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77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伯牛(1)有疾(2),子問(3)之,自牖(4)執(5)其手,曰:「亡之(6),命矣夫(7)!斯人(8)也而有斯疾(9)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論語·雍也第六》)

【註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德行」好。
(2)有疾: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惡疾)。參考《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傳.冉耕傳》:「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
(3)問:為表示關切而探望。
(4)牖:音「有」,窗戶。
(5)執:握。
(6)亡之:喪失,死亡。
(7)夫:音「服」,語氣詞,其意相當於「吧」。
(8)斯人:這樣的人,指伯牛的德行好。
(9)斯疾:這樣的疾病,指痛苦難治的疾病(惡疾)。

【語譯】
伯牛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將失去這個人了,這是命中注定的吧!這樣的好人竟會得這樣的惡疾啊!這樣的好人竟會得這樣的惡疾啊!」

【研析】

人為何會有難、有病呢?人在迷中,做什麼都有報,做好事可以積德,將來得福報、有善報,做壞事可以造業、損德,將來會有災禍、苦難、病痛、死亡等惡報。

在生命的長河中,累積的德和業,還不止一生一世的事,都能影響人的命運。如果人有元神的話,以物質不滅來推想,元神也應該不滅的。按公平的理來看,惡報雖能償還一些業債,但是人死的時候,生命積的德和欠的業債,也絕不會一筆勾銷、歸零的,那就會跟著元神繼續生命的旅程,繼續影響著生命的命運,哪怕這個生命變好了,業債的輪報在人生中還會有,正所謂「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從物質不滅推想,人身體的物質粒子運行的原理是不是類似滿天星斗?人的心思合乎天道、宇宙規律,物質粒子的排列和結構,自然就會嚴整有序、生生不息,這會有病嗎?如果人的心思偏離正道,道德水平低下,物質粒子的排列和結構,自然就會變異散亂、維持不久,這能不生病嗎?人的生老病死,只不過是肉身表面物質粒子的排列組合和結構起了變化而已。從本文來看,有德行的人,樂天知命,自然懂得自己遭遇的魔難,都是以前該償還的業債。但是人的道德水平很高,一下子卻遭遇很大的魔難時,可能連孔子也不免要懷疑這樣的天命真是上天合理的安排嗎?

【延伸思考】
1、現代有一些關於「催眠」、「生命輪迴」、「瀕死經驗」、「因果報應」的研究,還有「元神不滅」的說法,由於這些現象都不是當今實證科學所能實地驗證的,因此許多人無法接受這些是真實存在的。你怎麼看待這些超越實證科學的現象?

【思路引導】

1、如果當今的實證科學並不是很高水平的標準,那麼以實證科學作為判斷某些現象真實性的標準,是不是劃地自限?

2、在古代,許多人很長壽,而且無疾而終,壽終正寢。如今,人類的道德水平低下,導致人類得許多種癌症惡疾,還有千奇百怪的「現代病」,連藥物都治不了了,無疾而終的更是屈指可數。想想看:為什麼會導致這些社會問題呢?你知道生活中食衣住行等方面,人們做了哪些黑心事?

3、人類的道德水平大滑落以後,這些社會問題也許是天懲、人類的報應、大地的反撲。

【相關故事】

牛生遇冥使

唐朝時,有牛生從河東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過華州時,在一個鄉村小店裡投宿。

那天下大雪,牛生讓店主人燒湯、烙餅,一會兒有一個人衣衫襤褸,也來投店。牛生憐憫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說:「我窮得弄不到錢,今天空著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連著吃了四、五碗,之後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著了,鼾聲像牛叫。

到五更天時,那人搖醒牛生,連連催促說:「請相公到門外來一會兒,我有重要的事要說。」牛生出門後,那人說:「我不是人,是閻王的一個使者。昨晚吃了相公一頓飽飯,現在想報答相公,請相公為我拿三張紙和筆硯來。」得到筆紙後,那人讓牛生遠遠的站著,自己坐在樹下,從懷中取出一卷書來,翻到某處,看一會就寫兩行,很快就寫了三封信,封好後交給牛生,說:「如果相公遇到災難想想無法解脫時,就請焚香後,按次序打開來看。」說完那人就走了。牛生雖然接了那三封信,卻不大相信。

牛生到了長安,住在客戶坊,盤纏不久就用盡了,絕境中想起那人的話,於是燒香後,打開第一封信來,見上面寫著:「可於菩提寺門前坐。」從客戶坊到菩提寺有三十多里地,牛生忍著飢餓,冒著大雪,從大清早走到晚上才趕到寺門前,到了剛坐下,從裡面出來一個僧人,喝斥道:「如此大雪寒天,你到這裡來幹什麼?如果你要凍死在這裡,我們不是要受牽連嗎?」牛生說:「我是舉人,到這裡正好天黑了,想借貴寺門前住一夜,明日就會離開。」僧人說:「原來是個秀才,那就請到院裡來吧!」進了寺院,僧人給牛生燒火做飯,跟他談了很久後,問:「不知道晉陽牛長官和相公關係遠近?」牛生說:「那是我叔叔啊!」僧人拿出晉陽牛長官的手筆,讓牛生辨認,牛生說得分毫不差。僧人很高興,說:「晉陽牛長官從前曾經把三千貫錢寄存在我這裡,我等了許多年也不見他來取,我老了,無法保管這筆錢了,不如現在把這些錢交給你吧!」牛生得到這筆錢後,娶了妻子,置辦住宅、車馬,添了僕人,成了富戶。

牛生參加考試沒有考中,求取功名又沒有門路,於是燒了香,打開第二封信。見上面寫著:「西市食店張家樓上坐。」牛生按照信中所說果然找到了那個張家食店,進去後在樓上靠牆邊的地方坐下。一會兒有幾個年輕人上樓來坐下,其中有一人說:「我自己只有五百千錢,勉強可以湊到七百千錢,再多我就力不能及了。」一個穿白袍的人說:「進士能及第,你還吝嗇千貫錢嗎!」牛生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是關於考試的事,忙上前向眾人拱手見禮,這才知那白袍人就是來年省試主考官的兒子。牛生說:「我有千貫錢相送,另有二百千錢送與諸位作酒食錢,不知諸位意下如何?」那白袍人答應了。第二年牛生果然考中了頭等。留在長安任職,後來居然做到了河中節度副使。

又過了幾年,牛生病重,就打開第三封信,見上面寫著:「可以交待後事了。」 於是牛生洗了澡,寫完遺書,就死去了。

牛生能和他人分食,才能得到那三封信;張良能給老人下橋取鞋,才能成就漢朝大業,所以說奇遇大都是善心化來的。

(《會昌解頤錄》)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要孝順,在外面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守信,要廣泛的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 孔子說:「嚴肅莊重的告誡,能不聽從嗎?聽了就改正錯誤是最可貴的。恭遜稱許的話,聽了能不令人愉悅嗎?但是聽了以後,要加以分析,這才可貴。只是愉悅而不分析,只是當面順從,而行為不改,像這種人,我就不知道能如何教化他。」
  • 湯建國不久,起於夏桀時的大旱卻一直不去,整整延續了七年。在後五年,旱情很嚴重,烈日曝曬,河乾井枯,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收,人民困苦異常。因此自從旱災開始,商湯就在郊外設祭壇,祈求天帝解除旱災早日降雨。
  • 孔子沒有的四種心:一、沒有只顧自己的想法;二、沒有一定要得到的結果;三、沒有堅持己見;四、不自私、不求一己之利。
  • 相傳在堯的時代,中國有大川三百條,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處都是,一旦發生大水,江河橫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沖毀了,人們生活十分痛苦。後來大禹擔起了治河的重任,他親自拿著治水的工具,和人們一起開通水道,疏通洪水,終於匯聚地面的水而使它歸入大江河。
  • 最初見到佳人,就像見到生長在無波如鏡的池中紅蓮,佳人稍微一動,就像絢爛的雲彩自崖間飄出,色彩鮮艷,燦爛耀眼。
  • 考古學家從出土文物往往能推想當時社會的興衰概況,還能看人類整個文明的起伏、道德人心與美醜價值觀的關係。自古以來,聖賢早就告訴了世人:社會的興衰榮枯,端在人心道德。因此,他們為世人奠定基礎、立下榜樣,告誡人們要堅守正道、謹守法度。
  • 老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縱觀中華歷史上罕見的幾位仁德之君,無不敬天順道,施行仁愛,惠澤八方,使萬民安康,百業隆昌,文化發達,天下歸順,四海景仰。他們體現了孔子曾經描繪的體現「仁德」精神的社會。
  • 孔子說:「把《詩經》三百篇背得很熟,讓他去處理政務,卻不會辦事;讓他當外交使節,卻不能獨立地交涉;《詩經》內容背得很多,但又有什麼用呢?」
  • 子貢問怎樣對待朋友。孔子說:「盡心規勸並且善意地開導他,如果他不聽也就罷了,不要自取其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