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不說謊的魔鏡

巴菲特投資啟蒙書(1)

瑪麗.巴菲特(Mary Buffett)、大衛.克拉克(David Clark)

人氣 9
標籤:

「去看看財報吧,你就會瞭解富國銀行(Wells Fargo)真的跟其他銀行不同!」這是巴菲特在2009年5月2日的年度股東會現場,面對小股東提問「美國大銀行不少,為何波克夏獨鍾富國銀行?

甚至在華爾街風雨飄搖時,還願意支持富國以溢價買下傷痕纍纍的美聯銀行(Wachovia)?」時給的答案。

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中,數字是最重要的語言,公司的所有樣貌,不管是高矮胖瘦、一草一木,都必須化為數字,呈現在財務報表上。財報更像一本日記,公司所有銷售、資產、負債的往來及進出,就算只有一毛錢,都必須誠實記錄在財報上。

身為資本市場的大玩家,巴菲特當然瞭解財報的重要。還在就學時,財報就是他的隨身課外讀物,而股神穿透數字迷霧的能力,就是在閱讀一本一本的財報中養成,也因為有這個能力,讓他能在美國中部小鎮奧馬哈,千里運籌全球的市場。

阿拉伯數字只有十個,分開來看,三歲小孩就能朗聲數數;但湊在一起,放到報表中,可真需要花功夫才能瞭解其中堂奧,尤其上市公司的財報雖然經由會計師簽證,但總難免會有人為操作的斧鑿痕跡,要讀懂其中蹊蹺,除了得把時間拉長外,還得下苦心才行。

這個知識武器,是散戶晉陞達人的一大挑戰,也唯有把這門基本功做足, 才能真正將巴菲特思想落實在投資行為中。

本書作者巴菲特的前任媳婦瑪麗.巴菲特,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企圖開一扇窗,讓一般人能跨進財報的領域,瞭解會計的語言,不過其中難免有些國情不同的地方,讀者在閱讀時務必要瞭解其中差異。

如第48章講到保留盈餘配股的問題,台灣有法令盈餘下限的規定,極少出現書中所說盈餘全部拿來配股(息)的作法;另外,書中所說庫藏股引發「私人持股公司稅」的問題,在台灣因法令不同而有差異。

除了如何看財報之外,本書第57章是我認為最獨特的地方。一般人總是有誤解,以為「只買不賣」是巴菲特唯一的操作法則,其實只要深入研究波克夏歷史,就會發現巴菲特的操作比他口中講的複雜太多,雖然他認為最理想的持股時期是「永遠不要賣」,但在現實的投資世界畢竟難臻完美,現金也非永遠取之不竭,因此股神在「必要時機」還是會出脫持股。

作者細心的整理了幾個「必要時機」:一、需要資金週轉或發現了更好且便宜的投資標的時;二、企業喪失競爭優勢時;三、多頭市場陷入瘋狂時。這三點具體而微地點出了巴菲特近年來的操作邏輯。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在2007年中期,當港股狂潮將近高點時,巴菲特將持股僅四年的中國石油股票全數賣出 。而在2008年金融風暴最兇猛時,為了籌措現金,他也不惜調整持股多年的嬌生公司股票,將資金轉進其他更便宜的投資標的,投資美商高盛及奇異公司的特別股及認股權證,就是當時的傑作。

不過,股神畢竟只是封號,巴菲特也是凡人,2007年雖成功在高檔出脫中石油,但卻在隔年,看到每桶原油價格好不容易從高點147美元滑落,就耐不住性子,莽撞以高價買進了康菲石油(Conoco Phillips)的股票,結果以虧損15.3億美元出場,與本書164頁描寫的原則有相當的違背。也因此,巴菲特在2009年給股東的一封信中「下昭罪己」,表示自己做了蠢事。

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書,要想一口氣唸完,融會貫通,困難度不低,不妨讀一段,闔上書,對照台灣的例子,再回頭細想一段,或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王之杰(《今周刊》前總編輯)@待續…

摘 自 《巴菲特的真本事:史上最強投資家的財報閱讀力》 先覺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與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  年度慈善競標開跑
巴菲特與得標者共進210萬美元天價午餐
與股神巴菲特午餐  eBay拍出168萬美元
巴菲特午餐拍賣落槌 168萬美元報價得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