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shown)亡國,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已,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這個國家興亡的責任,是匹夫走卒的事;而天下興亡就不同了,它關係到文化禮教能否傳承的事,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天下大事,這個責任,要由知識分子(士大夫)來擔當。
(shown)儒家自孔子以後,都是繼承這個「天道」文化傳統的。翻開歷史記載那些鴻儒俊傑,沒有哪一個不談天下文化的。
(shown)儒家的天下文化,其實質上就是天道文化。即天道下的文化。其視天下蒼生萬物由天道而來,吾人對天下萬物,特別是人類要有「惻隱之心」,即孔子講的仁禮道德,仁人之心。
(shown)我們再來看《易》經的算卦,是有它的道理在的:其以「陰陽」作卦,陰爻代表符號為「--」,陽爻代表符號為「-」,經三易為一爻,而要有六爻才成一卦。
(shown)想當年,那個將華夏文明定於一尊的孔老夫子,說仁、說克己、說復禮,還有禮義廉恥、誠心及天下都說了。就是沒有說愛國主義......
(shown)孔子「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距今已兩千多年了,其一部《春秋》史,也不過是「述而不作」,然其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產,竟讓華夏民族傳承至今,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標簽。
太極的博大
(shown)現代人把道家的道論、佛家的佛理當成哲學來解釋,從中來尋找符合哲學的東西來論述,來為哲學裝點門面、尋找依據。
一切都在道中
(shown)雖然「道」看不見摸不著,但它無處不在,每當一種新事物生成時,在它生成之前「道」就已經進入它的內部,如果人們能找到各種事物的「道」並認識它,也就能找到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
生命的軌跡
人的生命都是有生命軌跡的、是有規律的,如果人能掌握了自身的生長、發展規律,人對人生觀的認識就會發生根本的改變。
《易經》上說:「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所以易經上謙這一卦,六爻都吉。
從古籍的記載可知,河圖洛書記載的是天機,人間的一切是上天的安排。
《易經》是神留給人窺視天意、天象、天機的信息窗口。因為是神的安排,所以大的天象變化都能微縮在易經中簡單的卦象、爻象中,並通過卦象、爻象將天意、天象給人顯露出來,讓人順應天意。
說道
(shown)一橫代表無極到太極;兩點代表太極生兩儀,形成陰陽圖;“目”字橫著看就是“四”代表兩儀生四象;“道”的上面兩點,繁體字寫成“八”代表四像生八卦。老子講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是通過“坐車”形成、發展和實現的;道家的太極圖也是從此中派生出來的、完善發展的。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一語道破男女間得,修上千年才能有緣結為夫妻。「一日夫妻百世恩」又是千年的,又是百世的,就可知其緣份之深及恩情之厚了。古代夫妻講「恩」與「情」,是不離不棄的兩性的依屬,也是對緣分的珍惜。
有些東西命中有時終須有,命中無時莫強求。
建築那更是易經的發揮,拱橋,無釘的房子,千年不倒的廟宇,這些都是易經發揮於建築上。
易經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時間,空間和元素的關係。
易經的運用應該分為,哲學上的應用學及科學的應用學。
風地觀卦值年垂﹐風行台地變颱威﹐水土保持一荒廢﹐高山流水安轉危﹔
漫談「中和」(下)
中國古代哲學所說的「道」,大致相當於古希臘哲學所謂的「真理」,是宇宙萬物眾生所賴以存在、活動和作用的法則,也就是法學概念中的「永恆法」。
現代醫學越來越認識到人體攝入過多的鹽分和糖分都對健康不利,其實中國古老的中醫學早就認識到甜酸苦辣鹹這五味中任何一種味道攝入過量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中醫學發源於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健康取決於人體中的陰陽與五行是否達到平衡,所有的疾病都是陰陽與五行失衡所造成的。而嗜好五味中的某幾種味道,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人體中的某些物質攝取過量,破壞五行之間的平衡,從而導致疾病。
中國社會自古代就流傳八字算命,精通算命者可以從人出生時的生辰八字上看出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把當事人的性格、家庭乃至一生的命運說得神准。古往今來這樣的實例簡直太多了。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八字其實是一種信息,無論是天干還是地支它都是屬於物質的存在,那為什麼從中就可以準確地解讀出一個人的性格呢?性格不是屬於人的精神範疇嗎?既然可以從一個人出生時的生辰信息瞭解這個人長大後的性格,那就證明了物質和精神是息息相關的。
最該尊敬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從敬天仰神的高度看是老子。首先老子是一個負有重大使命和具高德出奇功的隱修者,跨世紀修成中華第一大道,同時老子是 "道家搭台,儒家演戲"的一統皇朝歷程的道德思想文化的奠基人,為延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注入了聖人神韻。
天道所蘊含的自然規律是生長、養育萬物而不恣害眾生,所謂「厚德載物」是也;聖人的行為準則就是只施德行而不爭功名,而「為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是你想與之爭的機會都不給你,當你偃旗息鼓下來,依然發現超然淡定的他還是泰然自若的在你面前。
有道德的人總是願意讓別人欠他的,因為他懂得「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他還會主動地把自己的「有餘」拿出來「奉天下」的。他是「為腹不為目」的,在物質豐 裕的時候,滿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後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去造福其他人;在物質困乏的時候,總是盡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老子的道乃聖人大道,孔子雖領悟其中真義並對老子由衷讚歎,但在儒家的思想演進中,孔子把這樣的道引向了「君子儒」層面,雖然更加貼近了孔子的人文理想,而且也更容易被士大夫階層接受,但從本質上講,也把老子的「道聖」轉化為了儒家的「儒聖」,同時更徹底剝離了老子聖道的修煉內涵,將「仁」「禮」作為儒家以「核心思想,雖為後來中華文化及政治理想又開闢了一片廣闊天地,但老子的聖道在這裏已經難窺全貌了。
如前所述,老子的思想只能用智慧和身心去體悟,而不能通過"研究"、"論證"的手段來坐實,不禁老子思想這樣,中華早期神傳文化都這樣。我們古老的文化這幾千年來被多少人皓首窮經的"研究"?結果呢,誰能說研究了什麼結果?倒是一些隻重體悟和踐行的老實人得了真意,誇誇其談之輩是休想通過寫論文的方式來玩老子的。
如前所述,老學的靠的是體悟,甚至對整個東方神傳文化而言,體悟都是我們入其門徑窺其堂奧的不二法門。但恰恰是這一點,許多人在一些西式治學方式的影響下已 經完全忽略,他們的方法就是"剝蔥",甚至從"手工"變成了"流水線",這樣生產的來的學術"研究"有品質嗎?這樣除了把老學引向迷途,鑽進死胡同以外, 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共有約 12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