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之謎:德與業

武漢仁
font print 人氣: 4064
【字號】    
   標籤: tags:

歷代流傳的《老子》(即《道德經》)《道經》在前,而《德經》在後。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甲種本和乙種本,卻和歷代流傳的《老子》不同,都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簡直可以稱之為《德道經》。為什麼會這樣呢?

歷代註釋《老子》的學者有些並未得到老子的真傳,甚至根本就不是修煉人,完全不懂得「德」和「道」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就把《德經》和《道經》放反了。老子把《德經》放前,而《道經》放後,他並不是認為「德」比「道」更重要,而是認為「德」是「道」的基礎,「德」是修煉的基礎。孔子的《論語》,講「仁、義、禮、智、信」,講「中庸之道」,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並以「仁」為其學說的中心。「仁」是什麼?就是講中國人(後來包括亞洲國家的黃種人)所應該具有的「德」。

釋迦牟尼傳法49年,到現在《大藏經》有經書萬卷,講些什麼呢?講他的那個「戒、定、慧」。他晚年講,在他涅磐以後,要「以戒為師」。都是講印度人(後來包括亞洲國家的黃種人)所應該具有的「德」。古希臘先知蘇格拉底(公元前470年-前399年)認為道德並不取決於一個人的地位、等級、財富和名譽等,而是通過「認識自己來達到道德的提升,並找回自己的本性」。

這與《說文解字》中「德,升也。」的說法,與現在法輪功學員「向內修」、要「返本歸真」的說法何其相似乃爾!耶穌的《新約全書》,講要全心全意地堅信上帝,要愛人如己,這是講猶太人(後來包括歐美各國的白種人)所應該具有的「德」。

東方和西方,道家和佛家,表面說法似乎不一,其實大覺者、聖人和先知們所見略同。老子、孔子、釋迦牟尼、蘇格拉底和耶穌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德」對於常人,尤其對於修煉的人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維持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這是常人返本歸真、做個好人的基礎;更是修煉的人得法(或得道)、修煉、長「功」以至圓滿的基礎。

那麼,「德」(後來還有「業」)字在神傳漢字中含義如何呢?

德(德、德、德、(「德」字之右半,即「十四一心」)),「德,升也。從彳(十四一心)聲。」(《說文解字》)「德,升也。」「德」是人的道德、人的「心性」往上昇華,「德」是往高層次上攀登,「德」是修煉者修煉的精進,所以「德」字從「彳」(chi斥)旁。「彳,小步也,像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說文解字》)「彳」就像人下肢的股、脛、足三節相連,意思是小步走。但「德」的這個小步走,不是跑,不是跳,不是在平地散步,也不是在原地踏步,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走,向上攀登。

對不修煉的人而言,「德」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人能力的大小、幸福的程度、輪迴的方向和層次。所以,要「得」就得有「德」,要「得」就得「失」,要「得」就得「捨」,要「得」就得付出。對修煉者而言,「德」的大小決定了修煉者修煉的難易程度、「功」的高低、可能達到的層次和果位。

「得,行有所得也,從彳,(旦寸)聲。(見寸),古文,省彳。」(《說文解字》)「(旦寸)」(de)是個「得」字,「(見寸)」(de)也是個「得」字。這個「得」字還通「德」字,無「德」而不「得」,有「德」才會「得」。所以「(旦寸)」、「(見寸)」都通「德」字。

對於不修煉的人來說,沒有「德」你就沒有福氣;對於修煉者來說,沒有「德」你就修煉不上去,因為修煉是「以德化功」,你沒有「德」去轉化「功」。所以「心性」(包括「德」)是使修煉者提高層次,得到高「功」的最基本的、最關鍵的東西。

業(業),「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鐘鼓,捷業如鋸齒,以白畫之。像其鉏(ju舉)鋙(yu語)相承也。從叢,從巾。巾,像版。《詩》曰:巨業維樅。業,古文業。」(《說文解字》)「業」不過是一種裝飾鐘鼓樂器的木板,所以這個字在中文中原來並無深意。現在這個「業力」、「造業」的「業」字的含義,是從梵語「羯(jie節)磨」翻譯過來的。佛教講三界內的生命在「六道」中生死輪迴,是由「業」(或「業力」)所決定的;「業」有善業和惡業,一般偏指惡業;「業」包括「身業」、「口業」(或語業)和「意業」等三個方面。

這個「業」也就是因果報應的意思。因為佛教的東傳大大加深了「業」字的內涵。當然,中國古代文獻中類似於因果報應的話還是有的,如老子就說過:「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老子》第30章),此即成語「天道好還」一詞的來源。他還說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第79章)

「德」和「業」是相反的,它們在修煉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對對應的概念。上面我們已經知道:「德,升也。」反之,我也可以說:「業,降也。」

不修煉的人認為「德」和「業」不過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其實不是,它們不僅僅是一種意識形態方面的概念,而是一種真實的物質存在,是一種物質的場。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同時同地存在著多層物質空間。在我們身體周圍的某個特定的物質空間中,存在著一種白色物質場(可惜肉眼看不見),這個場就是「德」。同時還存在著一種黑色物質場(可惜肉眼也看不見),這個場就是「業」。

「德」和「業」這兩種物質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它們還會從父母和祖輩那兒繼承,還會向子孫後代遺傳。它們還會「長」在你身體周圍,隨著你的主元神轉世而跟著你的主元神轉世。

你做好事,或挨了打,受了罵,吃了苦,受了罪,你就會得到「德」,你就增加了這種白色物質,就積了「德」。換句話說,你就減少了黑色物質,你就消了「業」。你做壞事,打人、罵人、欺騙人、殺生等,你就造了「業」,你就會得到「業力」,你就增加了這種黑色物質。

換句話說,你就減少了這種白色物質,你就損了「德」,你就失了「德」。「造業」,又叫造孽,接著(也許是在今世,叫「現世現報」;更多的是在來世,叫「隔世報應」)就會遭孽,接著就會遭殃,接著就會遭罪。在另外空間交換的唯一的東西就是「德」,它就像我們這邊的錢一樣。沒有錢,你能買回東西嗎?沒有「德」,你能「得」好嗎?如果你的「德」大,你的福氣就大,你就當大官、發大財、有田地、有房產、夫妻和順、子孫發達、健康長壽等等,心想事成,要什麼有什麼,都是那個「德」換來的。

你有「德」才具有往高層次回升的可能性,所以說:「德,升也。」反之,如果你的「德」小,處處麻煩就多,障礙就大,做什麼事都很困難,你就很辛苦地掙點錢養家餬口吧。如果你的「業力」大,「德」再小,做什麼都常常事與願違,要什麼沒什麼,很可能要飯都沒有人給,因為你沒有「德」去交換。如果你的「業力」太大,完全沒有什麼「德」,甚至將打進「無生之門」,「六道輪迴」的資格都將被取消,連變牛變馬都沒有你的份,最後導致「形神全滅」,徹底銷毀。你「業力」大,沒有「德」,就只具有往低層次墮落的可能性,所以說:「業,降也。」

有的朋友可能認為,那些有錢的人很壞,很吝嗇,很摳門,很缺「德」,他們那個「德」比我還少!你可能覺得老天爺對你似乎特別不公。其實有的有錢的人是不太好,但有的是他前世積了一點「德」,所以這一世他比你強;也有的是無「德」而硬要「得」,「坑蒙拐騙偷」,他去偷,他去搶,他去騙,甚至不惜殺人放火,他通過不好的手段勉強弄來了一些錢,把「德」花光了,而且還欠下了赤字,也就是說造了「業」了,這就壞了!

表面上看,他暫時比你強,比你富,比你神氣,比你牛皮,你都不知道他以後會落到個什麼下場!搞得不好身敗名裂,搞得不好要進號子,搞得不好連累家人,搞得不好送掉老命。「業債」這玩意是跑也跑不掉,躲也躲不脫的,遲早都得還,今世不還,來世也得還,來世可能還要倒大霉。你有「德」,即使今世不「得」,來世也會「得」。所以我們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在這個宇宙中有個理,叫做不失者不得,得就得失,你不失,要強制你失。」(《轉法輪》第)人類社會本來就在迷中,而宇宙的法理卻是永遠公平的,「德」升「業」降、因果報應都是屢驗不爽的真理。如果你想向上回升,你就應該多做好事,多積「德」;如果你多做壞事,就會向下墮落,多造「業」;如果你連「形神全滅」都不怕,當然你想怎麼幹就怎麼幹,那你就進「無生之門」好了。

有不少朋友很虔誠,經常去廟裡求神拜佛,往「功德箱」裡塞點錢,或經常去教堂做禮拜,奉獻奉獻。但如果你不懂這個「德」升「業」降的道理,你送錢恐怕也是白送。還有的人一邊做著壞事,一邊送點「奉獻」,以求得神佛的保佑,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佛道神會保佑這種人嗎?佛道神是看你的「心」,是看你的「心性」,是根據你的「德」和「業」的多少來決定你的升降沉浮,來決定你的生死存滅。

難道釋迦牟尼、耶穌會那麼勢利,「廟門(或教堂門)八字開,無錢莫進來」?他們會根據一個人給錢的多少來決定賜予他福氣的大小?還有那位鐵面無私的閻王爺難道會「見錢眼開」,開個後門,讓一個該死的人隨便延長幾年?真的「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關鍵的問題還是要自己從內心深處改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把自己的「德」升「業」降這個頭等大事做好,而不在乎表面的形式上的事。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是這樣定義這個「一」字的:「一,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 過去,只聽說李白是從天上來的「謫仙人」,現在才知人類都是從天上「貶謫」到下界的…
  • 「道」字的本義是道路,但這個道路並不是普通的、一般的道路,而是我們人類開始的、首先的、第一的、最大的、最重要的和最根本的道路,這種道路就叫做 「道」.......
  • 「好」、「壞」、「善」、「惡」、「正」、「邪」等概念是語言、文學、哲學、歷史、倫理學、社會學的基本範疇,也是佛法(或道法)的基本範疇,其實這是神為了使我們今天的人類能夠認識大法來奠定文化基礎的。
  • 老子告訴我們,古代是個「小國寡民」的時代。「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 大篆在我們當今社會中,已經不再是一種實用的字體,但是它的藝術價值和存在意義依然經久不衰,它的精神內涵、神性特點和傳統藝術價值,通過許多歸屬大篆的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等留傳下來的古人佳作,發揮其影響力。
  • 新年元旦新桃換舊符,家家戶戶最常見的單字斗方春貼是哪個字呢?摘冠的當屬「福」字。這個福字不僅是庶民百姓熱愛,也為朝廷皇室鍾愛。為什麼從帝王到庶民家,新年都尚「福」迎「福」呢?在中華文化中「福氣」到底從何而來?
  • 在兩周金文書法中,《虢季子白盤》銘文與眾不同,藝術性相當突出。它流淌著創意者與書寫者的人生境界及道德標準,負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氣息,隱含深厚的文化內涵且具創意精神。《虢季子白盤》銘文在章法上,兼具傳統和獨特的審美性,寓古寓新、亦古亦新的境界顯示其表現技藝之爐火純青。
  • 神傳漢字還有許多妙解法,類似各種燈謎的作法。拆字、合字、妙會等等是漢字具有的特色文化之一,在燈謎中常用,古代讀書人也喜愛玩玩這種文字遊戲,透過玩字、猜字也能預測考題,端看猜者的妙解智慧。
  • 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大盂鼎》,被列為「四大國寶」之一,非但其銘文字數多、書法藝術精彩絕倫,它本身的造型雄渾,工藝精湛,堪稱一流的寶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