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培剛:中共是這樣竊國的

--「光榮的解放戰爭」幕後真相

藍培剛

人氣 97
標籤: ,

【大紀元9月25日訊】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長達8年的對日抗戰終於結束,然而在這之後中國的和平並沒有到來,由於共軍在抗戰期間採「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之戰略,由初期的數萬人的小規模部隊發展抗戰勝利後已至百萬大軍;另一方面國軍卻在抗戰中付出了200多名將領及300餘萬士官兵的傷亡。

在此消彼長的狀況下共軍於抗戰結束後立即對國軍發動總攻擊,隨後在4年期間中國又付出了近千萬條人命的犧牲,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的犧牲換不但換來了世界的和平,更改變了自滿清以來的積弱不振,但是這場戰爭,換來了什麼?

真的如同世人所說的這是一場「不該發生的戰爭」本文所介紹的是這場戰爭中造成最多百姓傷亡的「長春圍困戰」

一、戰前形勢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投下第一顆原子彈,蘇俄眼見日本即將戰敗,遂於8月8日向日本宣戰以坐收漁人之利,一週內已占領東北。日本60萬關東軍悉為俘虜,之後蘇俄將關東軍的裝備全數移交共軍,至此共軍不論是在人員與武器上都以具備與國軍分庭抗禮之能力,之後共軍開始佔領東北各省,全力阻止國軍之戰後接收。

1946年5月國軍開始向東北發動攻勢,以孫立人將軍所率領的新一軍為首對共軍展開扇形攻勢,一路所向披靡,6月5日已經抵達哈爾濱,就在共軍即將被殲滅時,共產黨搧動美國居中調停,因此獲得喘息機會,之後中共特務劉斐中將以離間之記將孫立人將軍調離東北,自此共軍開始了奪取東北的作戰計劃,圍困長春之役也因此拉開序幕。

二、冠蓋全國

長春城在日軍佔領期間就不斷的在市郊挖掘壕溝、坑道,並構築許多永久性工事,各主要街道寬度都在60米以上,可以充分發揮火力,城中心的大型建築大都以花崗岩建造,一班的砲彈無法造成重大損傷,在國軍進入後又添築了許多設施,因此長春的防務有冠蓋全國之稱。

1948年春,共軍東北野戰軍司令林彪開始計劃攻打長春,5月底第1、6縱隊發起攻擊,然而效果不彰,遂成立黨政軍民聯合圍成鬥爭委員會,由第1兵團司令蕭勁光任指揮官進行圍城作戰,擬訂了戰略計劃:

(一)以營級為單位接近長春周圍及近郊,堵塞一切大小通道

(二)以火力控制城內自由馬路及新皇宮機場

(三)控制適當預備隊擊退出擊之敵

(四)嚴禁燃料及糧食進入敵區

(五)嚴禁老百姓出城

(六)兩個月來幾個獨立師圍困長春成績不大,未看作是重要任務,應立即修正,要使長春成為死城。

於是自6月22日開始由6個獨立師及12縱隊開始實施圍城,6月28日在圍成政工會議上再次強調必須斷絕一切生活物資進入長春,並且要將老百姓飢餓貧困的罪過歸到敵軍及敵政府上,擴大敵軍與群眾的矛盾,孤立敵人。

三、固守長春、斷食絕糧

當時長春的人口約50萬,在加上10萬的守城部隊,這幾十萬張嘴巴就成了指揮官鄭洞國將軍的最大負擔,長春城每天正常的耗糧不下10萬斤,需要40架次的飛機空投才能滿足,但是實際上每天頂多只有10次的空投,天後不佳時甚至一次也沒有,然而空投機一到共軍就立刻開火,因此也不敢低飛,常在高空投擲,而珍貴的糧食也就時常飄至城外,長春絕糧的情況也日漸危急。

鄭洞國將軍的戰略方針是「加強工事、控制機場、鞏固內部、蒐購糧食」再加上長春城「冠蓋全國」的防務,希望能苦撐待變,然而日子一天一天過去,長春內的軍民不是不吃五穀的神仙,長春冠蓋全國的工事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

6月起每人每天還有1斤5兩的高梁、大豆可吃,7月時減至9兩、8月初除了少部分的部隊能每天吃一次米外,其餘的部隊已開始發糧代金,而這些錢只夠每人買一條黃瓜,9月中部隊開始吃糠胚、豆粉、酒糟,官兵們夜盲、腹脹、浮腫的狀況層出不窮;10月官兵開始殺戰馬,殺光了改殺狗、抓貓、抓老鼠、打鳥、一切可送進嘴裡的都成了捕殺的對象。

在共軍圍城之初,長春市長號召全民協助國軍守城,喊出「人人種地,日日練兵」的口號,所以不許百姓出城,但鄭洞國將軍見共軍圍城之勢已成便開始疏散居民出城,他打開城南與城西的路口讓百姓出城逃生。

四、人間地獄

鄭洞國將軍開城的舉動早在共軍的計算之內,共軍早已擬定決不讓百姓出城的計劃,圍困長春三個月後華東野戰軍司令林彪向毛澤東報告:「圍困已收顯著效果,造成市內嚴重糧荒居民多賴樹葉青草充饑,餓斃甚多。」

對鄭洞國要老百姓出城的做法,林彪說:「我之對策主要禁止通行,第一線上五十米設一哨兵,並有鐵絲網壕溝,嚴密接合部,消滅間隙,不讓難民出來,出來者勸阻回去。此法初期有效,但後來饑餓情況越來越嚴重,饑民便乘夜或與白晝大批蜂擁而出,經我趕回後,群集於敵我警戒線之中間地帶『卡空』,由此餓斃者甚多,僅城東八裏堡一帶,死亡即約兩千。」

這林彪所說的「卡空」可為之人間煉獄,不斷的有人餓死,活著的人也無力收屍,這種景象對於大部分是農民組成的共軍士官兵產生了極大的動搖,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在響應共產黨「窮人翻身」的口號而加入共軍,然而此時卻因上級的命令而要逼死無辜的百姓,見於軍對中不滿的情緒日益擴張。

林彪於9月9日進一步向毛澤東報告:「不讓饑民出城,已經出來者要堵回去,這對饑民對部隊戰士,都是很費解釋的。」饑民們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將嬰兒小孩丟下就跑,有的持繩在我崗哨前上吊。戰士見此慘狀心腸頓軟,有陪同饑民跪下一道哭的,說是「上級命令我也無法」。更有將難民偷放過去的。經糾正後,又發現了另一偏向,即打罵捆綁以緻開槍射擊難民,致引起死亡。林彪也建議「酌量」放出難民,但是遭到毛澤東否決。

因此在這種情勢下,長春城至此成了「白骨之城」……名符其實的人間煉獄,在著名作家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中清楚的記載了許多當時幸運活下來的人們回憶:

朝陽區東朝陽路九居民委員會主任李素娥老人說:

每天都有餓死的人。死在家裡的不知道,路邊越來越多。我在南關永安橋頭賣大米,身後咕呼一聲,一個老頭就倒那兒了。灌口米湯就能活過來,有收屍隊,一路撿,往車上扔,說「喂狗」。狗吃人,人吃狗,那狗才肥呢。

宋占林說:死人最多的洪熙街和二道河子,洪熙街什麼樣子沒見到,二道河子十室九空。開頭還弄口棺材,接著是大櫃、炕席甚麼的,後來就那麼往外拖也沒人幫忙了。都死,誰幫誰?拖不動了,就算到地方了,坐那兒就動不了了,也死那兒了,最後也沒人拖了。炕上,地下,門口,路邊,都是有的白花花剩付骨架,有的正爛著,剛死的還像個好人。大夏天,那綠頭蠅呀,那蛆呀,那味兒呀。後來聽城外人說,一颳風,十裡、八裡外都熏得頭痛。

我們家附近沒一家不死人的。同院的王青山,五口剩一口。西邊何東山,也是五口剩一口。前院一個姓曾的木匠,七口人剩個老伴。「楊小個子」一家六口,剩個媳婦。後邊一家「老毯兒」(東北稱闖關東的河北人為「老毯兒」),六口全死了。

舊曆八月初,我臨出哨卡走到現在膠合板廠那兒,想喝點水。一家門窗全開著,進去一看,十多口人全死了,炕上地下,橫躺豎臥。炕上有的還枕著枕頭,女的摟著孩子,像睡著了似的。牆上一個掛鐘,還「嘀滴答嗒」走著。

開頭見死人掉眼淚,頭皮發炸。後來也害怕,不是怕死人,是覺得自己早晚也是這條道。再往後見了打個唉聲就過去了,再往後再往後連個唉聲也不打了,也不把死當回事兒了。

劉悌老人說:「獨八師當時就在二道河子執行圍困任務。通信員說有個老太太,把餓死的老頭的大腿煮吃了,吃了也死了。」團長吳子玉是個老軍,說那能有這種事。通信員說:「不信我領你去看看。進去一看,鍋裡還剩條大腿。團長回來跟我說,那天都沒吃飯。」

五、突圍

10月初長春指揮官鄭洞國將軍決意發動突圍,他指揮新三十八師等兩個師,攻擊長春以西的大房身機場方向的獨立第6師陣地,然而由於共軍早已部下堅固的防禦工事在加上國軍官兵飢餓太久,體力不繼,因此連續打了幾天也只前進幾里,根本連機場也無法接近,此時的部隊已無戰力可言只能撤退,到了10月16日鄭洞國決議再作2次突圍然而60軍軍長曾澤生率所部3個師2萬6千餘人投降,使得另一部守軍新7軍不得不投降。

此時鄭洞國將軍仍不肯氣餒,親率2個營親守中央大樓,到了21日凌晨忽殺聲四起,鄭洞國將軍以為大限將至,遂欲舉槍自盡,然而卻發現手槍已被衛士藏起,最後遭湧入之共軍捉住,長春城失陷,圍困長春之役結束。

六、「解放長春、兵不血刃」

在這場「兵不血刃」的戰役中,讓長春這個東北的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成了一座死城,50萬長春平民的肚皮成了共軍破城的得力助手,當時全長春城有1/3的房屋完全遭到破壞,原本充滿綠意的街道已成了一片死寂(樹木已被當成食物啃食殆盡),50萬市民剩不到17萬人,在長春圍困戰結束後,熟人見面實的寒暄由:你吃飯了嗎?變成了你家剩幾口人?

日後在共軍的戰史及將領回憶錄中對這場戰役往往都是避而不談,而是稱:「長春的和平解放開創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上長圍久困,兵不血刃解放大城市的先例」或是改稱為:「國民黨不人道的殺民政策」,或是描寫共產黨是多麼用心的接濟出城的災民,以及難民們是多麼的感謝共產黨。

至於那些逃出城的群眾是因為誰的阻止而出不了城,而終至餓死;或遭共軍打罵綑綁以至於開槍射殺而死,則成了中共的文字禁忌。

直至今日這場長春圍困戰在中共的戰史中仍是「光榮的解放戰爭」與「兵不血刃」的經典之戰!

人物小檔案


孫立人上將

(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撫民,出生於安徽舒城縣,抗戰時期以一千左右的兵力,擊退10倍於己的日軍,救出近10倍於己的英軍,締造「仁安羌大捷」被稱為「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

而被打敗的日軍尊稱他為「軍神」,與麥克阿瑟、巴頓、隆美爾並列,新一軍也被譽為「天下第一軍」。孫立人將軍於東北戰場時與共軍多次交手,將共軍逼至哈爾濱以北,幾乎敗亡,時共軍對於孫立人領導的新一軍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可見對其之畏懼。


共軍元帥—林彪

(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字陽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曾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防部長、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1946年6月任共軍東北野戰軍總司令,指揮遼瀋戰役,攻佔東北全境,1949年中共建政後,以養病為名長期賦閒在家;文化大革命時期,擁立毛澤東與江青,鬥等了許多老幹部,之後深得毛澤東信賴,欽定為其接班人。1970年在於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與毛澤東發生意見衝突,自此逐漸開始決裂,之後疑似密謀軍事政變,並企圖暗殺毛澤東,然而因事蹟敗露遂於1971年9月13日凌晨與家人坐飛機出走,最後飛機墜毀於蒙古首府溫都爾汗,機上人員全部身亡,年64歲。


鄭洞國將軍

(1903年1月13日-1991年1月27日),字桂庭,中國湖南石門縣人,黃埔軍校一期生,畢業後參加國民革命軍東征和北伐戰爭,抗戰初期率部在臺兒莊大捷中立功,因功升任為第98軍軍長。1948年5月鄭洞國任長春守軍總司令,在長春圍困戰遭數十萬共軍持續數月,最後因彈盡援絕而降。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新紀元】竊國六十年 中共十大惡行榜
章天亮:送給中共竊國60年的禮物--退黨
李天笑:中共為何自我惡搞60大典
毛澤東之孫升少將了嗎?各種說法歷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