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茶趣:「別茶人」白居易

曉晨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的嗜好除詩之外,就是琴和茶,正如他在《琴茶》詩中所云:「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還有「鼻香茶熟後,腰暖日陽中。伴老琴長在,迎春酒不空。」(白居易《閒臥寄劉同州》) 可見詩人在此暮年之際,茶、酒、老琴依然是與他長相左右的莫逆知己。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官居江州司馬(今江西九江),時值清明節過後,白居易偶染微恙,他的好朋友、忠州刺史李宣給他捎來了當年的新茶,詩人欣喜萬分,感受好友情誼之際,揮筆寫下新詩《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湯添杓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曲塵。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詩中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在病中接到朋友新茶的歡樂心情,以及迫不及待地動手沏茶品茗,在感謝朋友之際,也自稱自己是善於鑒茶識水的「別茶人」。
  
此外,詩人對烹茶之水、茶具也很講究,時常因地制宜,用不同的水煎不同的茶,如泉水、雪水等都可作詩人的烹茶之水。在烹茶時,他總是耐心靜候水沸,直至「花浮魚眼沸」,再把碾得嫩黃如塵的末茶放入茶甌,從而獲得色佳味醇的香茗,與朋友共享或自己獨享。
  
後來,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陶醉於西湖的典雅秀麗,又十分喜愛那裏的香茗甘泉,他與靈隱寺的韜光禪師相交深厚,時時品茗吟詩,禪師為四川人,擅長詩文。一次,白居易寫詩一首:「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白居易《招韜光禪師》)請韜光禪師進城相聚,沒曾想韜光禪師不願進城,也以詩作答:「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城市不堪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韜光《謝白樂天招》)表述自己是山野之人,不好繁華之意。

無奈,白居易只好親自出城到靈隱寺拜會禪師,在山上共同烹茶品茗,暢談吟詩,風雅之至,一時傳為佳話。靈隱韜光寺內的烹茗井,相傳就是當年白居易與韜光禪師汲水烹茶之處。@*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茶道尊崇自然,追求與大自然同化的境界,與茶同食的茶點心,一般也以淡雅為佳。日本飲用較苦的抹茶湯,所以喫茶前要吃一種甜的「乾果子」薄茶點心,雖小而甜,但要求營養高、味道好而外形素雅,與濃苦的抹茶搭配相得益彰.............
  • 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屢承天問,以建安貢茶並所以試茶之狀。臣謂論茶雖禁中語,無事於密,造茶錄二篇上進...........
  •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 建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白茶,色白如銀,形如細針,全身滿披白毫,因而得「白毫銀針」之名。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白毫銀針屬於僅有的白茶品種中的極品,同君山銀針齊名於世。
  •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 藏色天目,含納七彩集於一碗身中,這種窯燒技術,是現今日本和中國古代尚未出現的!封藏了千年、渾然天成的密色,被江有庭開啟了這扇大門...............
  • 在福建福鼎縣一帶,出產一種身披白茸毛的茶葉,這種茶以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狀宛如一朵朵白色的牡丹花,所以就叫「白牡丹茶」。
  •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 神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他發明及製造了耒耜等多種農具,教會當時的人們耕作,開啟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文化的智慧...............
  • 苞茶外形緊直肥壯,色澤嫩綠隱毫,香氣清高,滋味鮮醇,沖泡杯中葉朝下,芽尖朝上,沉浮於橙黃明亮的茶湯中,如天女散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