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花的故事
茶花是一群山茶科(Theaceae)植物的總稱,又名山茶、海石榴、曼陀羅樹、耐冬、楂和山茶花等,日本人則稱之為「椿」。原種以我國南部為中心,分布於亞洲南部各地,尤其是我國的雲南省一帶最多,素有茶花「祖家」之稱。
閩南話裡,有一句形容一個人不自量力或者缺乏自知之明的話說:「圓仔花不知醜」。 圓仔花,也就是千日紅,是和雞冠花一樣,屬於莧科(Amaranthaceae)的一年生草花。它原產於印度,大概傳入我國的時間稍晚,所以歷代《本草》和明朝李時珍編著的《綱目》(1578)裡,都找不到相關記載。一直到清代陳滉子寫的《花鏡》(1688)才提到說:「千日紅,本高二三尺...
朱僅移栽釋梵中,老僧非是愛花紅;朝開暮葉關應事,祇要人知色是空!
扶桑又名「大紅花」,是各地庭院、公園、堤岸和田梗等,到處都可看到的花木。由於生性強健,容易繁殖,只要把老熟枝條插在土中,不到半個月就可生根發芽,迅速成長,所以有人說它很賤。其實,它不僅枝葉繁茂,而且幾乎終年花開滿枝,紅花綠葉相配,顯得特別鮮艷照人,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具代表性的花卉。夏威夷等地的土著姑娘,還常把它插在頭上,以表示熱情呢!
木槿和朱槿(扶桑)同屬於錦葵科,是外形很相似的兩種花木。要不是木槿為落葉性灌木,冬天會休眠落葉,春天再萌發新葉;以及葉片呈紙質,菱狀卵形,淺三裂,主脈明顯三出,兩面疏生星狀毛等特性,和朱槿的葉常綠,廣卵或狹卵形,兩面光滑有光澤明顯不同,彼此還真不好區分呢!
在台灣平地,冬春兩季草花中,最可愛且最有趣的莫過於三色堇了!因為它的花形、花色和花姿,都比其他花朵富於變化而引人注目。
清代有一個名叫武介康的文人,到薛濤故園遊覽後,寫了一首聯語說:「同是宦遊人,問他節度何心,忍令名媛歸樂籍?不勝今昔感,才向草堂憑眺,又澆杯弔香魂!」武氏本意,當然是責備當時的地方長官節度使,不該讓一代才女淪為樂籍 (妓女)。不過,仔細想想,如果沒有這一段悲痛遭遇,薛濤恐早已沒沒無聞,那裏能夠發揮和表現她的天賦才華,流傳千古,直到今天仍令人追思憑弔?
中國古代以芙蓉為名的花有兩種。一種名叫草芙蓉 ,又名芙蕖,也就是蓮花。世俗所謂的「出水芙蓉」和古詩「涉江采芙蓉」中所說的「芙蓉」,都是指這種在植物學上屬於睡蓮科的水生花卉而言。
歐洲引進菊花的紀錄,最早是1688年荷蘭的商人布瑞尼斯(Jarob Breynius)。接著1789年法國商人布藍卡德(M.Blanchard)相繼由中國引入。至於英國的菊花,主要是在1843年由倫敦園藝學會派來中國蒐集珍奇植物的羅勃、福進(Robert Fortune)在1846年返國時帶回的。
農曆九月(國曆約十月),菊花怒放,俗稱「菊月」,是賞菊的好時候。著名的晉朝詩人陶淵明,就是在某一年的九月九重陽節,坐在庭院中賞菊,正感歎沒酒喝,意外地朋友適時送酒來。心中大樂,兩人便邊飲酒邊賞花,因而引發詩興寫下傳頌千古的飲酒詩說:「結盧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東方朔是漢朝的作家,有一回旅行在外,由於口很渴,叫弟子去敲人家的門,敲了很久,裏面卻沒人回答。就親自走上前去,在門縫中看了看,發現裹頭種有幾棵李樹,樹上又聚集了許多博勞 (百舌鳥),即告訴弟子說:「這家的主人姓李名博,你只要叫他的名字,他就會出來。」弟子依照吩咐放聲大叫,主人果然出來了。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如何,當然已經很難考證。不過,卻可由此看出東方朔確實具有...
桃花和李花,自古以來經常是被雙提並論的。譬如《詩經》裏所載:「何彼儂矣,華如桃李」。意思就是說:彼此的條件都很好,與桃花、李花般的相稱和諧,儘可放心的結合吧!同時,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老師們的成就;也用「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來比喻彼此間的互相尊重。可見過去在我們中國人的心目中,桃花和李花大致是居於平等地位的。
福建漳州是水仙花的著名產地,那裡也相傳著一段類似故事:一個心地善良的農夫,平時不僅勤勞工作,而且非常孝順父母。不幸的是在他父親死後,由於繼母偏心,把所有良田都分給自己親生的兒子,僅僅分給他一分貧瘠的水邊砂礫地而已,使得他終年辛勞耕耘還不足以溫飽。一天自嘆命苦,正伏在田埂上哭泣,被一位路過老和尚看到,把他叫起,問明原因,就從懷裏掏出了像蔥頭般的東西給他,囑咐他...
世界各地由於民情風俗不同,休閒活動時間和方式也不一樣。如歐美注重耶穌聖誕,日本人喜歡過陽曆新年,而我們中國人則自古以來,即不忘在陰曆「年」──「新年」闔家歡樂等。
聖誕紅和其他花最大的不同點,正是在它漂亮鮮麗的部份,並不是真正的花,而是由部份特化葉片變成的「苞片」。它的真正花朵,位於苞片中央,雄花和雌花分開,彼此都沒有花瓣,只有雄蕊和雌蕊而已。另外還有黃黃的杯狀物,那是分泌花蜜的腺體,可誘引昆蟲前來,幫助雌、雄花完成授粉交配的使命。
有一個故事敘述花的來源說:在大地只有草和樹,沒有花的時侯,很關心地球的造物主,派善意之神前來,尋找世界上最善良的人,然後請教他到底地球上最需要增添的是什麼?善神來到世上,四處查訪,結果在山雲國裡,找到一位失寵的皇后。雖然她一個人冷冷清清地住在後宮不受重視,可是却毫不失望,也從不怨天尤人,反而時時外出探訪民情,然後把人民的疾苦告訴忠誠的宰相,請他建議國王,如此...
不過,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發生的另一樁桃花故事却叫人鼻酸:當時楚國的文王,出兵滅了息國,把息侯的夫人媯氏佔為己有,息侯則被編為楚國都城的門卒。媯氏雖然替楚文王生了兩個男孩──堵敖和成王,却從來不開口說話。有一天,楚王問媯氏為何不說話,媯氏說:「我是一個婦人,一生却嫁了兩個丈夫,既然不能守節而死,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農歷三月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三月也稱為「桃月」;而在我國大陸黃河流域則還把適時解凍的潺潺流水,叫做「桃花汎」或「桃花水」。桃花濃艷妖冶,嬌媚可人,開花時像一片蒸蔚的紅霞,像一片潑天的烈火。它不僅把大地點綴得更富春意,而且似乎成了春天的象徵。難怪古代的詩人要說:「芳郊晴日草萋萋,千樹桃花一鳥啼,無數落紅隨水去,又見春色入城西」
杏在古代很受人們重視,除了跟教育、祭祀、農耕和醫術等有關以外,在杏花盛開季節裡,並且還曾流傳過一些風流浪漫的故事。
杏,也叫做甜梅,依品種不同,有金杏、白杏、紅杏、八達杏、火杏和木杏等之分,是和我們的國花──梅一樣,同屬於薔薇科的一種落葉喬木。高4-9公尺, 樹皮暗紅棕色,表面有不整齊縱裂紋,幼枝則很光滑。葉片互生,闊卵圓形,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細鋸齒或不明顯重鋸齒。花在早春開放,時間比梅花稍晚, 同樣在開花後才長出葉片。
梅果,甘酸可口,人人喜愛。除供食和藥用以外,歷史上,也有「摧梅」和「思梅」止渴的故事。三國時,有一次曹操率領大軍征討張繡,在行軍路上,不幸迷失方向,士兵們都走得口乾舌躁,情緒很壞。正不知如何是好,曹操突然靈機一動,舉起馬鞭指著前方說:「那裡有一大片梅林,樹上的梅子既酸又甜,可以解渴,大家加油趕路吧!士兵們聽了,想到梅子味道,個個口水直滴,果然不再口渴,軍心因...
梅,為薔薇科落葉喬木,也是我們的國花。相傳遠在上古炎帝神農氏遍嚐百草時,就發現了梅樹,並且還教導人們吃食梅果以治病療身。可見梅成為人們的生活伴侶,歷史已有相當悠久。
在南部的鄉下地方,拜拜的時候,常把雞冠花插在米粉或麵條上,象徵雞頭做為祭品。這個習俗,可能是隨著祖先從華中地區一脈相傳而來的。因為在華中的開封府一帶,不僅很早以前就把雞冠花叫做「洗手花」廣為栽培;而且還有在七月半中元節的時候,把它摘下供奉於祖先神位的傳統。一本名叫《楓窗小牘》的古書上記載說:「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今來山中此花...
當你瞧見一隻雄壯高大的公雞,在那兒耀武揚威引頸啼叫的時侯,最使你注意的部分是什麼呢?光彩奪目的羽毛?高昂的啼聲?壯碩的軀體?…我想大家一定都會說:不是!不是!牠令人注目的是頭上那一大片鮮紅的雞冠。
有一個故事說︰一位鄉下農夫,為了想阻擋山坡上的雜草向水田蔓延生長,在山坡與水田間的溝邊種了一排梔子。沒想到幾年後,梔子樹長大,不但達到阻擋雜草目的,而且為寂靜的山村,帶來芬芳和熱鬧。更意外的是:每年竟還替他帶來一筆意外之財呢!原來,一位在城裏開藥舖的親戚,偶然前來拜訪,發現了那些梔子花,便要他把成熟的果實採收起來,去皮曬乾後賣給他當作藥材。
濃濃的綠蔭深處,傳來陣陣梔子花香。此時只要深深吸一口,就會令人感到初夏清新、活潑的腳步已經逼近。梔子花,就是這樣,經常肆無忌憚地開滿一樹,濃郁奔放,然後又倏忽即逝,遁隱在夏日的炎陽下
共有約 9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中國電商平台拼多多的海外版Temu(特姆)如今在全球快速拓展,尤其對美國市場構成衝擊。但是在美中的地緣政治衝突之下,Temu的前途面臨著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