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有報
因三世前罪被攝冥府 書生還陽後力行善事
晚清王壽祺曾在江蘇蘇州婁門地區的一戶人家做家庭教師,教授陳公子。陳父在外地做官,尚未及冠的陳公子住在外祖父家。時年17歲的陳公子十分聰穎,擅長寫文章。
羅汝楫助秦檜害人遭惡報 其子猝死岳飛廟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死後,於宋孝宗年間被平反昭雪,又追諡為「武穆」。折衝禦侮曰「武」,布德執義曰「穆」。後朝廷在湖北鄂州立廟祭祀岳飛。鄂州是當年岳家軍的大本營,岳飛在此地駐紮多年,深得民心。1204年,宋寧宗年間,追封岳飛為鄂王。宋理宗1225年二月,改諡其「忠武」,在杭州西湖畔建「宋岳鄂王墓」。
【未解之謎】命運掌握在誰的手中?
算命會遭遇空難,比利時小伙半年不出遠門,誰知有一天飛機從天而降……命運真的是定好了的嗎?唐朝裴度與民國軍官,一樣的算命結果,不一樣的結局,不同在哪裡?
十多年燒淫書積功德 石韞玉得中狀元
明朝中葉後,因為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富足,也有了更多的閒情享樂。彼時戲曲小說大為流行,而為了吸引讀者、增加銷路,有的小說中加入了情色描寫或主要描寫情色,比如《西廂記》、《金瓶梅詞話》等。據歷代禁毀書目所載,這類小說大概有一百五十到二百種,而作者大多並不可考。這些淫書的流傳,著實是害人不淺。
種善因得善果 古人正直善良福壽增
人的命運從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註定,包括功名利祿、壽命長短、有無子嗣。然而,在史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某某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或是本沒有的功名有了,本來壽命不長的人壽命被延長了,本來沒有子嗣的人有了子嗣。他們的命運是因何而改變的呢?
才子蒙召返天庭 閻王殿中警世人
明代文學家蔣燾,字仰仁,是英宗時期武功伯徐有貞的外孫。幼時的他就十分聰穎,才思敏捷。五歲時,母親口授蒙學教材《小學》,蔣燾聽罷即能成誦。十一歲時,就擅長寫文章,時有驚人之語,因此蜚聲鄉里。
民國上海地產大亨之父的奇妙緣份
明清時期徽商的發源地徽州,非常注重文化,他們中有很多是因戰亂從北方遷徙來的世家大族和士人。他們尊儒重教,早在南宋時期,徽州就出現了「十家之村,不廢誦讀」的現象。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徽商形成了自己的商業道德準則,即以誠待人、以信接物、以義取利、以質取勝。這其中就包括程德成程霖生父子倆。
明朝姜寶惡多善少 後來因何被視為鄉賢?
明朝大臣姜寶曾經割讓千畝良田贍養宗族,深得百姓敬仰,並視為他是「鄉賢」。不過,早年的姜寶可是惡多善小,差點轉生為畜生。因為一個奇夢,喚起了他的敬畏之心,他兌現與神明的約定,從而命運得到了改善。
救濟人於危難之中 好心有好報非虛言
中國民間流傳著不少有關善惡有報的俗語,比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好心自有好報」「天知地知神知鬼知,何謂無知;善報惡報速報遲報,終須有報」。從古至今,人世間發生的許許多多的故事,都在印證著這些道理。比如史籍中記載的那些濟人於危難中的善良人,都在不久後得到了上天的獎賞。
「天榜」透天機 上天重視德行
自隋唐確立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以來,一千多年來,為歷朝歷代選拔了一大批治國安邦的優秀官員。通常,科舉考試後會發榜,凡是中舉者皆稱為「中榜」。中榜者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稱為會元,殿試第一稱為狀元,而殿試第二和第三名分別稱為榜眼和探花。
因果循環 救人就是救己
天道昭昭,因果循環,善惡有報絕非虛言,很多時候,世人未必能看透,救別人其實也就是救自己。
成全他人得善果 換來骨肉重逢
人生有時需要面臨這樣的選擇:是滿足自己的私慾,還是成人之美?對於重視德行的君子而言,自然是選擇成人之美,而成全了他人的君子所為,上天當然看在眼中,並賜予了福報。
貪財庸醫害人性命 果報已成終將償命
唐代名相陸贄曾說:「醫以活人為心,故曰醫乃仁術。」作為醫者,能否懷揣仁心、施行仁術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仁與不仁都會得到相對應的果報。
以恕己之心恕人 福報隨之而來
人生在世,孰能無過?除卻有意殺人放火的大奸大惡之人,很多人犯下過錯,或是因為一個錯念,或是一時糊塗所為。面對他人相對比較小的過失,知情者應該寬容以對、不彰顯人短,給他們一次改過的機會,還是一定要追究到底,且四處宣揚那件錯事,使其從此名聲掃地呢?佛家因果報應說認為,傳播他人過失的行為會減損自己的陰德,乃至遭受種種惡報;反之,那些不彰人短之人,福報將隨之而來。
出入冥界神界看到過去未來事  他們捎給人什麼訊息?
有人能見到一些陰間、天上時空的景況,或是還沒發生的未來事,或是人間隱瞞的私密事兒。他們具有這些特殊神通到底是為何而來?
毀神像拆寺院 遭現世報還殃及全家
從明朝至「文革」,流傳著不少故事。有人為了修園林、修墓地,或受無神論的蠱惑,與神像或寺院大動干戈。結果當事者有的遭到現世報,也有的殃及全家跟著遭殃。神佛不是慈悲的嗎,又怎會降罪於人呢?這其中,有著怎樣的道理?
為將不妄殺人 既是國家之利 亦為子孫之福
古往今來,人世間「兵征天下,王者治國」,因此而引發的戰爭無可計數,尤其在王朝更迭時,戰爭尤為慘烈。若遇到那嗜殺的將領,難免出現大面積的生靈塗炭。當然,歷朝歷代都有有道明君和諸多仁義之將,能在戰爭中約束手下,禁止肆意殺戮。明太祖有言:「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不妄殺不僅對國家有利,對其子孫後代亦是福氣。
報應遲早找上門 為官貪婪殘酷者戒
人一生的功名利祿,大多早已註定,只不過世人因為有太多妄念,還有很多不甘心,因此還要苦苦奮鬥,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殘害生命。殊不知人在世上做什麼,都一定會有相應的報應,只不過爭個早和晚。譬如為官者若不仁,今日手握大權、高朋滿座、頤指氣使,明日就可能下馬入獄、遭人索命。從古至今,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不取不義之財得福報 損人利己惡報難逃
孔子云:「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大意是說,通過獲取不義之財而致富貴,君子無法處之泰然。換言之,取不義之財和損人利己都會帶來災禍,因為這不是正道。漫漫歷史長河有多少故事在反覆告訴世人這個道理。
心存公道 不冤枉他人 為官者自有福報
孔子曾說:「政者,正也。」中國古代王有王道,為官者亦有為官之道。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給後世留下了一部教人如何做官的曠世巨著《為吏之道》,其中開篇就提到:「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可見,公正清廉是為官的首要條件。而「除害興利,慈愛萬姓,毋罪毋罪,毋罪可赦」,即對治下百姓心存仁愛,不使無辜者受冤、不枉殺一人,懲惡揚善,則更是成為一個好官的必備條件。
他們生前為乞丐 為何死後能升天
佛家相信因果報應,而有孝行之人,可得升天的善報。清朝有兩則故事就是例證。
至誠至孝感動神明 不德不孝慘遭惡報
儒家所推崇的孝道自古就被視為百善之首。孔子曾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既是人道,也是天理。在孔子看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百孝經》也說,「福祿皆由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可見,至孝之人往往都能得到上天的垂憐與眷顧。
惡人有惡報 上天明示以警世人
為了讓世人了解因果報應、明白善惡有報之理,上天不僅將「善人得善報」通過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展示給世人,而且亦不厭其煩地明示「惡人得惡報」的道理,至少人若有所畏懼,可能會在準備行惡前三思。
慷慨解囊救人命 福蔭子孫受百姓敬仰
曾公亮是北宋時期的一位大人物,他出身於名宦世家,考中進士後,曾入仕三朝,任過參知政事、樞密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集賢殿大學士以及禮部、戶部、吏部尚書等要職,後被封為「魯國公」,死後被授予諡號「宣靖」。
文革惡報實錄:菩薩顯靈及被惡鬼追殺
佛家講因果報應,人做好事積德,會帶來福報;人做壞事損德,會帶來災禍;做大壞事的人,伴隨他的將會是無盡的厄運,甚至會現世報。下面收錄的幾例小故事就是發生在「文革」時期由於做壞事而招致災禍的事,如果對神佛犯罪,則罪加一等。
人所為上天皆記錄在案 善報不期而至
生活中,有些人常慨嘆「好心沒好報」,那是因為還不那麼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相信人的所為都被上天記錄在案,無論是善行還是惡行。事實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從來不虛,只是在不期而至的報應面前,很多人沒有悟到罷了。今天再舉清朝幾個善行得善報的例子。
禍從口出 言辭不當害人害己
佛家有造口業的說法,常人中亦說禍從口出,意思是一個人會因為有意無意中的妄語、搬弄是非、戲謔、誇大事實等不當的言論而遭受業報。當報應上身時,世人才明白因果。
兒子發狂與富家子敗家皆有前因 結惡緣必嚐惡果
佛家認為,人做了壞事,有現世報的,也有來世報的;有報應在做壞事人身上的,也有報應在其子女親人身上的,甚至也有專門轉生到當事者家中報應的。不管以何種方式,其實都是應了老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皆報」。
黑心行惡天難容 他們遭雷劈一點不冤
中國民間流傳:做了傷天害理之事、罪大惡極的人會遭五雷轟頂的報應。因為古籍記載,雷神執掌五雷,秉承天帝旨意,專門懲處惡人,以維護人間正義。這方面的例子歷朝歷代都有記載。本篇說說發生在清朝的幾個案例。
父親替孝婦洗冤積陰德 兒子官至宰相
關於竇娥冤的故事,很多中國人並不陌生,它出自元曲大家關漢卿的雜劇。不過,竇娥的冤情和上天感應,在歷史上卻是有實例的,主角是漢代山東省郯城縣的東海孝婦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