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名醫
公元420~589年,史稱南北朝時代。在短短的170年時間裡,中國分裂成南朝和北朝兩個國家,而南朝歷宋、齊、梁、陳4朝,北朝歷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5代。儘管當時山河破碎,民怨沸騰,但卻湧現了書法家鄭道昭、地理學家酈道元、醫學家姚僧垣、文史學家范曄等大批名流。尤其是以醫學立業的徐氏家族,先後誕生了徐熙、徐道度、徐文伯、徐嗣伯、徐之才等7世12位名醫,在...
朱丹溪,名震亨,字彥修,後尊稱他“丹溪翁”,是元代婺州羲烏(今浙江義烏)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陰派”的創始人。他的生活年代較前面三位較晚,但在學術理論上,可以說是集前三者之大成,是最完整、最詳備的。
清代著名醫家葉天士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溫熱病衛氣營血的辨證綱領,充實和完善了中醫溫病學說,在內婦兒雜病方面的治療更有許多獨特之處,桴鼓相應救人無數,所以人們尊稱葉天士是天醫星下凡的「神醫」。他的醫療事蹟,除其本人和學生整理的著作外,還散見於稗官野史和民間傳說。
沈括是北宋杭州錢塘人,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沈括學問淵博,一生著述很多,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的是他晚年所寫的《夢溪筆談》和《良方》(後經程永培整理,與蘇軾的醫學筆記合編為《蘇沈良方》一書)。在這兩本書中,收載了他的一些醫學筆記。
蒲松齡(1640~1715年),字留仙,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聊齋志異》。青少年時代的蒲松齡,不重視八股文,閒時博覽群書,其中包括不少中醫藥書籍,所以蒲松齡精通醫學,據說他自己配製了一種「案餞菊桑茶」,此茶具有祛暑、清熱、清痰、通血脈、健心脾、改善 睡眠的功能,喝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史家說,亂世出名醫。這是常情。因為亂世人民顛沛流離,災荒、飢餓、寒熱都會給人們帶來疾病,時疫流行往往也與亂世景象連在一起,所以需要醫人,特別是醫術精良的醫人。而中國醫人的好傳統,又以濟世為己任,越在亂世就越精研醫學,這是亂世出名醫的主觀原因。
摘自《醫 藥經濟報》相傳,山西名醫傅山不僅醫術高明,而且才華過人,擅長用中藥作對。
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遊(1125-1210),享年八十五歲,是文學史上少有的高齡作家。他的長壽與他懂得醫道和善於養生是分不開的。詩作現存尚有九千三百餘首,大多強烈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熾熱的愛國熱情,還以一定的篇幅真實地記錄了他的生活瑣事,這些生活瑣事中就包括他的識藥能醫和豐富的養生經驗。
 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煉的一種方法,創始人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鳥獸動作以鍛煉身體的傳統做法,創編了一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也就是五禽戲。它比瑞典發明的醫療體操要早一千多年。
民國初年揚州著名中醫冷風池以醫道儒學譽滿江蘇,各科皆通,婦科尤擅。出診時患者繼踵盈門,他用雙手為兩個病人切脈,診後左右各有一弟子按他口授抄寫處方。他經常臨證點撥,出語文雅諧趣。一次為一月經不調女患者診治,知其丈夫在外經商已有三載未歸,他在口授處方最後一味藥時說“丈夫外出三年整”,徒弟茫然不知何藥,經他揭示藥名謎底才知是‘當歸”。
  南宋辛棄疾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詞人,而且還是一名填制藥名詞的行家。大約在南宋淳熙十五年時,他用藥名寫了一首《定風波‧用藥名招婺源馬荀仲遊雨岩‧馬善醫》:
康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開明君主,傑出政治家,而且他對我國醫學頗感興趣,他重視醫藥保健,熟諳養生之道。因對醫藥有較深入的瞭解,康熙對御醫診病處方常會加以評議,提出看法,還不時給臣下看病賜方,並收良效。
李中梓明代著名醫家。
滬上名醫陳道隆(1903-1973年)經常仗義疏財,慷慨濟困。他的案几上放著一塊醒目的標牌「貧病不計」。每天留出30個名額,專門免費接待付不起診費的窮困病人。有一次出診到一個窮人家裡,開方後方知這家根本無錢買藥。陳在自己衣袋裡摸了半天,發現分文未帶,情急中他摸出懷裡的金錶,囑咐病人快到當鋪換錢買藥,以免貽誤病情。病家手捧金錶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第二天陳才叫...
提起「藥王」,人皆恭而敬之。但藥王究指何人,典故出於何處,則眾說紛紜。有人認為:藥王是神農,傳說他嘗百草,「首創醫藥,世稱藥王;後遂以藥王為頌神醫之稱」(《辭海》1939年版)。
張仲景從小跟隨名醫張伯祖學醫。張伯祖既是他的老師,又是他的伯父,對他要求很嚴。張仲景白天隨伯父給老百姓治病,晚上,在松明燈下刻苦攻讀醫書,醫術長進很快。
藍茂,楊林(昆明附近)人,早年是個讀書人。後來,有一年瘟疫流行,幾天時間,一個城就空了一半。藍茂見到這種情況,心裏實在難過,就下定決心要學醫治病,為眾人消災除難。他生性聰明,又好學,幾年工夫就學到許多豐富的醫學知識。
有一年,傅山來平定頭道寺避暑,坐在廟台上,泡了一壺茶,靜靜地欣賞著水色山光。 這時候,只見嶺上來了一個十四、五歲的小孩,跑得汗淋淋的。他來到傅山跟前跪下,求傅山給他看病。
民國年間,上海某富商患病,群醫束手,以為不治。獨有一位中醫認為可救,處方數劑,竟告痊癒。富商很感激,出千元求章太炎先生為題一匾,借重以揚其名。太炎手書四字,曰「第三扁鵲」。
範文甫,字文儒(公元1870-1936年),是近代浙江名醫。為人性情豪爽,語多逞性,不拘小節,不畏權貴,自號古狂生,民間則稱其「范大糊」(浙江寧波地區稱狂人為「大糊」)。他先儒後醫,對《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悉心潛研,能窮究其蘊奧,並師宗歷代各家所長,其處方用藥,嚴謹果斷,且匠心獨運,常出奇制勝,獲效甚多,使人歎服。
東漢年間,在長沙任太守的張仲景八十高齡的時候,膝下沒有兒子,早晚談起這事,老兩口總有點遺憾。
現今,服用中藥、中成藥,多用白開水、酒、淡鹽水、蜂蜜水、米湯、紅糖水、蔥白湯、薑湯等作藥引子送服。藥引有引藥歸經,增強療效之功用,有時還兼有調和、顧護、制約、矮味等功效,與中藥、中成藥適當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藥引子的來歷還與朱元璋有關。
清末民初,上海有個妙手回春的郎中,叫張驤雲,由於他對官府看不慣,常裝聾不理不睬,後來大家就都叫他張聾膨。張聾膨醫術高明,各種疑難雜症均能藥到病除,所以遠近聞名,門庭若市。
徐靈胎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父曾為翰林院官員,撰修《明史》。他幼承家學,飽讀詩書,20歲時考中秀才,在仕途上發展當不成問題。但他厭惡科舉制度,鄙視八股文。在一次歲考試卷上,題詩道:“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鱗逐隊遊”,抒發自己不隨流俗,胸懷大志的抱負,竟被考官除名。從此拋棄科舉,鑽研學問,尤其在醫學上獨樹一幟,成為康乾一代名醫。筆者在此借用“徐郎不是池中物”一句...
宋朝時期,河北省河間府地方,出生了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他就是著有《河間六書》被後人尊稱為「河間學派」的劉完素,又稱為劉河間。
興化名醫趙海仙,擅治疑難雜症。一天太陽快落山了,趙大夫正在家配製丸藥,推門走進一對年輕夫婦,那男人上前向趙大夫行禮後,說道:「我們是從鄉下趕到這裡,求您給我媳婦治治這病。」只見那少婦一直舉著雙手。她男人說,「她早晨梳著頭,說什麼手也落不下來了,老舉著手難受極了,趙大夫您快給想想辦法,讓她把手放下來吧。」
我國各地的中藥店,大多稱為“堂”,什麼“同仁堂”、“慶餘堂”等等。這是出自漢末醫聖張仲景“坐堂行醫”的典故。
因信奉陸放翁所言“功夫在詩外”,所以作為一名中醫工作者,筆者常常喜歡搜尋並閱讀一些與中醫藥文化有關的歷代筆記小說,於是也自然得到了幾許樂趣,幾多收穫。歷代筆記小說中大量的篇幅是關於當世名醫的記載,而其中的女性卻寥若晨星,所幸的是,筆者在一些宋代的筆記小說中,找到了幾位元女性名醫的記載,今鋪衍如下。
清代初年,江蘇出了一名醫,名叫葉桂,他出身於醫生世家,自幼勤奮好學,且先後拜了十七位名醫為師,廣取各家之長,自成一身,成為中醫溫病學的奠基人。
共有約 179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總部位於英國的航空公司和機場評論與排名網站Skytrax每年都會對全球旅行者進行調查,以編制全球最佳機場名單。2024年的最佳機場桂冠被卡塔爾哈馬德國際機場(HIA)摘走。該機場以其超現代的設計、易於導航的航站樓和高端購物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