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100個為什麼】

為甚麼「十里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

心語
font print 人氣: 164
【字號】    
   標籤: tags:

宋朝蘇軾《送孔郎中赴陝郊》詩︰「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花柳。」及《醒世恒言‧三孝廉讓產立高名》:「許晏、許普謝恩辭朝,公卿俱出郭,到十里長亭,相餞而別。」這裏所提到的「十里長亭」,都是指送別的地方。

那麼,為甚麼古人把「十里長亭」泛指送別的地方呢?

亭存在的歷史久遠,早期的亭並非供觀賞用。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如《後漢‧百官志》載有︰「十里一亭,十亭一鄕。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索繩以執賊。亭長舊名負弩,改爲亭長。或爲亭父。」

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及《釋名‧釋宮釋》︰「亭,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當時,道路每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提供行旅憩息之用。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毒秦涇,山高趙陘;十里五里,長亭短亭。」倪璠‧注:「《白孔六帖》云:『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因此,長亭又稱為「十里長亭」,而近城的十里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後來,亭開始出現在中國園林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築物。亭有頂無牆,是供人憩息、觀賞的建築物,多築在花園或路旁。如涼亭、茅亭…等。到隋唐時期,園林庭院中築亭已經很普及,唐朝宮殿中也大量出現亭的建築物。宋朝時,亭的建築多也更精巧。

唐朝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及宋朝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詞:「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詞中的「長亭」,是指古代供行旅休憩的驛站,也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用詞。

在古代送別詩詞中,「十里長亭」不斷出現,蘊含著離情依依的惜別情愫。久而久之,「十里長亭」就被用來泛指送別的地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