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兒的行為問題及其處理對策〈五〉

自閉兒異常行為的處理對策(三)
黃金源(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148
【字號】    
   標籤: tags:

同一性行為︰

(一)、行為型態:
所謂同一性行為(又稱為刻板行為),是指自閉兒常堅持生活中一些不可改變的瑣碎細節,拒絕改變這些生活細節,改變這些生活常規會引起極度的焦慮或爆發脾氣。常見的同一性行為如下:

出門時,一定要帶塑膠袋;走同樣的路回家;使用同一個奶瓶,牙刷;在家中的同一個地方玩或尿尿;蓋同一條棉被;床鋪一定要靠窗戶等等;到同一個公園玩;早上起床固定要先蹲廁所再做別的事情。

自閉兒的挑食(同一性行為之一)常常困擾父母,會堅持光喝牛奶(甚至要求喝同一品牌的牛奶),不吃任何食物;只吃白飯,不吃蔬菜或肉類食品;只吃油炸食物;只吃土司,其他類的麵包一概不吃;不吃任何水果。

遊戲的形態也簡單、少有變化,例如有的自閉兒會花一個上午掏沙,然後觀看沙子從指縫掉下的情形;或用一、二個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撕紙條;或一個上午都在旋轉腳踏車的踏板或輪子。

(二)、原因:自閉兒的同一性行為主要是由其認知變異及感覺變異所造成。

1、安全、舒適、方便、愉快等感覺是同一性行為的主要原因。

(1)安全:同一性使人感覺安全較少挑戰性。用同一品牌的化妝品心裡比較有安全感,因為他不會造成意外的傷害。對自閉症患者、智能障礙者而言,同樣的生活方式較具安全感。「改變」意味著不可預知及控制,安全性降低。
(2)舒適:同一性可視之為生活習慣,改變生活習慣使人感到不舒服。
(3)方便:每天穿同樣的衣服,便不用考慮穿哪樣的衣服比較合適。
(4)愉快:不相同的食物其質地、味道、顏色不同,吃起來比較不舒服。

2、同一性行為也可以用作增加生活的刺激或排除太多刺激的手段。

筆者曾提出刺激與認知能力相配理論。這個理論的主要意義是:人類的認知能力需與外界的刺激保持平衡狀態。當外界的刺激過高時,人類會主動減少刺激,以減輕心理負擔;相反地,若刺激水準不足時,則主動尋找刺激。譬如資賦優異的兒童具有豐富的創造性、思考能力,所以他們比較喜歡富挑戰性及新奇的活動;智障兒童由於認知能力不足,所以較喜歡簡單、重複性、少變化的活動。因此同一性行為也可以用作增加生活的刺激或排除太多刺激的手段。下述研究證實刻板同一性的行為有自我刺激的功能。

Valcante(1984)用連續的激烈的運動成功地減少刻板行為。同年Valcante(1984)成功地應用小型攜帶式的錄音機減少了兩位自閉兒的刻板口音行為。 Rutter(1985)也發現當自閉正兒童處於空白無刺激的環境,其儀式性的刻板行為便大增。研究顯示:誘發自閉兒延宕式鸚鵡語言的情境因素是:刺激太少或刺激太多。當情境刺激太少時,他會以延宕鸚鵡語言做為自我刺激;反之,當情境刺激太多時,他也會用鸚鵡語言來排除它。

3、 同一性行為可能是因為感覺變異所造成。

(三)、處理策略:

1、接納︰如果同一性行為若不會嚴重干擾生活或影響身體健康時,不妨接納它,視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要知道,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種同一性行為。例如我們常喜歡抽同一品牌的香煙,到同一商店買東西,走同一路線回家,坐同一位置聽課等,皆是同一性行為。因此同一性的行為若不會嚴重干擾生活,不妨接納它。

2、同一性行為可以用預防策略、「 偉伯法則 」,強制改變等方法來消除。

(1)、預防策略︰其實同一性行為來自於長久養成的習慣。自閉兒又習慣於這種固定不變的生活方式,內心才較坦然舒適。因此在行為成為習慣前,多加變化,便不易養成同一性行為。例如在教導自閉兒刷牙時,別忘了多準備幾隻不同顏色及形狀的牙刷,每天使用不同牙刷刷牙,如此他便不會堅持用同一隻牙刷。要用奶瓶餵奶時,背忘了多買幾隻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奶瓶,同時使用。其他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棉被鞋子衣服等,均可用此方法處理。

(2)、偉伯法則︰所謂偉伯法則是指兩物差異不大﹙即二者差異在某種比率內﹚時,吾人不易覺知其差異。

改變自閉兒同一性行為時,可以漸進式地作細微改變,使他不易覺察而接受改變。例如要改變只喝牛奶的行為,可在牛奶中,漸進式地加上白色的麥粉,直到改變成吃固體食物為止。又如自閉兒出門時一定要帶塑膠袋,可趁他不注意時,偷剪掉一點點,直到剪完為止。

(3)、 強制改變︰有些同一性行為不能漸逢進式地改變,卻又必須改變時,那只好強制改變。強制改變前,要衡量它可能造成的傷害及可能遭遇的反抗,及改變後所獲得好處,作一通盤考量。例如有些自閉兒不吃任何水果,或會堅持只吃白飯,其他食物一概不吃。此時為了自閉兒的身體健康只好強制改變。此時,自閉兒一定會強烈反抗,父母宜注意,不可遭遇反抗,便中途放棄。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葉澄旭編譯報導)電腦科學家卡拉哈利歐斯(Karrie Karahalios)設計色彩繽紛的「對話時鐘」(conversation clock),成功的幫助低功能自閉兒學習說話,目前將進一步協助亞斯伯格症候群患者(Asperger's Syndrome, 簡稱AS)學習社交技巧。專家建議父母應理解自閉兒,並關注他們的權益。
  • 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昨天舉行「向星媽致敬」自閉兒感恩音樂會,自閉兒用真摯的琴音感謝母親辛勞。寶島新聲電台主持人姚臻特別擔綱節目主持,還將婚宴日期延後,偕夫婿一同見證「星兒」家庭的努力。
  • 一項小型但具爆炸性的研究顯示,至少10%的自閉症兒童在9歲前能恢復正常;這類案例多數都接受過長期、密集的行為治療。
  • 〔自由時報編譯羅彥傑/美聯社芝加哥8日電〕根據一份小型、但引起議論的研究顯示,至少一成的自閉症兒童會在九歲前克服此一病症,其中大多數人都曾接受多年的密集行為治療。
  • 自閉症兒童基本上也是兒童,所以自閉兒會與一般兒童表現的相同的行為問題。但是自閉兒的獨特缺陷(認知變異、語言變異及感覺變異),會造成自閉兒獨特的行為問題。造成這些行為問題的原因錯綜複雜,不瞭解其盤根錯節的關係,則談不上尋求解決之道。筆者以下圖說明自閉兒異常行為的原因:
  • 大多數的自閉兒有表達性溝通的困難,根據研究:六歲前的自閉兒大都缺乏語言表達的能力;約有三分之一的自閉症到了成人仍然有說話的困難。由於缺乏口語表達的能力,當他們無法適當表達其需求或表達他不要、不喜歡時,便會以不適當的行為或攻擊行為來表達。
  • 自閉兒的行為問題依其性質可分為攻擊行為,不適當的行為,自我刺激的行為,同一性的行為、怪異行為等。
  • 自閉兒童常被描述為不理人、聽而不聞像聾子一樣。因此,被認為不順從,其實是他根本不知道別人叫他,或不知道別人的意思。有些不適當的行為是因為技巧缺陷(低智能造成)所致。自閉兒的人際互動大都以實用為主,即表達我要或我不要。當他們無法是當表達其需求或抗議時,便會表現不適當的行為:抓人手臂表達「我和你玩好嗎?」;抓人咬人表示「我很害怕」。
  • 為孩子在兒童照護機構註冊之後,你可以做一些事情幫孩子計劃一個積極且成功的開始。
  • 新澤西自閉症
    作為父母,如果您的孩子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或被診斷為自閉症,您會投入更多的精力。除了為他們安排醫療護理和治療外,這裡將為您提供簡單易行的日常安排貼士,讓您能在更好的照顧孩子時,也照顧好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