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
曹參起初還沒有顯貴的時候,和蕭何很要好,等到他倆一個做了將軍、另一個人做了相國,曹參和蕭何便有了嫌隙。
諸葛亮在中國,乃至整個東亞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位生於山東,居于南陽的先賢在扮演了自己的歷史角色之後,成爲了智慧的代名詞,後世善用兵者,甚或機敏聰慧者,大多被冠以「小諸葛」之美稱。然而,人們的目光往往只專注於孔明先生的用兵如神和治國之能,却甚少有人提及先生堪爲萬世楷模之大義。
當陽長板之戰,劉備之軍被幾十萬曹操精騎部隊追擊,在各部潰不成軍的慘敗中,趙雲以寡敵眾,不顧個人安危,救出幼主阿斗。他「懷抱幼主」,突破曹軍重重包圍,最終使其「得免於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趙雲單騎救主」。
看那人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目如流星、闊面重頤、威風凜凜、穿一身銀盔銀甲,使一條精剛銀槍,左挑右刺,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此何人﹖常山趙子龍是也。──羅貫中《三國演義》對趙雲的描述
孫權有用人之明,在危急存亡之秋,尤其表現得特別突出。他先後重用周瑜、呂蒙、陸遜等人為統師,都是拔擢得當。
孫權那時才18歲,整日悲傷哭泣,無法處理朝政。謀士張昭對他說:「如今天下大亂,豺狼當道,只顧悲傷而不理國事,好比開著大門把強盜請進來,必將自取其禍。」孫權覺得他說得很對,從而擦乾眼淚、換上朝服,登朝理事及視察軍隊,穩定了軍民之心。
劉備是漢景帝的兒子劉勝的後代,到了他這一代,家業已經敗落。他自幼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並以販鞋及織席為生。他家附近有棵五丈多的桑樹,長得非常茂盛,從遠處看像小車的華蓋。幼年與孩子們戲耍時,他曾指著桑樹說:「吾必當乘此羽葆車蓋」,可見他從小就胸懷大志。
年少時,曹操就機警過人,喜歡飛鷹走狗、圍獵比武,且不拘禮俗。他的叔父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經常向他的父親曹嵩告狀。常受父親斥責後,他決定尋找機會報復。
曹操在南征北討的過程中,對內也做了許多措施,如屯田積穀,以恢復經濟發展;主張唯才是舉,以糾正「徵辟制」所衍生的弊端;打擊豪強勢力,以緩解社會的矛盾;開創「建安文學」,使學術得以蓬勃發展。這些措施使北方在戰亂中還能保持一定的繁榮,故他被稱為「治世之能臣」,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也是一位爭議性的人物。《三國演義》及戲劇中都將他描繪為奸臣,然而與他同時代的人卻對他有很高的評價,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認為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的品德非常讚賞,就將平生的學識都傳授給他。後來,諸葛亮能成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主要原因是他博學多才,但更重要的還是諸葛亮的人品讓人敬重。
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河東(今山西解縣)人。為人至忠至義,謹守禮節。年輕時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關羽從此終生不改初衷,至死不渝,追隨劉備出生入死,成為蜀漢大將,威震華夏,義貫千秋。
“開誠佈公”這則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一日,孟子見梁惠王。王問孟子,您遠道而來,將給我國帶來甚麼利益?孟子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其實今天很多人在考慮事情的時候,不也是使用這種功利主義的思維嗎?所謂「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
趙雲,字子龍,是《三國演義》蜀漢五虎將之一,素有「虎威將軍」及「一身是膽」的美譽。其實趙雲最令人後人稱頌的不只是他的驍勇善戰,而是他有不同凡響的優秀人格。
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琅邪陽都人、身長有八尺、氣宇軒昂、人稱「臥龍」,隱居於龍中,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年青書生。在三國演義裡,他不但能呼風喚雨,又深諳奇門遁甲,劉備三顧茅廬,好不容易的請出這位「臥龍」之稱的奇士高人,也是一連串高潮迭起故事的開端。
話說呂布在袁紹麾下,幫袁紹打敗了張燕。呂因立功,態度開始也變得驕傲起來。袁紹也知道呂布的為人,為了防範他,開始跟他保持距離。呂布已經感到袁對他有防備之心,覺得在這裡已不可能有一番作為,便要求離去。
在中國歷史裏,諸葛亮這個名字已成為智慧的化身。他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音樂也相當高明,彈得一手好琴。
三國的劉備一見到馬超,就任命他為平西將軍,封都亭侯,馬超見劉備對待自己如此優厚,漸漸的疏忽了對主上的禮節,和劉備講話常常直呼劉備的字諱。關羽很生氣,請求殺掉馬超,劉備不肯。張飛說:「可以用禮節來開導他。」第二天,劉備會見諸將,關羽、張飛同時拿著刀劍站在劉備身後,馬超進來,只顧入座,但沒有看見關羽和張飛的座位,後來看見他們兩人侍立在劉備身後,大吃一驚,從此以後...
孔明五人聽說司馬徽識見絕倫,又前去拜訪。這位司馬徽是誰呢?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中劉備馬躍檀溪之後,來到水鏡山莊,於門外偷聽琴音的故事嗎?那位彈琴的人彈著彈著忽然不彈了,大笑著說:「韻中突起殺伐之音,必有高人竊聽。」這位彈琴的水鏡先生正是司馬徽。司馬徽善於相人,被譽為「世之冰鑒」。當他一見到孔明時,即稱「臥龍」,謂其一聽風雷,變化非常矣。
說起三國,世人都會想起有一本小說叫《三國演義》,這本小說曾多次搬上舞台與銀幕,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談到諸葛亮,「三顧茅盧」、「火燒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計」……這些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華佗,一名敷,字元化,約生於漢沖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東漢末年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
三國末期蜀國劉備為替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反對,憤怒地向吳國孫權開戰。事由關羽在荊州被吳、魏聯軍圍攻,關羽決意堅守到底,不想有負劉備所托,但最終不敵兩國千軍萬馬夾擊,而告荊州失陷,並與義子關平等忠心愛將壯烈成仁。不過,劉備向孫權復仇一戰卻因軍事上失誤大敗收場。
三國時代,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叫做董奉。他本來是福建侯官人,由於有一天前往交州拜訪在那裡做官的朋友—杜燮的時候,意外的救了老友的一命,而被留下在附近風景優美的廬山定居下來,以行醫替人看病為生。一天晚上,當他正在燈下看書的時候,突然從山腰間傳來陣陣、斷斷續續的虎哭聲,董奉覺得很奇怪,就提了燈上山探個究竟。
陸績(公元187年—219年),字公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學者、天文學家兼鬱林太守。
今人考古發現,早在漢時期的墓室的頂部,就有彩繪的或石刻的星象圖,這類星圖顯然繪製得比較粗糙,內容往往也不完整,有的只繪出單一的星宿(可能和當事人生前的官位相關)。
在三國這幕奪目的大戲下,也醞釀出了富有特色的三國文化。
吳的滅亡,標誌著三國時代的徹底落幕。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又一齣新戲上演。
諸葛亮給後人留下的不僅是卓絕的智謀和對劉備的忠義,而且還有一部預言三國之後及至今天歷史大事的奇文《馬前課》,讓後人在遙想諸葛當年羽扇綸巾馳騁天下之際,不免多了種遐想:難道諸葛亮是神人轉世?
共有約 88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隨著中國房地產業的崩潰,鋼材市場需求驟減,中國鋼企紛紛通過降價的方式向海外傾銷,對各國造成衝擊。美國以及拉美一些國家都呼籲,對中國鋼材加徵關稅。拜登呼籲將中國鋼鐵和鋁的現有的關稅稅率提高至三倍。目前根據美國貿易法中的「301條款」,鋼鐵和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