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輔經驗
自卑感造成的行為偏差第二種類型〈我好,你不好〉的兒童: 吹噓自己、打擊別人以維持自尊是其行為目的。
〈我不好,你好〉的兒童行為案例與處裡方法。
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四)
自卑感的兒童類型之一,〈我不好,你好〉的兒童渴望被注意、關愛是其行為目的
「他」又惹老師大發雷霆了,「他」又慣例的在地上扭動,眼眶帶著淚珠......
首先說明自卑感的來源,它與父母老師的管教有關,如果知道原因,父母或老師可以預防它的發生,這樣可以大量減少行為偏差兒童的出現,預防永遠勝過治療。依據作者一生的體會,自卑感唯一的來源是生活上的挫折。
我常常以老里長兒子為例,希望班上的孩子能控制情緒不要衝動,要沉著面對事情......
行為改變的主要途徑是:瞭解行為者的目的,並教導他正向的行為,以達成其目的。一旦行為者能用正向的方法達成其目的時,自然而然會放棄原先的不正確行為。
行為偏差兒童的輔導(一)
為主義興起於1930年代。由行為主義推演出來的行為改變技術也被廣泛應用於修正兒童的偏差行為。行為改變技術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增強,運用增強物使行為增加;一是懲罰用於消滅不適當的行為。用一般的話說,就是紅蘿蔔和棍子。用紅蘿蔔誘導父母或老師所認定良好的行為;用棍子壓制所厭惡的偏差行為。
看到阿龍在全校師生面前演出布袋戲。我知道,現在他不但能用手演布袋戲,也能用手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了。
擔任班級導師多年,發現「一枝草,一點露」這句俗諺的可貴。
「老師,漢漢又打人」,小朋友大聲叫著。漢漢是一位剛升上幼稚園大班的小朋友,但他的「事蹟」可不少,動手打人似乎是常有的事。
原來 你可以這麼棒!
「你在做什麼?不想寫就不要寫!」這一吼瞬間讓整個教室氣氛凝結,鴉雀無聲。原來,又是那位剛上小一的小男生讓老師按耐不住情緒發飆。這小男生每天總是問題不斷:不好好寫功課、小動作又多,看回家作業多不想寫就哭,還乾脆躺在地上打滾......
雖然需要反覆的提醒,雖然有些舊習不是一下就能去掉,但透過不斷的叮嚀、鼓勵,當觸動了孩子想做好的那一念時,他會想起來的,也會慢慢去要求自我做好。現在這小男孩面對自己每天回家要寫的作業,在態度上已經在改變、能認真的對待了。
老師,我媽媽為什麼要離開我?」開學後幾天,阿秀低著頭問我。「妳媽媽雖然離開妳,但是她已經將最好的留給妳了。」我回答。
有些事情不一定能立刻解決,但只要真誠付出用心陪伴總會等到柳暗花明的一天。我在阿麟的老師和媽媽身上看到了這個道理……
惠老師是大家公認的好老師,無論遇到什麼冥頑不靈的學生,她總是苦口婆心的開導。在她的諄諄教誨下,鮮少有學生不迷途知返的。有次我問她:「妳為什麼對學生如此有耐心和毅力呢?」她回答:「我是憐憫這些犯錯的孩子,因為他們不知道將來會面對什麼樣的後果。」接著告訴我一個故事……
午餐結束,學生們各自做著自己負責的工作,洗餐具的洗餐具、抬餐桶的抬餐桶。阿佑和小軒卻抬著湯桶在我身邊徘徊,一付欲言又止的表情。
下課後,小齊老師來辦公室找我:「妳看沒看見(1)班大螢幕的鑰匙?」她滿臉焦急的問......
青春第3課:留一點愛給家人
上個月的清明連假,幾個學生一考完期中考,就開始計畫接下來的4天的假期,摩拳擦掌地招募志同道合的朋友,準備趁春光明媚去走踏名勝古蹟。
從小罹患白化症的顏妤安,克服視力障礙,考取輔導教師,更以自身經驗來輔導學生,建立彼此溝通的橋梁。
陪伴是最好的良方
猶記當年小晶剛入學時,是我最頭疼的學生之一 ─ ─她說話無法控制音量,除了大聲、話音尖銳,時有不當發言之外,還常常誤會老師與同學的意思,導致衝突不斷……
爸爸外遇離婚後,小蔡由祖母隔代教養,祖母很用心地教導他。每天都為他訂正作業本的錯字、檢查數學並關心在校品行。被阿嬤盯得很緊的小蔡,常常對我抱怨阿嬤太嚴厲了。
我想,不愉快的事人人會有,不過轉個心念,不要想得太嚴重,因為不平衡,才有甜酸苦辣鹹,人生有味道,人生有色彩,人生有音樂,人生有情緒,真的是多姿多采。
早晨打掃時間,孩子們懊惱地看著隨秋風起舞的葉子......
在國中任教的張老師注意到班上有一位學生,總是整天愁眉苦臉,跟他講話時,也經常心不在焉,不像這個年齡應有的狀態。
(大紀元記者魏新笛編譯報導)一項研究發現,要求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承擔責任比批評、懲罰更有效。
大紀元2013年11月09日訊ACI南加州學院創辦人郭培鈞院長教育系列
大紀元2013年11月09日訊ACI南加州學院創辦人郭培鈞院長教育系列
培訓中有許多體會,也看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很多不足,寫下來與讀者分享。
早晨掃地時間,幼稚園教室內的孩子們各自在學習角落活動著。突然間,小傑跑向積木角,一把抱起小芬的積木城堡,準備到旁邊玩。小芬大叫:「那是我的積木,還給我!」兩個人就在積木角落吵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