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藥膳】荔枝功用多

正梁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梁

人氣 30

荔枝,是中國南部重要水果農作物,每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噸。中國的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一般相信源自中國南部的野生森林。《西京雜記》所載,西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荔枝在今日的台灣與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四川及雲南,都有種植,大約是從北緯18度至北緯28度都有。荔枝的保鮮相對較為困難,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點。傳聞唐代唐明皇為搏楊貴妃一笑,從嶺南把荔枝送到長安,為了保存荔枝的色香味,要把整棵荔枝樹砍掉然後以快騎驛送。杜牧有〈過華清宮〉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現代一般常用的保存方法是以低溫高濕(攝氏二至四度,濕度90%至95%)保存。新鮮的荔枝每年五月開始上市,七至八月是最盛產的時節,產地附近經常可以買到剛剛摘下來的新鮮荔枝。至於離產地較遠的地方,便只可以買到冰凍過的。

荔枝有多個品種,當中桂味,糯米糍是上佳的品種,亦是鮮食之選;掛綠更是珍貴難求的品種。玉荷包結果碩大,肉厚核小。台灣高雄縣大樹鄉玉荷包荔枝聞名全台。

廣東人有一句話,「一顆荔枝三把火」。本身火氣大的人吃了十來個就會有反應。民間流行的解決方法是喝適量的淡鹽水或蜜糖水。

荔枝常見於文學作品之中。唐‧白居易《荔枝圖序》:「荔枝生巴峽間,樹形團團如帷蓋。葉如桂,冬青;華如桔,春榮;實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實過之。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蘇東坡在宋哲宗紹聖年間被貶嶺南,在紹聖二年第一次吃到荔枝。以後多次在他詩詞內提到荔枝,當中以「羅浮山下四時春,蘆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最為著名,亦足見他對荔枝的喜愛。

清代御醫黃元御在其《玉揪藥解》中對提到:「荔枝甘溫滋潤,最益脾肝精血。陽敗血寒,最宜此味。功與龍眼相同,但血熱宜龍眼,血寒宜荔枝。乾者味減,不如鮮者,而氣和平,補益無損,不致助火生熱,則大勝鮮者。」在此其對龍眼乾有很高的評價,「氣和平,補益無損,不致助火生熱。」

乾隆御醫黃宮繡在其《本草求真》中將荔枝列為補劑,並描述道:「荔枝味甘而酸,氣溫。故能人脾助氣,入肝益血養營,然於血虛火衰則宜,若使病非虛弱,及素火盛服之,反致助火發熱,而有衄血、齒痛之病矣。」在此他提醒人們,火氣大的服用荔枝要小心。書中繼續說道:「李時珍曰:荔枝氣味純陽,其性最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或衄血也。病齒蜃及火病人尤忌之。《開寶本草》言其性平,蘇氏卻謂多食無傷,皆謬說也。按《物類相感志》云:食荔枝多則醉,以殼浸水飲之即解。此即食物不消,還以本物消之之意。」此段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吃荔枝吃到有醉意時,用荔枝殼泡水喝可以解之。

書中繼續說道:「荔枝核味甘氣溫,專人肝腎,散滯辟寒,雙核形似睾丸,尤治癲疝卵腫,以其形類相似有感而通之義也。痘瘡不起,用荔枝殼煎湯以服,益取殼性溫補內托之意。然要皆屬性燥,用當酌証所宜,非若龍眼性主溫和而資益甚多也。」荔枝的功用真是不少,從裡到外皆是藥,還可治痘瘡、疝氣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投黑葉荔枝  酸中帶甜品質優於往年
荔枝當正餐 男子嚴重腹痛送醫
把荔枝當晚餐 男子腸阻塞發炎
【傳統藥膳】水腫食療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