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升息
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行長表示,由於通脹率仍然過高,今年可能還會加息「幾次」。
美國5月份工廠訂單首次降至2020年10月以來的負值,顯示出美國製造業正在放緩的一個新跡象。
美聯儲週三(7月5日)發布的6月會議紀要顯示,幾乎所有官員都表示,今年適合進一步加息,同時也有多人認為,需要進一步放緩加息步伐。市場對最新的會議紀要反應冷淡。
根據破產申請數據提供商Epiq Bankruptcy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的數量比去年同期激增68%。
美聯儲週三(6月28日)公布了年度銀行壓力測試結果(PDF),結果表明美國23家大型銀行都有足夠的資本,即使遭遇嚴重衰退,也能繼續向家庭和企業提供貸款。
富國銀行投資研究所(Wells Fargo Investment Institute)預測,由於美聯儲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美國今年將出現經濟衰退。
美國短期通貨膨脹預期在6月初降至兩年多來低點,提振了美國消費者信心。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週三(14日)在議息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央行將在6月份維持利率不變,跳過加息。他還表示,對利率最敏感的美國房市正在「觸底」。
週四(6月8日),美股三大指數集體收漲,其中標普500指數由2022年10月份低點累計反彈20%,進入技術性牛市。也反映了投資者看好美國經濟,押注美聯儲(Fed)將暫停升息。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說,考慮到金融業目前的環境,美國銀行系統有更多的合併不會令人驚訝。
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威廉姆斯週二(5月9日)警告稱,我們沒有說加息已經完成,在通貨膨脹恢復到可接受的水平之前,仍將需要一段時間的加息,以使其能夠在經濟中發揮作用。
美國非裔和西班牙裔的失業率在4月份有所下降,但亞裔員工的失業率仍保持穩定。
週三(5月3日),美聯儲如市場所料決定加息25個基點,同時,暗示可能這是本輪最後一次加息。
曾在克林頓時期任美國財政部長的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週日(16日)上午警告說,美國經濟衰退很可能就近在眼前。
儘管美國經濟出現放緩的跡象,但通貨膨脹預期將在未來12個月上升,這顯示出滯脹跡象。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週三(4月12日)警告說,儘管經濟數據令人鼓舞,但美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仍然存在。
對於美聯儲下一步的政策行動,官員們發出了不同的信號,一些高級官員表示,需要繼續平息通脹,但一位決策者則表示,可能需要暫停加息。市場關注,美聯儲的政策拐點是否已經到來。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戴蒙(Jamie Dimon)認為銀行業危機「尚未結束」,並稱「在未來幾年」將感受到這場危機的影響。
據一份報告稱,由於許多投資者從銀行提取存款,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的流入量在過去兩週內突破了2.8億美元。
根據最近的一項半年度調查,經濟學家預測美國很可能在今年年底前進入經濟衰退,高通脹率將延續到2024年。
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再次向公眾保證,銀行系統是安全、健康的。而最新的數據顯示,美國民眾在最近的一週內,已經提走了近1000億美元的存款。
在金融業經歷了近兩週的動盪之後,美聯儲週三(3月22日)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小幅提高了0.25個百分點。
在金融業動盪和未來前景不確定的背景下,美聯儲預計將在本週的政策會議上,批准繼續加息0.25個百分點。這將標誌著美聯儲當前啟動的激進加息周期已持續一年。
美國聯邦儲備局週日(19日)宣布,正在與全球五大央行採取協調行動,通過美元流動性互換額度來增加流動性供應。這是央行為加強應對目前銀行業動蕩而做出的最新努力。
硅谷銀行倒閉及其它銀行接連陷困境,令美聯儲下週是否加息倍受關注。根據市場定價和許多華爾街專家的說法,儘管銀行業出現動盪,但美聯儲很可能會在下週批准加息25個基點,以遏制通貨膨脹。
(英文大紀元記者Tom Ozimek報導/高杉編譯)摩根大通的策略師預測,美聯儲為支持面對壓力的銀行而實施的緊急貸款計劃,可能將向美國銀行系統注入多達2萬億美元的資金。一些分析師擔心,該計劃可能助長通貨膨脹,並加劇道德風險。
週二(3月14日),美國媒體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稱,美聯儲正在考慮對與硅谷銀行規模相似的中型銀行實施更嚴厲的規則和監督。
根據非營利性商業研究機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The Conference Board)的一項調查,美國消費者對經濟現狀的信心有所下降,而對未來的預期仍顯示出經濟衰退即將發生的跡象。
由於交易者普遍預測貨幣政策的長期緊縮前景,美國國債收益率在週二(2月28日)基本持平,為一個月來的大幅上漲畫上句號。
根據週五(2月24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美聯儲不太可能在不實施大幅加息,並導致經濟衰退的情況下,達到降低通貨膨脹的目的。
共有約 275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在國內經濟放緩需求減少的背景下,中國生產的「新三樣」產品產能過剩紛紛湧入國外市場,加劇中共和歐美的貿易緊張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