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 清代中期,在商業經濟發達的揚州地區,崛起了揚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藝術潮流。「八怪」並不限於8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主要畫家有金農、黃慎、汪士慎、李鱔、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以及華喦、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撰等人。他們多取梅、蘭、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為題材,以寓意手法比擬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較深的思想性和激盪難平的情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湖北春夏陰雨過多,入夏後大雨兼旬,連宵達旦,竟無半日晴天,以致江湖並漲,低窪田地均被漫淹。時長江上游川、湘、豫、陝之水匯歸江漢,而下游江西、安徽等省也由於受災水位抬高,因而洪水泛濫江岸,汪洋一片,湖河不分。
雍正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冷面王【一】
縱觀歷史,是人主宰著人類的命運,還是蒼天主宰著人類的命運?
中國清代繪畫,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呈現出特定的時代風貌。卷軸畫延續元、明以來的趨勢,文人畫風靡,山水畫勃興,水墨寫意畫法盛行。文人畫呈現出崇古和創新兩種趨向。在題材內容、思想情趣、筆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並形成紛繁的風格和流派。宮廷繪畫在康熙、乾隆時期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並呈現出迥異前代院體的新風貌。民間繪畫以年畫和版畫的成就最為突出,呈現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繪畫發展的歷史進程,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聯繫,亦可分為早、中、晚3個時期。
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清之最【二】
清官軼事錄:「半鴨知縣」于成龍
清代于成龍任羅成知縣時,操守正直,廉潔自律,寸禮不納,在生活上安於清貧。有次他兒子從山西老家來看望他,知縣見身邊無甚東西可送,只有一只鹹鴨,於是就割了一半給兒子在歸途中充饑。消息流入市井,百姓因之敬稱他為「半鴨知縣」。後來,他任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店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世人又譽之為「于青菜」。人物
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滿清之最
順治皇帝.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多愁善感
天聰汗.崇德皇帝.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深謀遠慮
謝清高,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生於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程鄉(今梅縣)金盤堡。謝18歲(1783年)起就跟隨外輪出洋,在各地漂泊了十四年,到過許多國家、島嶼等,耳聞目睹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他學習外國語言,訪問各島嶼、城寨、風土人情和事物,為他從事航海事業打下了極其堅固的基礎。 姓氏名人
福康安是傅恆的第三子,乾隆帝孝賢皇后的內侄。福康安在兄弟中功勳最為卓著,地位最為顯赫。他從19歲開始戎馬生涯,一生轉戰南北,經歷了無數戰鬥,百戰百勝,是乾隆朝叱詫風雲的大將。 歷史人物  
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莽古思女。她是孝莊文皇后的姑姑,也是清太宗時期的正宮皇后。為人賢德,曾撫養多爾袞兄弟長大。
  概括起來,康乾盛世有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社會久安、國家強大、文化昌盛等特徵。具體如下:
清時官員的服飾有嚴格的規定,依品質、數量、顏色的不同來區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許濫用的。服飾大致有下列五種:一、頂戴;二、蟒袍;三、補服;四、腰帶;五、坐褥。 這裡把各品穿戴的頂戴,蟒袍,補服列表如下:
皇帝大婚 皇帝大婚程序非常複雜,首先總管太監到皇后家中奏請皇后梳洗打扮,然後請皇后拿上兩個蘋果,親王福晉為皇后披上蓋頭,把御筆龍字和金如意放在轎中,並送皇后上轎。喜轎由十六人抬著,一路走正門直抬到乾清宮,親王福晉扶皇后下轎,接過蘋果,將裝有珠寶金銀、米谷的寶瓶交給皇后,並扶皇后跨過火盆,取紅紅火火之意。然後穿過交太殿,直奔坤寧宮,坤寧宮門口放有兩個馬鞍,馬鞍下是皇后從娘家帶來的蘋果,皇后從上面邁過,取平平安安之意。進入坤寧宮後,皇后將寶瓶交給親王福晉,福晉將寶瓶放在喜床上,這時皇帝為皇后掀去蓋頭,帝后面對面坐在炕上,宮女捧上子孫餑餑(小饅頭)放在帝后中間的小桌上,請皇后食用。然後福晉、命婦、宮女為皇后換朝服。換罷,宮女端上酒宴,洞房外侍衛中的夫妻唱起《交祝歌》,帝后共飲交杯酒。宮女再為皇后換上龍鳳長袍。入夜,帝后吃完長壽麵,步入紅帷,共度良宵。
關於香妃的傳說,如此紛紜複雜,那麼,歷史上真正的香妃究竟怎樣呢?以現在一般公認的觀點,香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容妃,他是新疆伊斯蘭教上層和卓家族的後裔。乾隆二十三年,和卓家族的一支——霍集佔發動叛亂,香妃的叔叔額色尹及兄長圖爾都率部配合清軍平叛。次年,香妃隨圖爾都進京,入宮並被封為「和貴人」,在宮中的身份列為主位。從香妃的經歷來看,他無疑是乾隆較寵愛的一個妃子。
  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3歲喪母,由乳母費氏撫養長大。少時讀書於江蘇儀徵,20歲學填詞,26歲設塾教學,業餘時間研究詩文書畫。他生活十分清苦。開始以賣畫為生。他中秀才後,到1732年(雍正1O年)40歲才中舉人,到1736年(乾隆元年)44歲考取進土。先後當了山東范縣、濰縣知縣,12年的官場生涯,使他目睹當時社會許多黑暗,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紳的排斥,終在1753年(乾隆18年)去職。
  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木雕藝術是中國民族工藝之一,歷史悠久,據說原始社會就有木雕藝術品出現。春秋戰國時期木雕藝術得到發展,至唐代趨於成熟完美。而明清時期的木雕作品多以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歷史神話故事為題材,也出現了許多木雕藝人。
壽山,位於福州市北郊,出產質地溫潤,色彩豐富,晶瑩剔透的壽山石,壽山石雕就取材於壽山石,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了。自南北朝起,就有了壽山石文化,「壽山石豬」就是從福州出土,是南朝隨葬品。到清代同治、光緒年間,福建出現了一些著名的壽山石雕藝人,潘玉茂和林謙培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名臣的第一期,本來想留給三朝元老,明史主編者,親身參與締造康雍乾盛世,一生為官清廉的老臣張廷玉的,但傅恆的的光輝也並不亞於張廷玉。
清朝是我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後,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清乾隆帝清楚地意識到,服飾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併圖示說明,以後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滿文老檔》是清初最早用老滿文、新滿文、蒙古文寫成的官修歷史。書申 比較詳實地記載了滿族源流和自清太祖努爾哈赤丁末年(萬曆 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到清太宗皇太極崇德丙子年(1636 年)的重大政治、軍事和社會生活以及當時滿族與朝鮮、蒙古、明 朝等往來文書,是清朝前期社會的原始記錄。內缺天命七年後半 和天聰七、八、九年部份,全書共40冊,180卷(太祖八十一卷, 太宗九十九卷),通過具體的歷史事件、人物活動,展示了滿族人民從分散到統廣,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文筆生動、細膩,賦予哲理。遠較《清實錄》等書為詳實。對研究滿族早期社會歷史和中國東北的歷史、地理都有著很高的價值,在世界上也是珍貴的歷史文獻之一。
清代的前期,景德鎮的瓷業與明代一樣,代表著時代的高水平,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景德鎮瓷業的鼎盛時期,鎮內人口逾十萬,瓷業發達,商賈如雲,有「絕妙花瓷動四方,半里長街半窯戶」之說。當時的瓷業工藝達全國最高水平,創造了聞名遐邇的古彩、粉彩、琺琅彩和各種名貴色釉。造型精巧、裝飾絢麗、瓷質瑩潤,著三者兼備,構成了康雍乾三朝的輝煌成就。
大清廉吏于成龍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宁州(离石縣)人。生于明万歷四十五年(1617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67歲時病死在南京兩江總督任上,謚“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勤政廉洁,無私無畏,三次被舉“卓异”,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清朝是中國服裝史上改變最大的一個時代,清代是個滿漢文化交融的時代,尤其是服裝文化,也是在進入中國后,保留原有服裝傳統最多的非漢族王朝。乾隆帝亦屬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識到,是承襲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論,而不必是外觀形式,方能傳國長久。乾隆朝制定詳細的冠服制度,并圖示說明,以后子孫也能「永守勿愆」。
相傳清朝皇帝乾隆微服私訪,走到一片紅高粱地邊,見到紅高粱正是開花曬米的季節,長勢喜人,皇帝一時高興,便順手折了一支拿在手裏欣賞。正在高興之時,被農村一位老太太碰見,老太太毫不客氣的說...
清代,天災更為頻繁。据資科統計,清代各种天災的次數,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歷史學家常常把清代分為兩段:1644年至1840年是清代盛世;1840年至1911年是清代衰世。令人回味的是,清代几次大災.如大旱災、大洪災、大蝗災、大地震等都發生在1840年以后。它恰恰再次證明:天災同特定的政治、經濟互為因果。
清代文壇巨子金聖嘆對清朝大興文字獄極為憤慨,他奔走呼叫“孔夫子死了”,並帶領學生去哭孔廟,表示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