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她生日:大愛典範─德蕾莎修女

文/秉竹
font print 人氣: 176
【字號】    
   標籤: tags:

看到窮人,有些人會閃開,閉不見面;有些人表現的麻木不仁,視而不見;有些人會心生憐憫,給予財力上的支援。然而在1940年代的印度,加爾各答遍地充斥著貧窮、困苦、孤獨和殘疾,在滿目瘡痍的景象中,出現一位堅毅不屈的修女,她受到神的感召,決心幫助這群受苦受難的貧病交迫者;她誠心地用一顆單純的善心,一份簡單的行動去付出她的大愛,她就是德蕾莎修女。

矢志終身職修女

德蕾莎本名Agnes Gohxha Boiaxhia(依搦斯剛哈波雅修),1910年誕生在馬其頓的首都斯哥比耶。她的父親尼格拉是成功的地方雜貨承包商,且積極參與反土耳其運動,爭取阿爾巴尼亞的獨立。母親特拉納是一位很勇敢的婦女。

德蕾莎父親早逝,母親肩負照顧與教養三個兒女:拉沙、依搦斯和亞則,親自給予兒女們宗教教育。德蕾莎是么女,上有哥哥和姐姐。家中說阿爾巴尼亞語,是天主教家庭,在她所居住的鎮上多為穆斯林和基督徒,僅有少數的天主教徒。

德蕾莎自12歲起開始接觸天主教的慈善會、愛爾蘭羅雷托修會,接受傳教士訓練工作;18歲時,德蕾莎到印度的加爾各答,在聖瑪莉羅雷托修會中學擔任地理老師。21歲德蕾莎正式成為修女,27歲決定成為終身職的修女,改名為德蕾莎修女。

終身侍奉最貧窮的人

童年時,德蕾莎曾經問父親:『世上有沒有可以醫治貧困的藥?』爸爸無奈的表情,不知如何回應,她決定長大後要做個幫助窮人的女生。

德蕾莎修女三十七歲,擔任加爾各答天主教貴族學校的校長,以校長的身分地位,她本可以過安逸舒適的生活,但童年時的夢想,不曾遺忘。她決定捨棄舒適的生活,去服務 「窮人中的窮人」。德蕾莎修女要求自己成為窮人,她只有三套衣服,不穿襪子,只穿涼鞋,住處除了電燈和電話兩種電器用品以外,其餘一無所有。

德蕾莎強烈感受到基督的召喚,她必須放棄一切安逸的享受,她挺身穿梭在加爾各答髒亂的大街小巷,走近窮人中的窮人,和街頭上很多貧病交迫、渾身髒臭、衣不蔽體的流浪者生活在一起,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穿同樣的衣服。

每天清晨四時半,德蕾莎修女晨起,靜坐、祈禱、念日課,參加彌撒,然後展開一天的工作。生活簡樸,而且還親自掃廁所、洗地板。

她在貧民區辦了一所露天學校,讓窮苦的孩子有受教育的機會。剛開始困難重重,由於個人力量有限,而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但德蕾莎修女咬緊牙關,終於克服困難,各地善心人士的捐助接踵而來,有捐助場所、設備、食物,乃至有更多義工願意奉獻心力,協助德蕾莎修女服務窮人的工作。

創立垂死之家

德蕾莎修女41歲時,有一次,她在火車上,看到一位奄奄一息的流浪漢,躺在一棵大樹下,他無法下來看她,等她再搭乘火車回來,流浪漢已經去世了。當時她想如果在那位流浪漢臨終前,有人願意握握他的手,和他聊一聊,他一定可以比較安祥的死去。

還有一次,德蕾莎修女在街上發現了一位老婦人,她的身體被蟲咬傷,她將她帶到好幾家醫院,但都吃了閉門羹,雖然終於有一家醫院願意收容她,但那位老婦人不久就去世了。

德蕾莎修女因此決定創立垂死之家,在那裡的人,有的是被家人所遺棄,有的終身行乞,年老臥病街上,沒人知道他們的姓名。

她走遍各地,在水溝旁、垃圾堆、馬路邊領回那些被遺棄的奄奄一息的人,用雙手從垃圾中揀過無數的棄嬰,抬過街上的垂死窮人,抱過傷心絕望的孤苦者,緊握過無數臨終時無人過問者的手,讓那些可憐人至少在去世前,能夠感受到一些溫暖和關懷,讓他們也能夠得到人應有的尊嚴。

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的收容所在加爾各答成為知名的地方,在街頭生病、需要幫助的患者都知道這個能夠讓他們安息的地方,收容所開始急速成長,因人手不足,開始招募世界各地的義工,透過義工的口耳相傳,也打開了世界的知名度。

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舉世驚奇

1971 年,德蕾莎修女獲得教宗庇護十二世頒給她的和平獎;同年,她也獲得甘乃迪獎; 1975年,Albert Schweitzer國際獎也頒發給她;1985年,她更獲得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4年,德蕾莎獲得美國國會金牌;1996年11月16日榮獲美國名譽公民,和許多大學的名譽學位。

讓舉世驚奇的是德蕾莎修女於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德蕾莎既不參予政治,也不管國家大事,她只是默默的奉獻自己,為窮人中的窮人服務。

德蕾莎修女在接到獲獎通知時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個獎。這個獎是對貧窮世界的承認。耶穌說:『我冷,我餓,我無家可歸』,通過為窮人服務,我就是為祂服務。」

遺愛永留人間

1989年,德蕾莎修女心臟病第二次發作,接受了人工心臟的安裝,1991年,得到肺炎,健康日趨惡化。1997年4月,德蕾莎修女跌倒,鎖骨損傷。8月,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但健康並沒有好轉,同年9月5日,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蒙主召逝,享年87,消息傳出,普世哀悼,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
德蕾莎修女貧窮過日、犧牲奉獻半世紀,遺愛永留人間,她留下了4000 個修會的修女,超過10萬以上的義工,還有在123個國家中的610個慈善工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卡拉揚似乎就是上天欽定的為音樂藝術而誕生的天才。1908年4月5日,他出生在音樂之都薩爾斯堡的音樂家庭中,他的父親是一名外科醫生,兼擅單簧管,母親則醉心於瓦格納的樂章,是出色的業餘鋼琴手,哥哥也從小就學彈鋼琴。
  • 保羅‧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16年出生於德國一個普通猶太人家庭,13歲的時候,他就失去了父親,家裏生活很貧苦。路透的叔叔開設了一間銀行,路透很小就在叔叔的銀行裡跑腿,賺點零用錢。雖然路透年紀不大,但他卻很能幹。
  • 陳納德將軍在中國獨立對日抗戰的前四年,頂著國際姑息主義的風潮在中國建立美國空軍志願隊──飛虎隊,與中國人民一同對抗日軍的侵略。他在回憶錄中談到:「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我和中國發生了如此密切的關係,大家共患難,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個中國人。」
  • 阿諾憑著自己堅定的決心、追求傑出表現的個性和勇往直前的魄力,認真的扮演著每一個角色:丈夫、父親、健美冠軍、演員、連鎖餐飲店老闆、總統健康顧問、青少年福祉保護者,乃至現在的角色「加州州長」。
  •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是著名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海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成就了他作品中的瑰奇世界。
  • 地球上第一登月人阿姆斯壯在他的左腳踏上了月球時說:「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今年7月20日是人類首度登陸月球四十周年。我們向讀者介紹第一個踏上月球的阿姆斯壯,並講述這句名言背後的故事。
  • 泰戈爾一生創作的詩詞豐富寬廣,他寫抒情詩、兒童詩、故事詩、哲理詩,也寫自由散體詩,孟加拉語格律詩,印度的國歌《印度的主宰》、孟加拉的國歌《金色的孟加拉》都是出自於他手中。《漂鳥集》、《新月集》是中國人比較熟悉的作品,充滿靈性與單純人性的美,在詩中表露無疑。
  • 奧諾雷.德.巴爾紮克(Honoré de Balzac)是個天才作家,他創作的速度和數量在世界文壇上無人媲美。他在短暫有限的生命中創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形象,可列入不朽性質的就達數百人。
  • 響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華語歌壇的鳳飛飛出生於1953年的今天,8月20日。這位家喻戶曉的臺灣歌星,本名叫林秋鸞,臺灣桃園大溪人,是唯一八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女歌手獎、兩度摘取金鐘獎歌后桂冠的歌手,並被譽為臺灣人心中「最本土化的女歌手」。
  • 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是蒸汽機的發明人。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因為有了瓦特的發明,把製造業從人手操作推向機械化,蒸汽機像是為工業革命插上翅膀、推向高潮,開創了人類社會一個嶄新的時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