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造敦煌(五):石窟造像與壁畫

林潔心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接前文)
七、回歸真正的藝術

(一) 傳統文化的浩劫

中國有著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歸真,佛家的天堂地獄、善惡報應、生死輪迴,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 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節義、師道尊嚴,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傳。傳統文化的偉大力量,幾千年來維繫了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榮。

然而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摧毀著傳統文化的根基。宗教信仰成了封建迷信,文化名人成了牛鬼蛇神,文物古跡慘遭破壞、砸毀。無計其數的珍貴的書畫被燒燬,全國盛行「造反有理」的口號,造反派無法無天。「無神論」取代了古老的信仰,登上了大雅之堂。

以佛像為例,北京頤和園萬壽山頂有一千尊琉璃浮雕佛像,經「破四舊」,竟然都五官不全,無一完好。山西代縣有個天台寺,建於一千六百年前的北魏太延年間,塑像、壁畫甚為珍貴。雖然地處遠離縣城的山溝,「破四舊」者不畏艱險,前去將塑像、壁畫一掃而空。

敦煌莫高窟在多方人員的保護下,只是有驚無險,再次免遭劫難。但敦煌的學者卻沒有那麼幸運。

十年浩劫 —

國學大師陳寅恪遭到殘酷折磨。使他最傷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動。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含恨離開人世。

從巴黎凱旋而歸敦煌學家王重民,1957年被劃為「大右派」 ,成為歷史學界著名的五大右派之一。1975年4月16日上吊自殺身亡。

著名歷史學家向達在1966年11月文革的第一個衝擊波中就倒下了,時年僅僅66歲。

王慶菽,中國第一位通閱英國所藏敦煌原卷的古典文學研究者,文革中被戴上多種政治帽子,受盡侮辱和折磨。

國學大師姜亮夫先生一生對敦煌學卓有貢獻,著有24卷的《贏涯敦煌韻輯》、《敦煌—偉大的文化寶庫》,文革中也受盡屈辱,被迫以掃樓梯為業。

山東省退休教師李昌玉在《常書鴻述評》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高一涵,一個常書鴻不應忘掉的人

高一涵是什麼人呢?他是一位文人,「5.4」運動時期是著名的自由主義思想家。曾任陝甘寧青新五省監察使,兼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委會主任委員。他曾有過言論:「以我們自己的良知為標準,國家是不能鑽入精神界去干涉我們的。」「我們所講求的是法治不是人治,所研究的是法律不是命令」 。

常書鴻在《從敦煌近事說到千佛洞的危機》曾滿懷深情地寫道:「我們隨著高一涵先生於1943年3月24日抵達千佛洞的時候,正是中華民族抗戰的第七年。」 ……「高一涵在臨別的時候對我說:『現在你們要抱著白手起家的精神,在千佛洞孤島上開闢一個新天地!』」

而常書鴻在晚年的自傳《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中,卻隻字未提高一涵的名字。這一段史實,常書鴻為什麼要回避。難道他的忌諱是因為恐懼共產黨嗎?

李昌玉還寫到:「他要洗刷自己與國民黨政府的干係,能編就編,能罵就罵。他要表明自己與共產黨的親近,能吹就吹,能媚就媚。」 「常書鴻絕不是壞人,但是處身在這樣一個 『逼良為娼』 的體制裡面,他不但努力要保身,而且又極力追求晉身,所以,最後,美中不足的是,他被他的朋友、同事、下級、學生所拋棄。

但是,我仍然認為,他不是壞人,卻又不是一位有良知的知識份子。」 而在1949年以前,他是「一個溫文爾雅、文質彬彬、平易近人的畫家、所長」,「常書鴻不是神,而是一個人,一個被洗腦運動異化了的人。」

常書鴻的命運,正是共產黨統治下的一代中國知識份子的寫造。

文革摧毀的不僅僅是看的見的文物古跡,更重要的是摧毀了中國人千百年來鑄成的倫理道德,信仰和文化。藝術家、學者的思想被禁錮,扭曲。美術創作中丟棄了對物體準確性的表達,文藝創作中否定傳統文化。從此人們開始不信神,失去精神自由,藝術也畸形發展。

(二) 純真、純善、純美的藝術

什麼是人類真正的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是藝術和敬神的合一。

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無數的珍貴文物:青銅器、鐵器、玉器、陶器、瓷器、雕塑、繪畫等藝術品,及各式各樣的樂器、樂舞等藝術表達方式。其中大多數的藝術品都是來祭祀天神的,藝術形式也成了人與神溝通的一種方式。如在四川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寄托了人們對天國世界的渴望。古蜀人相信整個世界是由神樹為宇宙中央之柱構成,人們祭拜神樹,可以升上天國。

那些古代的藝術大師在創作作品中,也會把心靈提升到純淨的境界,用藝術表現善和美,用藝術來讚美神,秉承天意,因而得到天神賜予的靈感和能力,創造出流芳千古的偉大作品。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說:「書畫同體而未分,像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傳記作家瓦薩裡贊最負盛名的藝術大師達芬奇:「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

佛教記載人類來自於光音天,由於慾望縱使凡心增加而降落於人間。但是只要苦心修煉,去欲脫凡,就能修成正果而回歸天上。所以對於誠心信佛的人來說,「佛」並不神秘,是可以從人修成的。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古代有那麼多的藝術家以佛經中的動人故事為繪畫的題材,曹不興、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歷代名畫家皆以擅長佛畫而傳世。

西方的教堂藝術,東方的早期造像幾乎都是表現神的,中國流傳下來的最古老、最早期繪畫也都是畫的神。神是完美的、偉大的、散發著光明,是不能隨便畫的。要表現出神的莊嚴殊勝,是需要做畫與塑像者正統的表現手法,精湛的技藝,和高尚的人格道德。

神也是慈悲於人的,創作者虔誠的心,神就賦予他們善念與靈感,展現給他們天國聖境的絢麗多彩,壯麗輝煌,使創作出的作品意境廣闊深遠,色彩斑斕,產生出永恆的燦爛光輝,表現了古人所追求的真正的善和美。

這樣的傳統藝術是精神與物質世界的統一體。作品中往往蘊涵了無窮的神韻,古代的藝術大師一般都是道德高尚的飽學之士。他們十分重視自身文化修養,其中很多都是修道之人,把雕塑繪畫也當成其自身修養的一部分。那些意義深遠的藝術作品與古時人類的社會道德基準是息息相關的。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即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借,就會精通六藝。」 所以人類的藝術與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張彥遠又道:「自古善畫者,莫匪衣冠貴冑,逸士高人,振妙一時,傳芳千祀,非閭閻鄙賤之所能為也。」 也就是說一幅上品之畫,對畫師的人格修養是要求極高的。

對道德的重視,還表現在藝術創作中的寫實求真。要求創作者準確表現物體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中國古代雕塑、繪畫比較注重神韻,「以意寫神」 ,從作品的深遠意境中表現神彩,但卻有比例不夠準確、技術不成熟的缺陷。

因為中國古代的藝術大師多屬民間藝人,或單門獨傳,或個人的天賦,沒有系統的理論、沒有學校、沒有正規的訓練,不像西方傳統的學院派藝術,重點放在準確、細膩、逼真的技法上,有學校、有理論、有正規的訓練,作品從形到神都準確得像真人真物一般,表現得都非常準確。這是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都是正統藝術,對藝術家技能、道德上的要求卻是相同的。

現代藝術在人類道德不斷下滑的基準上也漸漸遠離了正統藝術的軌道。人們開始不信神,藝術家以自我為中心,放棄正統藝術中物體準確性這一原則,放縱意識,追求陰暗、怪異的潮流。以至哲學家、藝術評論家阿瑟•丹圖指出:「你再也不能說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了,那個時代早已結束。」

正統的古典藝術是神教給人的,對人及人生活的環境是有益的。所以古代的藝術家能夠耗盡一生,懷著恭敬的心去表現神的偉大。敦煌石窟的輝煌成就,還有西方教堂、宮殿裡的一些用傳統手法表現的雕塑、繪畫,都是神傳的人類真正的藝術,讓今天的人看到古代信神的人們是怎樣用藝術來表達善和美的,表達神傳給人的道德規範,普世真理。至善至美的藝術才是完美神聖的藝術。敬天敬神的古人所崇尚和追求的才是人真正美好的歸屬。

神傳藝術,意境無限深遠。那些古人流傳至今的珍貴藝術作品,真正的意義卻是使當今的人類再度被神拯救之後,道德復甦的同時,也能從古人留下的純善純美的藝術中,走回神傳給人的真正的藝術。

(本文轉載自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的交匯點,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咽喉要地,在河西走廓的西端,為一面積不大的綠洲,四面戈壁、沙漠環繞。
  • 早期的洞窟形式主要是禪窟和中心塔柱窟,起源於印度。禪窟是供僧人坐禪修行的洞窟。如285窟主室為方形,正壁開龕塑像,供修行者觀像之用.................
  • 自古以來,信仰與文化是分不開的。信仰影響著文化的產生、發展和衰落,文化反過來又滋潤著信仰。看到敦煌石窟那些驚世駭俗、美輪美奐的偉大藝術作品,不禁令人思考這些作品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這些絕世超凡的作品又是出自何人之手? 創作過程的資金、原料、設想、構圖又是怎樣的呢?
  • 藏經洞指敦煌莫高窟第17窟,原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開鑿,是當時河西都僧統洪辯的影窟。清朝時,祖籍湖北麻城的王圓菉因生活所迫,流落於酒泉,並在此入道修行,人稱王道士。後來他....................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從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質和意識的起點,這個追尋創世本源的尋根過程,才是慎終追遠習俗背後之最為深刻的文化底蘊。也是神傳文化為炎黃子孫留下的一條回天之路。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