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投資環境轉變 外資榮景不再

人氣 7
標籤: , ,

【大紀元9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韓山綜合報導)中國經過十餘年的外資投入「黃金期」,曾經所擁有的比較成本優勢正在慢慢退去,加上投資環境的日益惡化,原先一些還期待事業第二春的外資企業,適逢金融危機來襲,有些外資撐不下去,不得不從中國市場撤資。歐洲商會近日更因榮景不再,週三(9月2日)明指中國當局的保護主義,以對外商實施新的認證規則和技術規範,來限制外商進入中國市場。

人工成本低廉,招商引資條件優厚,使中國(特別是珠三角地區)成為歐美、日、韓及香港、台灣等經濟體實現低端產業鏈轉移的最佳對象。這種現狀一直持續到2008年,代工模式吸納了數以億計的勞動力。但一年來,珠三角港商倒閉如骨牌,韓商大舉「非正常撤離」,台資企業、港資企業也出現了「非正常撤離」。

再加上,這波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及氣候變遷因素,隨著運輸速度和成本越來越重要,製造業者已開始捨棄著重減少成本的全球供應鏈模式,轉向強調地利之便的區域供應鏈模式,如荷蘭傢具製造商Samas、奧地利照明集團Zumtobel。

*外資春天不再 中國政府干預外資

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坦言,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干預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並想出一些限制措施。他說,「我們的會員發現,中國的開放外國企業措施,近幾年來不但放緩實施,甚至還整個推翻。」

中國歐盟商會控訴,一家為中國銀行和其它公司提供產品加密的頂尖歐洲供應商,被迫必須離開市場,因為中方要求他們提出政府認證,但沒有任何一家這類廠商得到中共批准。

伍德克稱,商會成員企業對於中國調查力拓雇員所採取的不透明方式感到擔憂。伍德克還以全球五家頂尖風力發電企業都未能取得中國政府的風力發電項目為例,指出外資在華遇到歧視。

歐盟商會特別提出一些讓歐盟企業日益擔憂的問題:延用至今的50/50合資要求繼續阻礙著市場的發展;對立法草案的公開意見徵求期仍然不符合國際最佳慣例;缺乏知識產權保護、在業務拓展各階段出現的機密信息外洩。

上海多家房產諮詢機構8月4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外資人士在套現手中資產,據中原成交數據統計,上家(賣方)外資比例為7.8%,而下家(買方)外資比例僅2.1%,不到上家外資比例的1/3。這表明,上半年更多外資正在撤離上海樓市。

中國美國商會也在今年4月表示已見到中國採取保護政策的跡象。

據華爾街日報8月25日報導,美髮師沙米(Farouk Shami)經營規模達10億美元的燙髮器系列製造公司Farouk Systems Inc.,目前正將全部手持設備的生產從中國轉移到美國德州一家新工廠。該公司每個月大約要花50萬美元打擊假冒產品,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他的公司會收集假冒產品,追蹤其源頭,然後在中國採取行動關閉非法生產廠家。

*珠三角港商倒閉如骨牌

8月份,在深圳龍崗區耕耘20年之久的港資企業陽光塑膠(下稱「陽光塑膠」)正遊走在死亡邊緣。這家一直以代工為主的玩具企業,因連續4次沒有通過國際玩具工業理事會指定的第三方機構的驗廠審核,而被全球知名玩具企業美泰公司踢出其OEM指定廠商門外。陽光塑膠的悲劇並非偶然,從2006年以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備受關注的佛山利達、東莞合俊、崇高國際等一大批代工企業,或老闆自殺,或企業倒閉,或陷入越做越虧損的泥潭。

去年4月《廣州日報》報導,香港特區政府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負責人表示,受人民幣升值、新的勞動法規、加工貿易等宏觀調控政策、原材料價格上漲以及環保成本上升等5大因素影響,初步估算,2008年綜合成本上升45%,在廣東5萬多家從事製造業的港企都面臨成本壓力。

港商在掙扎求存下,又遭逢金融海嘯的嚴峻出口貿易環境,珠三角工廠出現倒閉潮,據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下稱廠商會)調查顯示,單是2009上半年,已有約10%企業倒閉(港企共有6萬多家)。

從2007年起,就接連發生的港商因經營不善而自殺的悲劇事件,令眾多在大陸投資的港商唏噓不已,更憂慮倒閉風潮升級以及轉攻內銷市場的沉重壓力。

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後,推崇無神論,將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拋棄不用,使人無道德底線;改革開放後,又一切「向錢看」,不講「商道」,令港商買進有毒原料,製成有毒成品外銷後,面對龐大求償而無以為繼。利達港商因外銷的玩具塗料含鉛,無法承受壓力自殺,又造成相關廠企的外銷的連鎖反應。

*韓商大舉「非正常撤離」

2008年12月25日北京大型韓資超市「喜買得」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關門,3名韓籍老闆從「人間蒸發」。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世剛纖維,2008年1月12日於山東煙台,10餘名韓國管理人員半夜丟下3千餘名員工外逃。同年2月,山東膠州一家韓國皮革企業公司30多名韓籍主管留下人民幣兩億元債務突然消失。

韓資於2002年後,企業投資大量湧入,中國甚至超過美國成為韓國對外最大的投資地區,在華韓資企業最多時達43,000多家,韓資在華發展可謂風光無限。

從2003年開始,韓國企業從中國青島「非正常撤離」,當年發生了21起,2004年有25家,2005年有30家,2006年有43家,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了87家,同比增長了1倍還多。到了2008年的5年間,青島就有206家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分析顯示,「擅自撤退」的韓國企業中首飾生產廠家最多,為63家,其餘依次是服裝廠33家、皮革廠28家、箱包廠14家、制鞋廠13家。

*台資、港資「非正常撤離」

撤離的不僅僅是韓國企業,在珠三角地區,台資企業、港資企業也出現了「非正常撤離」。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奚曉明在人民法院應對金融危機商事審判座談會上透露,「外商撤資外逃以及棄企逃債現象開始蔓延」!中共商務部公佈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實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217.8億美元,同比下降20.6%。數據表明,外資正加速撤離。

去年在珠三角、長三角、山東半島等外資密集區,外資非正常撤資非常嚴重。而江浙等地區也出現外資企業老闆出逃的現象。據報導,浙江省停產和宣佈破產的企業已超過1200家 。

金融海嘯爆發後,近7成大陸台商中小企業倒閉。受衝擊最大的珠三角區域,儘管現在因為聖誕節訂單湧現,出現暫時的民工荒,但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認為,這只是急單效應。

在珠三角的深圳和東莞的台商依舊在苦撐,訂單大約都減少3、4成。目前東莞5600家台資企業在連續打擊下,逾千家倒閉。金融界人士估計,倒閉企業中有1/3是因為融資困難所致。在危機退潮之前,越來越多台資企業面臨同樣的難題。

雖然不少專家認為,這些撤離的企業基本都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而且大多都是中小型企業。 但不論是那一種外資企業撤離大陸,或是那一種類型的企業,都顯示了一點共同性,就是對中國日漸升高的成本無法承受的反應。當初因中國曾擁有較佳的比較成本優勢,而進入中國的企業開始尋找替代的商機。

同時,中國的相關法律,外資企業申請終止後,從申請終止到註銷登記往往需要半年到一年甚至更長時間。並且按照相關法規,企業即便關閉,也要對其拖欠的債務負「無限責任」,刺激了一些外資企業的「逃跑」。

*民工荒和工人找不到工

自從金融危機後,中國一直萎靡不振的東南沿海出口加工業,令苦候無工的農民工,紛紛返鄉另謀出路。

8月19日,東莞市組織38家企業前往廣東浮雲市招工,但最後僅招來300多人,只是5300個工作需求的零頭而已。東莞市台商協會會長葉春榮表示,自6、7月以來,每個月的工作需求都約有5千個,但求職者只有3千多人,其中鞋業、電子電器、手袋和玩具類企業缺工比較嚴重。而長三角的溫州的勞動力缺口約在10萬人左右,涉及行業主要為傳統行業:服裝鞋子、五金打火機、電子電器等。

中共高層為紓解農民群聚無工的情況,在幾個勞務輸出大省都曾下文件指導農民工往受金融海嘯影響小的地區轉移。同時啟動一系列的對農民優惠與就業扶持政策,讓諸多中西部員工可以在住家附近,就近尋工;還有一些農民工選擇回鄉創業。

雖然7月以來景氣增溫,長、珠三角的眾多出口企業訂單增加,媒體報導企業面臨大面積的人工荒。其中,僅廣東東莞和浙江溫州兩地的用工缺口就至少在20萬人以上。但實際情況是,企業為節省成本,在無工的情形下,大幅遣散員工,如今接到訂單,雇用臨時工人。一名在廣州從事服裝製作的民工小張向表示,他已失業2個月了,目前的工作作到訂單貨做完,可能就失業了。

「根本不缺工人,之前裁員太多,現在有了訂單,一下子找不到人而已。」中國最大皮革出口商之一的BGSD上海德仁特集團董事局主席顧心逸如此解釋用工缺口。目前,德仁特旗下幾家企業的開工率只有40%,許多工人由於沒事可做,只好放假回家。

企業還面臨訂單量少、週期短,主要的出口市場需求仍然萎靡不振,內銷市場尚未打開,不知眼前季節性的短暫回暖,能持續多久的困擾。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兩岸定期航班 來台冷清
台股漲193點  三大法人買超151.66億元
不服輸不怕跌 吳進昌打響Nature's Care名號
外資大買115.26億 推升台股大功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