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茶傳說:「嚇煞人香」碧螺春

font print 人氣: 1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洞庭碧螺春原名叫「嚇煞人香」,產於蘇州洞庭東山碧螺峰下。據《太湖備考》載:「相傳一千三百多年前,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間有野茶數枝,山人采制,其香異常,名『嚇煞人』。」

又據《清嘉錄》記及:碧螺絲春本是一種野茶,生長在洞庭東山碧螺峰的石壁上,被當地老百姓發現後,採下來裝在竹筐裡帶回去當作日常飲料。有一年,野茶長得特別繁茂,採下來的茶葉用竹筐裝不下,大家把多餘的茶葉放在懷裡,不料茶葉沾著熱氣,透著一層異香,採茶姑娘叫叫嚷嚷地說:「嚇煞人香」。
  
從此以後,姑娘們採茶不用竹筐,而放在懷裡,並為這種種茶取名為「嚇煞人香」。清人有詩為證:
「此茶自昔知者稀,精氣不關火焙足。峨眉十五採摘時,一抹酥胸蒸綠玉。纖掛不惜春雨干,滿盞真成乳花馥」。
  
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太湖,江南巡撫宋犖進獻此茶,康熙帝品嚐後覺得清香異常,沁人心脾。就問宋犖這是甚麼茶?宋犖回稟道:「嚇煞人香」。康熙帝聽後認為其名不雅,就以茶色碧綠,形曲如螺,又產於早春,便賜名為「碧螺春」。從此「碧螺春」就成為弛名四海的佳茗。
  
品嚐「碧螺春」茶是種高雅情趣,應該在「品」字上用功夫。若僅為瞭解渴牛飲,則汽水、可樂、粗茶、涼開水盡可滿足,何必要浪費售價高昂的好茶呢?如果要領略到這個「品」字的樂趣,不妨靜坐下來,捧上一杯「碧螺春」新茶,輕啜慢抿,悠悠地讓齒頰間留有一縷芳香,漸漸地精神上就會達到一種陶然的境界,天大的煩惱事兒,都會煙消去散了。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臣皇祐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屢承天問,以建安貢茶並所以試茶之狀。臣謂論茶雖禁中語,無事於密,造茶錄二篇上進...........
  • 中國歷代品茶講究茶藝、茶道,宋朝尤為盛行。宋朝人喜歡飲茶,飲茶不僅僅為品味解渴,而上升成一種高雅的意義,受宋代理學的清談的影響,宋代的茶道有著清雅、淡泊的特性。
  • 建東北部的政和縣盛產一種白茶,色白如銀,形如細針,全身滿披白毫,因而得「白毫銀針」之名。據說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白毫銀針屬於僅有的白茶品種中的極品,同君山銀針齊名於世。
  • 蘇東坡是品茗行家,烹茶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十分講究,也頗精妙。他對於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有所謂「飲茶三絕」之說,即茶美、水美、壺美,這也是蘇東坡對茶藝茶道的一種追求。
  • 藏色天目,含納七彩集於一碗身中,這種窯燒技術,是現今日本和中國古代尚未出現的!封藏了千年、渾然天成的密色,被江有庭開啟了這扇大門...............
  • 在福建福鼎縣一帶,出產一種身披白茸毛的茶葉,這種茶以綠葉夾銀白色毫心,形狀宛如一朵朵白色的牡丹花,所以就叫「白牡丹茶」。
  • 盧仝一生愛茶成癖,據《濟源縣誌》記載,他在濟源縣時,經常在「玉川泉」汲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
  • 神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相傳他發明及製造了耒耜等多種農具,教會當時的人們耕作,開啟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文化的智慧...............
  • 苞茶外形緊直肥壯,色澤嫩綠隱毫,香氣清高,滋味鮮醇,沖泡杯中葉朝下,芽尖朝上,沉浮於橙黃明亮的茶湯中,如天女散花。
  •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光輝絢麗,而「茶道」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