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至德初年,是安史之亂最猖獗的時期,肅宗皇帝在靈武避難。當時由關東獻來俘虜一百多名,肅宗詔書命全部處死,俘虜中有一人仰天歎了口氣,被經過的司膳員外郎李勉聽見了,過去問,那人說:「我是被威脅在那裡做官的,不是真心反叛的。」
唐代李泌,字長源,趙郡中山人,曾輔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位皇帝。他母親小的時候,一個和尚見到她,說:「這女孩以後得嫁給姓李的,能生三個兒子,那個最小的孩子由金印紫綬起家,作帝王的老師。」
狄仁傑是唐朝武則天臨朝時的宰相,他有許多事蹟為後人世代傳誦著。
講求誠信的唐太宗
唐太宗從大唐王朝的長治久安大計出發,主張君臣上下同心同德、開誠相見,才能治理好國家。唐太宗認為,隋煬帝猜忌群臣,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而自己以誠信待臣下,用人不疑,便贏得了臣下感恩圖報、竭盡忠心。
唐太宗的統御藝術(下)
貞觀七年,太宗用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固辭說:「臣忝為外 戚(長孫皇后兄),恐天下人謂陛下為私。」太宗道:「朕為官擇人,惟才是用;苟或不才,雖親不取。如其有才,雖讎不棄。今日所舉,為公不為私。」無忌於世民任秦王時,就是他的心腹,事之安危,無不參與運籌,他兩可說形影相依,禍福與共。可能就因為如此,無忌更加戰戰兢兢,恐因厚賞致禍。也許就是無忌的小心謹慎,正所以為世民放心的不斷舉用。
唐太宗的統御藝術(上)
以為中國諸多帝王中,聰明勇決,識量過人的,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只要知道這段歷史的人,稍事回想,他巨大的身影就會跨越千年的時空,巍巍桓桓的孑立眼前。他胸懷萬有,聚群豪殷殷打造出來的錦繡山河,繁華社會,更是這個世界中永不漫漶的清晰記憶。
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之治」,政治昌明,文治武功均盛,民阜物登,社會康樂,可與他的先祖太宗世民的「貞觀之治」媲美。但開元之治中,玄宗友愛的表現,不僅唐朝歷代帝王莫能及,即使擱在整個中華歷代君王中,像這樣敦睦友于的,恐怕也是鳳毛麟角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年少就馳騁沙場,常在經營四方的噠噠馬蹄聲,看到了人民流離失所,哀哀無告的痛苦;在衝鋒陷陣,血流漂杵的大地,體驗到了百業蕭條,社會凋敝,民不聊生的慘境。所以在他統治的二十多年間,一切言談,都以民之所想為依歸;一切作為,都是以民之所需為張本。太宗曾說:「每臨朝議事,無不三思而後行,恐有害於民。」
李靖名藥師,為唐朝開國元勳,晚年被封為衛國公,故人稱李衛公。他年少時,即聰明穎悟過人,常說:「只要有機會遇到明君,我一定要建立一番英雄的事業。」
房玄齡是齊州淄縣(今山東省臨淄縣)人,自幼聰潁好學,由於出身名門世家,因此有很多機會博覽史書,父親房彥謙是著名的學者,深受人敬重,啟蒙時的房玄齡已讀遍了史、子、集,在父親嚴格的調教下,不但能寫一手漂亮的好字,洋洋灑灑的長篇理論也難不倒他,同時也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成為一個才德兼備的年輕人。
唐史上記:唐太宗登上帝位不久,便在弘文殿內,聚集經、史、子、集四部書,有二十餘萬卷。又於殿旁開設一館,就叫做弘文館,精選天下文學之士虞世南、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各以原官兼任弘文館學士,處於館中,按日輪流值夜班。每日朝廷議事之餘,即令眾人入弘文館,與他講論那書中的言語、古人的行事,或商量那時的政事該如何處理,常至夜半才罷。
夫太宗尊為天子,偶有臂鷂之失,見了正直的臣子,便慚愧掩藏,像害怕一樣。蓋太宗本是英明之主,自知所為的非禮,故深以為歉,寧壞了所愛之物而不恤也。臂鷂是他的差處,匿於懷中,是他的明處。
魏徵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讚賞魏徵的意見。
歷史上有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漢室的故事,留下流傳千秋的納賢佳話。其實,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三請馬周的故事。太宗不僅在草創基業、馬上定天下時注重求賢,而且在登基稱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輔國政。他「三請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顯示出他思賢若渴的明君本色。
太宗剛即位時,身邊的親信人物多在外任,有人密請太宗召那些人入衛,以防有變。因為玄武門兵衛中,尚有不少是昔日太子李建成的舊部。
在東西方的往來中,最初是以陸路交通為主,其後隨著人類航海技術水準的提升及漢代以來絲路的開闢和發展,至唐宋之際有明顯變化,海上絲綢之路興起。其範圍東起朝鮮、日本,西至東非和地中海東岸的全部航程;其中又以瀕臨印度洋上的印度半島為中界,將其全程分為二段:半島以東為東段,中經日本海、黃海、南海和孟加拉灣;半島以西為西段,其間經印度洋、阿拉伯海、波斯灣和紅海。
太宗一方面崇尚儉德,一方面也很反對政府屯聚。
唐高祖李淵曾命祖孝孫製雅樂。而等到真正製定好這雅樂時,已經是太宗李世民當政了。
貞觀八年,在南方的天空出現了長達六尺長的「掃帚星」,過了一百多天後才消失。
請人批評自己,本就不易,知錯立改,更為難事。若無寬廣心胸,若非從善如流,是決然辦不到的!
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歷史上光耀顯赫的偉業!他是一個治世,一個盛世,一個燦爛輝煌的民安之世!貞觀之治的偉大,不僅在於他的文化發達、物產富庶,也不僅在於那一群勤奮清廉的大臣,更重要的是,他誕生了一個賢能聖明、憂國憂民的李世民!現在,就讓我們透過唐太宗的故事來瞭解這一位歷史上人人稱讚的好皇帝!
有一天盧照鄰問孫思邈:“名醫為甚麼能治好疾病呢?”孫思邈說:"我聽說人體必須以天地運行的規律做為參照的根本。天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變化,日月向前推移,寒暑相互交替,循環不息。
武則天死後,唐中宗即位。中宗是個昏庸的皇帝,而他的皇后韋氏則殘暴、淫蕩而又野心勃勃。韋氏希望象武則天那樣登臨帝位,因此她和安樂公主、武氏結成同黨,共同把持朝政。公元710年,韋皇后下毒謀殺了中宗李顯,並封鎖消息,妄圖登基效法武則天。
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她在文化、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等各個方面,都遠遠的超越了以往的所有時代。而唐詩的繁榮,散文的復興以及傳奇的成熟,把人類文學史推上了輝煌燦爛的頂峰。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萬般辛苦終於到達西天修得正果,有人說這是小說。其實在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的危險,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和驚人的毅力,歷經死地,孤身行程二萬五千余裏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
話說虞世南去世後,唐太宗常感嘆無人可以共論書藝,於是魏徵便向唐太宗推薦了一位年僅三十六歲的後起之秀,這位年輕書家即是褚遂良。
太宗和群臣經常在一起討論各種問題,形成共識,所以貫徹的力量非常強大。“貞觀四年”時,整個國家就已經進入“貞觀之治”的盛世了。“貞觀”一朝人才濟濟,名臣如雲,而其中以“諫諍”聞名的就數魏徵了。
唐代歷史人物: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多才多藝。神龍元年(705)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是為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後功,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為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為開元。唐代進入了開元至天寶長達40餘年政局比較穩定的鼎盛階段。
    共有約 121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