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皇帝
【忽必烈傳】輔佐蒙哥 總領漠南漢地民務
1241年黃曆十一月,在位十二年零三個月的大汗窩闊台行獵時,在行宮駕崩,終年56歲。由於窩闊台生前未確立太子,在他過世後,汗位繼承人問題引發了朝中的一系列紛爭,導致汗位空懸。
【忽必烈傳】初徵名僧名儒 詢以治道
忽必烈幼年和青年時的成長,不僅受到來自家庭的影響,而且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成吉思汗奠定偉業後,窩闊台時期的蒙古帝國繼續壯大,遼闊的草原上矗立著金碧輝煌的幕帳,來自內地、中亞各地的商賈以及前來拜訪、投靠合罕和蒙古貴族的各色人等雲集,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多種語言交織,除了農牧業,還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大汗牙帳所在地哈拉和林更是建起了一座相當規模的城市,並成為世界性的焦點。
【忽必烈傳】自幼出類拔萃 祖父留驚人預言
1227年8月,在建立了草原帝國「大蒙古國」並讓歐亞為之震撼的成吉思汗魂歸長生天後,他的繼任者,即被追封為元太宗的窩闊台大汗,秉承父親的遺命,一方面聯宋攻金,繼續開疆拓土,徹底消滅了金國,完全征服了華北和中亞地區;另一方面,重用耶律楚材管理華北和中原地區,整頓內治,鞏固了大蒙古國的統治基礎。與此同時,蒙古人又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征,進一步加強了歐亞大陸間的交往。而最終讓蒙古人「入繼中華大統」、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建立一個新王朝並使之燦爛一時的乃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正如成吉思汗曾經的預言一樣。
漢宣帝為何下這道「故劍情深」浪漫詔書?
故劍深情為誰起?漢宣帝「詔求微時故劍」的聖旨有著最浪漫聖旨、最深情的詔書之暱稱。皇上的故劍情深為她傳情話,漢宣帝為何下了這道與眾大不同的昭書呢?
齊高帝受命於天 施寬仁政治以安天下
中國歷史上能當上皇帝的,都是有天命的,這其中就包括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中的齊國開國皇帝,即齊高帝蕭道成。蕭道成52歲登基做皇帝,55歲駕崩,在位三年中,他不止一次說過:「朕本來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做夢也想不到竟然會有做皇帝的一天。」
【成吉思汗】征西夏留滅金遺策 回歸長生天
當成吉思汗帶著一車車戰利品和眾多被俘之人返回蒙古草原時,蒙古草原沸騰了,人們通宵達旦載歌載舞,飲酒慶祝。然而,成吉思汗卻沒有花太多的時間去休息,他的雄心促使他走向下一場征戰。他西征回來後選擇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背叛自己的西夏。
【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展抱負 木華黎征金
在成吉思汗的戎馬一生中,無論是統一草原各部落,還是征服西夏、金國和中亞諸多地方,都少不了忠心不二輔佐他的文臣武將。在他們眼中,秉承著天命的成吉思汗勇敢剛毅、胸襟廣闊、寬容誠信、眼光遠大,善於識人用人,而這也是讓他們心甘情願為其效力的原因。他們在成吉思汗的麾下,東征西討,出謀劃策,為成吉思汗和他的後人打造強盛的蒙古帝國,盡心竭力。
【成吉思汗】征高加索與南俄 建四大汗國
1222年九月,成吉思汗渡阿姆河,在撒馬爾罕城東下營,十月下詔回師,被俘獲的長長的商隊走在蒙古大軍前,朝著布哈拉前進。
【成吉思汗】花剌子模滅國 丘處機道破天機
蒙古大軍在撒馬爾罕會師後,成吉思汗首先下令掃清外圍堡壘,斷其外援,其後展開合圍。當成吉思汗得知摩訶末已離開撒馬爾罕,立即派哲別、速不台和脫忽察兒率軍三萬,追擊摩訶末。
【成吉思汗】蒙古商隊遇害 西征花剌子模
在成吉思汗攻打金國的同時,位於中亞的花剌子模國國王阿拉烏定‧摩訶末(穆罕默德)於1215年派遣以巴哈‧阿丁‧吉剌為首的使節,覲見在中都附近攻打金國的成吉思汗,目的是刺探蒙古軍力以及各方面情況。
【成吉思汗】占領中都 奪取金國半壁河山
成吉思汗1211年針對金國的攻勢以蒙古軍隊的勝利結束,蒙古大軍駐紮在金國北部邊境修整,金國將領劉伯林、夾谷長哥等來降,他們後來都成為成吉思汗手下的幹將。而哲別攻克金國的東京,讓那裡一心復國的契丹人、金千戶耶律留哥也在1212年初公開叛金,自稱「都元帥」,數月間發展至十多萬人。其後他遇到進入遼東的蒙古軍,耶律留哥以契丹軍之名依附大蒙古國,並表示效忠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攻金初戰告捷 喜獲漢人猛將
在獲得部眾和盟友的支持以及長生天的庇佑後,成吉思汗發動征討金國的戰爭已經是箭在弦上。不過,那時沒有人想到,在針對女真人的戰爭開始後,蒙古大軍不僅將衝出草原,還將馳騁在從印度河流域到多瑙河流域、從太平洋到地中海東岸的廣大地區。在未來的三十年間,蒙古人將擊敗他們碰到的任何軍隊、奪取所有的要塞、攻陷所有的城池。
【成吉思汗】三征西夏得助力 劍指大金國
1204年征服了乃蠻部落後,鐵木真曾分遣使者前往周邊鄰國和部落,如北部的乞兒吉思(位於今葉尼塞河上游)和謙謙州,責問他們不應收容乃蠻人等,與蒙古人作對,並告訴兩部落,如果不願與蒙古人為敵,就要馬上投降。兩部落首領自知無法與蒙古人對抗,遂向鐵木真投降。
【成吉思汗】頒布大扎撒 長生天信仰入法典
在1206年的忽里勒台大會上,成吉思汗還頒布了大蒙古國根本大法,也是無論皇族、貴族、官、軍、民都必須統一遵循的大法令《大扎撒》(意為「大法令」),又稱《成吉思汗法典》。這部法典被視為世界上第一套應用範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也被視為世界最早的憲法性文件。
【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 封功臣 擴怯薛軍
統一了蒙古諸部落的鐵木真,已經成為草原上無可爭辯的統治者,其控制了從南部戈壁到北極凍土帶、從東北森林地帶到西部阿爾泰山的廣闊領域,以及幾十萬來自不同遊牧部落的人口。不過,雖然鐵木真已是草原上的雄主,但仍需要獲得所有部族的認同,新的忽里勒台大會的召開勢在必行。
【成吉思汗】戰王汗與札木合 稱雄草原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鐵木真在成為草原上最優秀的軍事統帥外,還征服了大部分蒙古部落,除了東胡族翁吉剌惕部(孛兒帖的母族)、乃蠻部與克烈亦惕部外,其草原征服戰大致完成,還有一些被征服部落的首領受到乃蠻部與克烈亦惕部的庇護,隨時有使蒙古各部再生叛亂之勢。尤其是克烈亦惕部王汗接受札木合的投降,待之如上賓,並帶著札木合的部眾和財物西去,更有背叛鐵木真的傾向。不過,鐵木真仍照常派使者向王汗問安。
【成吉思汗】征服草原之戰 所向披靡
在鐵木真打敗塔塔爾人後,他回軍首先要討伐的是乞顏部的主兒勤人。因為在鐵木真針對塔塔爾人的戰爭中,本來答應出兵的主兒勤人不僅聽信讒言,背信棄義,而且還趁機搶劫了他的大本營,殺死了鐵木真的十幾個部下,剝去了五十人的衣服,並劫掠了他們的財產。這讓鐵木真震怒,加之此前主兒勤人違反蒙古人的規則,拔劍刺傷別勒古台的卑劣做法,使得鐵木真在結束對塔塔爾人的戰爭後,發動了對主兒勤人的戰爭,並抓獲了其首領撒察別乞和其弟弟泰出。
【成吉思汗】寬仁服眾 推改革 招攬人才
在草原上逐漸壯大的鐵木真發現,曾三次與其結為安答的札木合越來越把自己當作敵人。鐵木真被推舉為可汗一年之後,即1190年,想給予鐵木真教訓的札木合,以自己部族中的一名男子因在搶奪牲畜的過程中被鐵木真的手下殺死為藉口,聯合了十三個部落共三萬騎,前去攻打鐵木真,鐵木真也將自己所屬一萬多人分為十三翼,史稱「十三翼」之戰。
【成吉思汗】姻緣定 英雄聚 鐵木真崛起
失去父親後度過的艱苦歲月,除了磨煉了鐵木真堅強的意志,讓其擁有堅韌的性格、強壯的體魄和過人的忍耐力外,還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或許還可以從一件小事中看出。
【成吉思汗】降生草原 絕境中成長
13世紀,當南宋偏安於江南、與西夏和金國鼎足而立之際,在北方遼闊的大草原上,一隻雄鷹快速地崛起,並逐漸統一了漠北草原,隨之建立了草原帝國「大蒙古國」,這個名叫鐵木真的蒙古英雄被尊稱為「成吉思汗」。隨後,他和其子孫率領著蒙古鐵騎三次西征,橫跨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今天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一帶,令歐洲為之震動。
唐太宗焚稿慰虞世南忠魂
太宗還寫詩一首,追述往古興亡之道,擱筆之後歎道:「鍾子期死,俞伯牙不再彈琴。我寫此詩,又給誰看呢?」惆悵之情無以言表,他讓起居郎拿著這篇詩稿,到虞世南的靈前吟誦一番,然後燒掉,希望虞世南的在天之靈有所感悟。
【康熙大帝】康熙晚年與雍正嗣位
皇太子兩度廢立的風波,是康熙帝晚年時期發生的一件大事。才華出眾的幾位皇子,主動或被動地捲入了奪嫡之戰,釀成了父子恩斷、兄弟反目的皇室悲劇。「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當年的「七步詩」,道出了皇子們的真實心聲。康熙帝在處理皇權與儲君,以及皇子之間的矛盾時,越發體悟到冊立太子的弊端。最終,他採取遺詔立儲的方式,化解了皇室矛盾,讓皇權平穩過渡,盛世得以延續。他的對策,也成了一次創舉,開啟清王朝祕密建儲的先河。
【康熙大帝】太子廢立風波
清聖祖仁皇帝康熙,一生勤政審慎,在位六十一年開創清初承平盛世,成為歷史上唯一集聖、仁於一身的賢明君主。當步入人生的暮年時,他在處理國政之餘,一個重要的問題縈繞心頭,那就是如何為清王朝選擇最合適的繼承人。
【康熙大帝】孺慕漢文化 詩文鼎盛
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傳統的中華王朝,在文學史上有著集大成的特點,是古代文學的一個完美總結。在最繁盛的康熙朝,國力的強大、經濟的繁榮,也帶來了斐然燦爛的文化。熱愛儒學與詩文的康熙帝,就像一位開拓者,打開清初文壇的局面,也奠定了整個清朝文學的繁榮。
【康熙大帝】恤農惠商 開創承平盛世
清初,因戰亂、圈地、重稅等原因,國內耕地荒蕪,百姓四散流亡,導致國賦不足、民生困苦。加上康熙帝親政不久,三藩作亂,這種境況更加嚴重。自聽政以來,康熙帝就非常關心民間疾苦,關注各地農業豐歉情況。有學者統計,康熙朝四十多年來,內外大臣留存下來的奏摺中,約有半數包含了氣候、糧食收成有關的奏報。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觀(下)
曆法,不僅是關乎古代農耕的國本重器,也是一個朝代的象徵,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曆法,經朝廷專業的司職官員修訂,再由皇帝欽定,以詔書的隆重形式頒行天下。定正朔、頒曆法,往往昭示著國家一統和秩序的砥定。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觀(上)
晚明時期,一個叫利瑪竇的意大利人踏上中土,從此開啟「傳教士」在中華王朝的傳奇經歷。到了清初,其中的佼佼者更和聖祖皇帝結下不解之緣,成為大清盛世下,萬千氣象中別開生面的奇景。
【康熙大帝】畢生治河 天下安瀾二十載
俗話說,亂世治兵,盛世治水。黃河清、聖人出,黃河寧、天下平,是歷代帝王治國安邦的理想。在葛爾丹之亂平息後,清王朝呈現出太平安定的局面,康熙帝也能夠將治國的主要精力,重新放在治河大事上。
【康熙大帝】靳輔治河與康熙南巡
黃河之水天上來,滔滔河水在灌溉良田、孕育文明的同時,也因為頻繁的氾濫、決口和改道,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傳統中國以農業立國,黃河的安定是關乎糧食、漕運、財賦等國計民生的大事,因而治河也成為歷朝君王施政的重頭戲。
【康熙大帝】遠赴朔漠 三征葛爾丹
清王朝的東北邊境剛剛平靜,西北大漠狼煙再起。大一統王朝盛世,還要面臨最後一場大型的戰爭考驗。與滿清世代聯姻、忠心歸附的蒙古汗國,出了一位梟雄葛爾丹。他意圖稱霸西北,與清南北對峙,成為康熙帝的一大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