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茶道之貴族茶道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禪宗茶道生發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為貴族茶道, 達官貴人、 富商大 賈、一豪門鄉紳于茶、水、火、 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 其用心在于炫耀權力和富有。 源于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 發展至今日漸大眾化。

茶雖為洁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為貢品, 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一朝選在君王側, 還能保持質朴純潔麼? 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為貢品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常据著的《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羡、 苗、微、盧、彭、消几個方國共同伐紂,凱旋而歸。此后,巴 蜀之地所產的茶葉便正式列為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 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為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抬高了茶葉作為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菜制度确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确立了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确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為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一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精條」,也講「真水」,為此,乾隆皇帝 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一泉」的爭論,用「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為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里,勞民傷 財。此后因一云游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 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貫家私。于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為~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其存在價值。作為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序,貴族茶道走出 宮門在較為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序上。其變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軾對福建的壑源茶情有獨鍾,他說佳茗似佳人...
  • 茶道尊崇自然,追求與大自然同化的境界,與茶同食的茶點心,一般也以淡雅為佳。日本飲用較苦的抹茶湯,所以喫茶前要吃一種甜的「乾果子」薄茶點心,雖小而甜,但要求營養高、味道好而外形素雅,與濃苦的抹茶搭配相得益彰.............
  • 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屢承天問,以建安貢茶並所以試茶之狀。臣謂論茶雖禁中語,無事於密,造茶錄二篇上進...........
  •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 建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白茶,色白如銀,形如細針,全身滿披白毫,因而得「白毫銀針」之名。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白毫銀針屬於僅有的白茶品種中的極品,同君山銀針齊名於世。
  •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 藏色天目,含納七彩集於一碗身中,這種窯燒技術,是現今日本和中國古代尚未出現的!封藏了千年、渾然天成的密色,被江有庭開啟了這扇大門...............
  • 在福建福鼎縣一帶,出產一種身披白茸毛的茶葉,這種茶以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狀宛如一朵朵白色的牡丹花,所以就叫「白牡丹茶」。
  •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 神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他發明及製造了耒耜等多種農具,教會當時的人們耕作,開啟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文化的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