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美容
不論是專櫃或是開架式化妝品,化妝水種類功能繁多,如果您不知道自己的膚質與須求,站在架前,還真是讓消費者無從下手選擇。希望透過以下的分析,讓妳了解化妝水各自扮演的角色與功效,而不再只是看廣告或是專櫃小姐的推薦,而誤買了保養品。
化妝品種類很多,一般而言,在清潔之後、保養之前,給予肌膚水分的保養品,皆可歸屬為化妝水。當然,業者為了做市場區隔,所謂的調理水、收斂水、保濕水、爽膚水、美白水、舒緩平衡水、控油抗痘水、花水、活泉水,……等等這些名稱,都是化妝水的別名。但是化妝水真能有這麼多的功效嗎?
七○年代,由倩碧所發明的化妝水,當時稱為「Toning Water」,主要的功能是利用擦拭作用清除殘留的皂鹼成分,與卸妝乳油性成分,達到清潔的目的,以及平衡肌膚ph值。所以「二度清潔」是最初設定化妝水功能與目的。
近年,大部分牙膏都加了氟,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4年的報告指出,使用含氟(1000ppm)牙膏,是二十年來工業國家蛀牙率大幅下降的主因。
抗敏牙膏的成分「硝酸鉀」(Potassium Nitrate),其釋出鉀離子(K+),與波動負離子中和,可以降低牙神經的敏感程度,使牙齒疼痛或酸軟不適感覺消失。因此,不宜長期使用,使用前,先經牙醫師檢查診治才使用。
您對您每天要使用2次以上的日用品了解有多少?
許多油性皮膚的女生,最恨自己老是油光滿面,許多人不時拿出吸油面紙猛按、猛按,加上化妝品廣告上取笑這類膚質:油得可以煎蛋,讓人覺得擁有油性皮膚真像是罪過一般。
現在許多保養品都會強調它們的保溼效果,但隱藏在保溼功能背後的危機,你不可不知。
強力的化粧品廣告宣傳,刺激女士們強烈購買慾望,號稱的功效更是令人神暈目眩,嘖嘖稱奇,紛紛掏腰包贊助新產品的上市。尤其在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期間,搶購打折化妝品,便成為許多女士們一年中的重要期待。
當你選購適合自己膚色,價格又合理的口紅回家之後,不久發現,口紅冒汗,浮現氣泡,有螺紋狀顏色分布,甚至有油臭味,愛美的女生得注意囉!
終年濕度偏高的還境,做好皮膚保濕是很容易的。偏偏在高濕悶熱的台灣,一年四季廣告都在高喊「保濕」,人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必須保濕,夏天說肌膚要「喝水」、外油內乾的皮膚要「注水」,乾燥的冬天皮膚要「保水」、「鎖水」,總有讓你掏腰包的廣告詞出現,讓你覺得:不買產品對不起自己的肌膚。
目前的保養品市場,一年四季都在高談「保濕」、「保濕」,少有人能抵擋媒體洗腦式的強力廣告,好像不加入美容保濕的陣容,就像是跟不上新資訊的古人一般,讓人對你另眼相看。
2006年10月份,媒體曾大幅報導,SK-Ⅱ化妝品在中國大陸被檢出含重金屬鉻、釹而遭下架,台灣消保會也證實了 SK-Ⅱ含鉻、釹毒,台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認為放射性物質--釹,不能用在皮膚上。
◎沐浴乳、洗髮精、潤絲精沐浴乳較其他化妝品含更多的合成界面活性劑。 洗髮精所添加的合成界面活性劑,會破壞頭髮的角質層,尤其是陰離子界面活性劑應該避免使用。潤絲精還可能含有環境賀爾蒙
市售化妝品中,所使用的化學物質種類超過3000種,而各個國家對化妝品管制的差異,使得有些在國家嚴格禁止添加的毒性物質,在其他國家則對這些毒物化妝品的使用上不受管制。目前僅有少數國家要求化妝品及皮膚保養品必須做「全成份標示」的商品標示規定。
美國國會的一份報告指出,常用的個人清潔用品成份中,可能具有致癌性成份的有125種。而有些成份易受農藥污染(如:綿羊油),或生產製造時的有毒物殘留(如 :礦物油的精純度);有些成份已證實有環境荷爾蒙的作用;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及免疫作用及生殖作用;有些成份極易透過皮膚吸收沉積在肝腎。而自動物取得的成份(如:胎盤素、膠原蛋白)又因狂牛症的擔憂,使得相繼標榜植物性成...
環境科學家瑞內.杜柏伊思 指出:「有毒化學物質是一種你應該知道,但政府和業者卻不願意告訴你的危險物品,其中最嚴重的污染是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含量低、讓人尚能忍受的東西,實際上常延誤我們就醫時間,並嚴重地危害人們健康。」
嘴唇的構造相當特殊,它不算皮膚,是一種粘膜組織。其構造很脆弱,沒有角質層保護,表皮非常薄,沒有皮脂腺與汗腺,黑色素很少,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與傷害。因為無法分泌及適度的留住油脂,所以對乾燥的空氣、低溫、冷風等特別敏感,尤其是冬天,許多人都會有雙唇變得格外乾燥,出現嘴唇乾燥與脫皮的困擾。
還有一些護唇膏加上了Silica dimethyl silylate(矽質順滑劑),使唇膏更容易滑順地塗抹,假設您一年用掉2隻唇膏的話,讀者們可以判斷一下,把這些矽、礦物粉、紫外線吸收劑、防腐劑….的成份吃進肚子,是不是可以避免呢?
台灣消費者文教消基會在2007/6月抽樣調查防曬產品後發現,標榜兒童用純天然無敏感防曬霜的成份,大多為人工化學合成成份,業者在產品名稱上號稱「純天然」,實有誤導消費者之嫌。當然有使用天然藥用植物如蘆薈、絞股藍等做為防曬劑,製成防曬化妝品的,但用其單獨做為紫外線吸收劑在防曬化妝品中使用還不多,實際防曬效果也未可知。@*
由於紫外線吸收劑本身就是一種光敏物質,使用上極易對皮膚產生刺激,引起光敏性反應。因此,化妝品衛生法規對化妝品成份中限用紫外線吸收劑、最大允許使用濃度、標籤上標印使用條件和注意事項都做出規定,並歸屬於藥用化粧品列管。
其製造上也有缺憾,例如:常用來當成防曬粉體的二氧化鈦,或氧化鋅,在製品中約1%的量,可以折算成一個SPF值的防曬效果,若整瓶製劑純粹以物理性配方來達到SPF30的防曬效果,則必須含有30%的白色粉末。此種產品擦上去像日本藝妓,是無法被消費市場認同、接受的。近年來奈米化的氧化鋅及二氧化鈦,仍保有反射紫外線的功能,卻大大降低可見光的反射,因此可改善產品外觀上顯得...
防曬產品的SPF值越高,代表抗曬能力越強,還是防曬時間越長? 一般來說SPF15能阻隔93.3%的UVB紫外線,而SPF30大概能阻隔96.6%的UVB紫外線;SPF值15~30之間相差一倍,而阻隔紫外線的能力卻只相差0.3%,非常有限。所以並非是SPF30的防曬效果是SPF15的2倍喔!
過高防曬指數的產品會影響皮膚的新陳代謝,其過敏率也相對增高。對於業者打出的「全天候防曬」的概念,讓人誤認為高係數的防曬品只須塗一次便能有全日的保護。專家表示這只能停留在理論上。事實上,只要流汗,防曬產品就會被稀釋,甚至化掉了。盲目追求高度數的防曬品只會適得其反
化妝品業界也使用類似SPF測定的原則,而開始以PA、PFA、IPD、PPD等指數來做防曬商品標示其對長波UVA紫外線之防護效力。目前除日本及澳洲有公認測定UVA方法外,以上這些數值,是不具國際公證效力的。當然,根據近期消基會的報告,即使是SPF的標示也不一定正確。因此,雖然知道SPF的重要性,但SPF不是唯一考量,並非全面之防曬指標。
德國圖賓根大學皮膚病學專家說:「許多人認為,塗抹防曬霜可以保護我們免受陽光對皮膚的侵害。這種想法是非常令人擔憂的」。「它使我們誤認為,擦過防曬霜後我們就可以盡情地享受日光浴了」。這正是一般消費者普遍的認識。
德國人Rodolf Schulze 在二次世界大戰間提出SPF的觀念,純粹只在測定防曬劑防止皮膚曬傷﹝曬紅﹞能力。1977年國際化粧品大會中才統一各國測試的方法。目前許多歐美日國家都有頒布測定方法,雖然大原則一致,但在使用光源、防曬劑塗抹厚度上的差異,仍會造成誤差值。各國仍在對測試方法及標示法協商當中,對商品全球化的推廣將更為有利,但因涉因素頗多,短期內恐怕...
美容產品新成份不斷地推出,一瓶又一瓶的化工產品被發明創造,普遍得到仕女們的青睞,不惜砸下重金,只為抓住青春美貌。可是,新成份一待到普及後,人們又會對它的安全性產生疑問,例如:果酸、A酸、水楊酸、麴酸等等的安全性一再受到質疑,(註1)並進行新的實驗,再度通知消費者它的危害消息,多年來似乎正形成一種規律循環。
你怎麼選擇洗髪精呢?看到促銷價格心動就買?電視廣告的知名品牌就買?還是依香味喜好來買?亦或是對某一品牌保持忠誠,長年使用呢?
雖然在飲食的研究上,各家學者有持不同看法者,但是大原則是不變的。 保持身體的健康是一生的功課, “健康”也非只是食物的營養素或卡路里、睡眠、運動,更不可能來自高價的健康食品,而是培養一種合宜的生活方式。相信由日常生活細節注意起,不困難.不多花錢,不佔用時間,一個正確的觀念 ,順手可做,一生受用.調整自己的生活步調與大自然合協的生活著,健康與美麗近在咫尺,
共有約 135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伯克利音樂學院中國留學生吳嘯雷(Xiaolei Wu)因威脅和騷擾同校支持民主的中國學生,週三(4月24日)在波士頓被判坐監9個月,3年監督釋放,隨後驅逐出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