在信心方面,不管人生或事業,都是不斷地打仗,失敗不能把信心也輸掉,因為一旦沒有信心,就無法再打仗。

以宏碁曾從美國市場撤退為例,當時宏碁產品在美國市場兵敗如山倒,但敗兵的撤退也要考量如何才能減損最少的資源及最小的信心,「失敗若能執行的好,也會有成功的結果」;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可東山再起,而東山再起後,一個大成功,就可把失敗一筆勾銷,只是「你仍然得面對下一個可能的失敗」。

「認輸才會贏!」施振榮強調,很多人經營企業非常用心認真,但因為個人資質、能力及客觀環境,有時不見得會成功。因此,人要懂得此路不通,認輸了,改變做法,才有可能贏。但認輸需要多大勇氣,用新的方法,有沒有新的信心,都是大關鍵。

策略四:從別人的失敗中學教訓

施振榮也很會從別人的失敗中學教訓,每天閱讀報章雜誌,都有許多他人的教訓。年輕時他曾眼見一家公司在經營、組織、人才及研發各方面都很強,卻因在財務管理上不謹慎,把錢借給別人受到虧損拖累,最後以倒閉收場。這麼好的公司,卻無法避免失敗的厄運,帶給當時還是專業經理人的他很大的教訓。

施振榮說,後來他從自行創業的第一天起,就非常重視財務的獨立自主,向銀行借錢比重不能太多,只要財務一有小狀況,就立刻調整成安全狀態;且它把宏碁塑造成重視公司治理的公司,相信只要公司治理良好,企業文化就好,員工向心力強,銀行也願意借錢給公司,進一步讓企業的財務更安全。

雖然吸收別人經驗,可避免自己的失敗,但他坦言,即使這麼用功,也不保證一定不失敗,因為路是自己走,只能對可能的陷阱多小心提防,萬一跌倒就再爬起來往前走,否則一旦停止往前走,就永遠達不到目標,雖然往前走,勢必要承擔失敗的風險,但不走,當下就失敗了。這種「不走,就失敗;走,失敗等著你」,正是人生的未知與必然。

他指出,人的一生,要避免錯誤決策很難,只能累積失敗經驗,內化在決策中,因為有天災人禍競爭等種種變數,決策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執行過程要不斷檢討,不必等到完全失敗才改弦易轍,中途就可隨時調整,吸取過去的經驗,並在執行時步步為營,是避免決策失敗的關鍵。

「國家、企業、個人都是一個生命體,收攤後才能說成敗,而生命體結束前,有無留給世人資產或負債,也很重要。」因此,當企業不能永續經營時,他希望可以讓企業「安樂死」,也就是被併購或清算,成為另一個再生,或更大企業的養分,如此才不會變成社會的負擔。

「失敗為成功之母,但不能不成功便成仁。」他說,成仁如果是有價值的,就可以,如果是沒有價值的成仁,就不應該。因為「不成功,要留得青山在,真的勢不可為要成仁,便要思考對國家、社會有貢獻。」

施振榮強烈主張,不論學校或家庭,都應該讓年輕人知道,沒有失敗就不叫人生,若不累積小失敗,大失敗一來,就完了。因為人生發生的事如果一個個來檢討,當然一定會有失敗,但這只是人生的過程,「企業及人生都是永續經營,進入棺材,才是結帳的時候」。

他指出,考試也不是人生唯一的機會,而是有許多路,成功的定義應更廣泛,多一些經驗,也算是成功。「成功,才能增加信心,而信心是人活下去的依恃。」沒有被失敗打倒就是一種信心,有成就例如歌唱得很好,也是一種信心,採取多元化信心而非單一化,就可培養更多信心。

他也希望年輕人謹記,面子問題可大可小,自己決定。失敗是成長過程中的學習機會,在過程中的失敗,其實後來證明都不見得不好,避免失敗,就要確實認知失敗在人生的過程中是必然的,人生的結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必須蓋棺才能認定。

面對台灣教育很少教「失敗學」,施振榮說,他的失敗那麼多,經驗那麼豐富,如果能分享,減少別人交學費,就有價值了;「但如果我講出來,對方聽不懂,我會把它定義為:這是我的失敗!」@

摘 自 《認輸才會贏 》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創造財富與自由:成功者的建言造成阻礙
冠軍銷售員的30個思維模式(1)
羅恩‧羅伯遜-從流浪貧民窟到前程似錦(上)
傑出成功者的失敗學(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