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突厥王子的忠誠

榮欣
font print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 ,

公元640年,黃曆五月。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葬隊伍,從長安馳往西郊昭陵。大唐皇帝、被周邊各民族尊稱為「天可汗」的李世民去世了。

中原漢人的眼淚流下來,外族使節的血淌下來—按照本民族傳統,他們割髮、劃臉;傷耳,為「天可汗」送行。突然,一位高鼻深目的突厥人,從滿地鮮血中走出,自殘毀容的臉上一片哀慟。他懇求新皇李治,允許他自殺,殉葬於李世民陵前。

李治認識他—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11歲成為突厥部族首領,在李世民的麾下征戰13年,足跡踏遍了遼闊的西域。

隋末,李世民替父親李淵打江山,曾向突厥稱臣進貢。當時的突厥,王姓「阿史那」,兄弟三人,輪流坐莊,是為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處羅可汗的幼子叫阿史那社爾,公元617年左右,11歲的阿史那社爾,成了部族首領,統治鐵勒、回紇這些小民族。他「在位十年,無所課斂」,甚至說出了「部落既豐,於我便足」的深刻道理。

過了10年,叔叔頡利可汗要去打唐朝,順便就把社爾帶上了。這一次,頡利自鳴得意—他打到了長安城下。剛剛當上皇帝還不到20天的李世民親自出馬,來到渭河旁邊,與頡利可汗簽下了「渭水之盟」,大意就是你退兵、我進貢、互不相犯云云。

這是阿史那社爾第一次遇見李世民,被李世民僅率六騎、雖萬千人吾往矣的氣勢深深震驚,當時,他並沒有覺得自己是站在勝利者的隊伍中。

回到草原後,突厥就出了內亂。阿史那社爾離開家鄉,單槍匹馬來到了西域,把持十幾萬精兵,尊號「都(答)布可汗」。可這般勝景,不過曇花一現。社爾走得再遠,王族的自相殘殺還是不放過他,征戰失敗後,他被趕出西域。

走投無路了。社爾看著身後殘留的萬名部眾。突然,渭水邊的一幕闖入腦海,於是在貞觀十年,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率部歸唐。他的部落被安置在甘肅靈州,他隻身一人入長安,把自己的命運拱手交給已經大勝突厥的李世民。

李世民以開闊的民族胸懷接納了阿史那社爾,在大唐朝廷上,曾出現了「五品以上,半是外族」的奇特景觀。

阿史那社爾歸唐較晚,但李世民格外器重他,委任了一個很高的軍銜:左驍衛大將軍,負責守衛皇宮北門、決定過大唐生死的玄武門。一年後,阿史那社爾迎娶皇帝的親妹妹衡陽長公主,成為大唐駙馬。

婚後第三年,阿史那社爾就作為副手,跟隨唐軍大將侯君集攻下了西域高昌,這是社爾當年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至今都富饒美麗的吐魯番。但社爾拒絕瓜分戰利品。直至李世民親筆寫了詔書,他也只收了一些別人不要的老弱奴僕和舊器物。

李世民給了他兩個字「清廉」;將一柄高昌寶刀送給他,「畢國公」的頭銜也給了他。對於唐臣來說,「國公」是一生中能得到的最高榮耀了。

歸降十年,社爾更多的只是安分守己的駐軍玄武門。放眼宮門之外,他親眼看到了大唐動用國庫資金,為戰爭中被掠為奴隸的漢人贖身,讓他們回家耕種時;同時也看到了大唐給了突厥、鐵勒、寶韋、烏羅護等異族百姓一樣的「國民待遇」為他們贖身,資助他們返回家園;當一部分漢人要求把戰敗的突厥人遷往嶺南、強迫他們改變生活習慣,開荒耕種,或者把突厥人趕到沙漠以北的苦寒之地,讓他們自生自滅時,貞觀君臣頂住壓力,劃給他們豐美的草場,讓他們在本族首領的統率下,繼續過著遊牧生活。

這就是貞觀之治的包容。

李世民的開國大將,大多死得很早。貞觀後期,環顧四周,李世民有點惆悵:現在,只有這個年輕的突厥將軍阿史那社爾,是可以倚重的人才了。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阿史那社爾衝鋒在前,身上屢次中箭;他拔出箭頭,不下戰場;貞觀二十年,大唐擊破了漠北的薛延陀汗國,阿史那社爾是主要領軍大將。李世民任命他為外交部長兼國賓館長——鴻臚卿;貞觀二十一年,繼李靖之後,「天可汗聯軍」要選新的總司令,這個職位落到了阿史那社爾頭上。李世民宣佈,出征西域,對陣西突厥的昆丘道行軍大總管,依然是這個突厥王子。

當場就有人嘀咕:一個突厥王子,又統治過西域,帶的兵還是鐵勒族的十三部兵馬和突厥族的十萬騎兵,這一去,還不是天高皇帝遠,叛唐自立?

但擁有開闊胸襟的李世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屬下推心置腹,對一些貶損充耳不聞。於是,十幾萬的「大唐天可汗聯軍」開到天山山脈。一群「大雜燴」的各族士兵,奮勇征戰。衝在最前面的,還是那個高鼻深目、異族臉孔的阿史那社爾。

破處月、處密,占龜茲都城、大撥換城五座城邦,擊退西突厥軍隊於碎葉川西,虜龜茲國王和貴族,押于闐國王入長安……這一戰,震動了整個西域中亞,700多座城市爭先恐後地歸附。於是,阿史那社爾在西域設「四軍鎮」。大唐的疆界,推進到帕米爾高原和中亞。

貞觀二十三年,阿史那社爾凱旋之時,李世民已在彌留之際。五月,「天可汗」與世長辭。阿史那社爾為皇帝而戰,卻眼睜睜地看著皇帝聞捷報而死。他做了畢生之中,最像突厥人的一件事—毀容自殘,請求殉葬。

新皇李治沒有答應阿史那社爾,但把他和貞觀年間歸附的其他13位外族君主的模樣,雕刻成「深目大鼻,弓刀雜佩」的石像,樹立在李世民的昭陵墓道上。

六年後,阿史那社爾病逝。這位一生飄零的突厥王子,至死也沒有選擇回到家鄉,他選擇了長伴昭陵——在眾多陪葬武將中,他的墓,離太宗李世民最近……

轉載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以後,見到他所使用的鏤金床,說:「這與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什麼不同?」便命令毀掉它。
  • 當二十五歲的諸葛亮娶了老婆之後,大家對他的審美觀開始議論紛紛,認為以他這樣的條件,竟然娶了一個如此不登對的「醜女」。
  • 明永樂年間,解縉當了大學士,待人依然親和平易。每年求他寫文章、寫字的人很多,他都答應人家,成天都很忙,但他從來不生厭倦。
  • 元自實前世在職的時候,以文學自高自傲,不肯提拔後學,所以今世愚昧不識字;以爵位自我尊大,不肯結交接待遊子,所以今世到處漂泊無處依止。
  • 明代永樂年間,新官高文雅,在朝廷陳述時政時,首先提及建文帝的事,其次談及救荒恤民的問題,言辭非常直率,什麼都不忌諱。都御史陳瑛,聽了覺得很刺耳,請求批准治他的罪。
  • 清代,褚寺這個地方,有一戶農家,家裡有一位媳婦和一位婆婆。這天夜裡,婆媳與往常一樣,同在一間屋裡睡覺。夜裡下著暴雨,土牆將要倒塌,泥土簌簌地,正在往下掉。
  • 雖然牛郎和織女被迫分隔兩地,讓人很替兩位主角抱不平,但至少他們每年能夠相會一次,也算是個「雖不滿意但還能接受」的結局。但是,不是每個愛情故事中的男女主角都能這麼幸運,在流傳的中國古代愛情故事中,就有那麼幾則是令人為之扼腕嘆息的....
  • 郭六頗有姿色,鄰里一些無賴青年,見她家缺吃少穿的,就用金錢引誘她。郭六不為所動,靠做針線活掙一點錢,贍養公婆二位老人。
  • 范蠡與西施,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人,卻因時代動亂而走到一起,他們之間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一直為後世津津樂道…
  • 這樣美麗又圓滿的愛情故事,是不是很少見呢?人生難得知己,尤其能在感情與志趣上都契合,那是很多人夢寐以求卻無法得的,弄玉和蕭史的愛情故事,是不是太令人稱羨呢?又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在此願天下有情人都能像弄玉和蕭史一樣,成為完美的絕配佳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