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學習做自己的主人

文╱盧蘇偉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經過幾週的輔導,歆瑋的生活作息大部分都能符合期待,但他似乎並不滿意自己。我們這一週的主題,想和歆瑋來談談,自我的認知與別人之間的落差,讓歆瑋了解什麼期待是合理的,哪些期待是無關緊要的,學習去掌好自己這艘船的船舵,不因自己或外界而動搖。

獨處時常有失控的念頭

「從你的評量中,可以了解你不是不夠好,而是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而且,你是一個有自覺和自省能力的人。」

「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呢?」

我分析歆瑋問卷的答案,在「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拒絕誘惑」這一項,他的答案是大部分不符合;有許多人不了解自己是很容易受誘惑的,但他卻認為自己有能力抗拒賭博、吸毒、性及金錢。如果我們能警覺自己是容易受誘惑的,就會遠離相關的情境,但歆瑋因為還不了解自己,常為了朋友或逃避孤單的獨處,就會明知道不該做卻又去做,所以他給自己自制力的評量,是否定大於肯定,但他有些時候仍是有自制力的。這就是今天要和歆瑋談的,如何做自己真正的主人,了解自己容易在什麼時候失控,什麼時候能有很好的自我約束能力。

我舉了上次再吸毒的案例。歆瑋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吸毒了,但因為一時心情不好找不到人,也找不到事可做,再加上朋友的誘惑,所以他又再犯了自己認為不應該的事。

一個人獨處時,常常會有些失控的念頭,前幾次曾和歆瑋談到性,許多男孩一無聊或獨處就會想上色情網站或看A片,然後自慰;但如果今天有許多事要做,或有許多人在一起,歆瑋想到性的機會就很少,可能幾個星期才會自慰一次,否則一週可能會有好幾次。

我並不會把自慰視為一件不好的事,而是歆瑋是一個青春期的孩子,自慰常伴隨著一些性幻想,但都是違背倫理或不應該的對象,所以為了自慰,他會有偷窺和不當的行為,歆瑋在發洩完之後都會有罪惡感。

專注於一件事是很幸福的

我想藉此和歆瑋談,人的行為是不容易為理智所控制的,我們常會受到情境的干擾。一個人為什麼能常常守在正軌上,因為他了解自己容易失控和被誘惑的時刻,所以會儘可能不讓自己處在高風險的環境,盡量把自己保護好。

我們不妨讓自己參與各項有益的活動,因為人的頭腦無法同時思考很多件事,所以當我們忙於一件事時,很自然的就不會胡思亂想。專注於一件事是很幸福的,例如之前歆瑋瘋狂於打撞球,我想那個時候應該是他最快樂的一段時間,也是他不良行為最少的期間;但當他不想再碰撞球了,他就開始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生活也一團亂。

了解我們的習性,我們就能給自己比較好的生活安排,例如規律的作息和結交的朋友。有固定一群從事正當休閒活動的朋友,培養一、兩個興趣,這樣空閒的時間就不會無所事事;最好能培養幾項可以單獨進行的運動:跑步、游泳或騎單車之類的,晚上或假日一有空就去運動,就不會只是窩在電視或電腦前。

生活型態決定生活品質

生活習慣的改變需要一些時間,只要有計畫的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的健康和內在就容易平和協調。「睡眠不足」是許多現代人的共同現象,因為工作或讀書時間太長,回到家往往很累、不想活動,只是坐著吃喝、看電視和上網,就不想再離開,因此也很容易營養過剩而肥胖。生活的型態決定我們生活的品質,也決定了我們所交的朋友、經歷的事件和命運,如果我們對自己有所期待,就要從現在開始規劃自己的生活。

「每天就這樣一天過一天,會有什麼不同嗎?」

如果每天都是迷迷糊糊的虛度,那麼我們睡覺前回想這一天時,會覺得好空虛,好像什麼事都沒做,一天就過去了;反之,如果過得很充實,會覺得這一天好愉快,經歷了好多事。每一天都會過去,只有我們自己能決定這一天要經歷什麼、要和什麼人在一起、要做什麼樣的事。

「單純和規律並沒什麼不好。」

年輕時,我也曾瘋狂的玩過:夜遊、朋友邀約、玩牌聊天、徹夜不眠;但經歷過之後,就會知道這些並不是我期待要過的生活,所以我決定遠離誘惑,讓自己有重新選擇的機會。一旦生活型態改變了,自然就能遠離讓我們脫軌和失序的朋友。

摘自《復原力》寶瓶文化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要告訴你,自認不適合為人父的我,何以開始質疑自己對養兒育女所抱持的根深柢固的想法。如果我說我是在加勒比海開始重新思考這件事,想必你也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那是我轉入新生物學的啟蒙地。事實上,我的省思還是一次不幸的摩托車意外事件引發的。
  • 《不登校:無校可歸的孩子》作者是兩位成長時期拒絕上學(本書稱為「不登校」)的日本人,他們在成人後寫出孩童時代拒學的心情、在家的過程及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其生命的歷程與誠實的反思值得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 但是,「選擇」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容易讓去上學及曾經去上學的人們來接受不登校一事。靠著使用「選擇」這個名詞變成擁有不否定學校,但是可以有不登校的權利。能夠認同「學校錯了」這樣過於激烈想法的人很少,但是若是說「因為我和學校不合,所以請讓我選擇另外一條道路」的話,大家就容易以「也可以啦!」的做認同。
  •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及書中的七章目錄標題,就不想閱讀。不只是我,恐怕大部分從事安寧療護,實際在第一線照顧臨終病人,且受過較完整訓練的醫療專業人員,也都不想讀此書。
  • 心理治療師常誤以為,赤裸裸的死亡焦慮不是針對死亡而來,而是掩蓋其他問題的幌子。珍妮佛的情況就是一例。
  • 「思鄉草」每一篇都很短,只有一兩千個字。那是應一家華僑的中文報紙副刊編輯的要求才寫的。我沒有每天都寫,大概是一周一兩篇,好像專欄的文章,有許多人愛讀。
  • 在這裡我要寫我夜行軍的奇遇。

  • 昨天開車經過一條小巷子,目睹車禍現場。我將車子在路邊小停,跟女兒旦旦說:「你等等,媽媽想送光給那兩個人。」那是一名躺在地上的歐巴桑以及一名無助的卡車司機。
  • 這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用我輔導過的個案「歆瑋」,他現在是國立技術學院的學生。在國中時,他放棄了所有的努力;但經過「復原力」的完整輔導,他找回了自尊和自信,並為自己做最大的努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