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二十年之前的一個夏天,我與我的博士課程導師──日本KT大學的K教授到中國的N經濟學院講學。在我們成功的舉辦了學朮講座之後,我大學時代的老師顧教授帶着一個身材消瘦、面露倦容的青年來拜訪我們。
由於命運不同,前生今世的因緣不同,所以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也不一樣。一個庸俗的人即使生活在富裕、舒適的環境之中,如果貪心很重,他也不會滿足;相反,一個人如果生性樂觀,淡然而無畏,即使生活在嚴酷、貧困的環境之中,他也不會悲觀消沉。
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世風日下,迷茫的人們雖然都醉心於物質享受,但是在金融海嘯和甲型H1N1流感這樣的災難面前卻是束手無策。
人世間有德的人必定有福。德少的人不管怎樣辛苦勞作,卻經常有溫飽之憂。世俗中的人講積德,中國的古人大都相信積德得福報,所以本分的人都是與人為善,不做傷天害理的事情。修煉的人則講守德,凡事順其自然而不刻意強求,卻要在修行中信守法理,不做任何有損道德的事。德生於卑退,因此大凡積德與守德之人都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個謙虛忍讓的心態。
“不爭”並不是讓人無動於衷而無所作為,而是勸人們凡事要順其自然,不要一味的強取豪奪...
以前結識過一些能言善辯、巧舌利嘴的人,當時曾認為那是他們的一種才能,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善辯與善惡的關係問題。後來又結識了一些忍辱不辯、寡言不爭的修煉人,就感覺到了他們的精神境界差異很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經》中的最後收筆之言:“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頓時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辯才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
我很喜歡靜心遙望暴風過後的海面,更喜歡凝神觀看大雨初晴的天空。暴風過後的海面風止浪靜,令人心曠神怡;大雨初晴的天空潔淨如洗,使人頓感萬物清新。從立志修煉的那一天起,我就感到人的修煉就如同玉器的磨礪一樣,在磨難與痛苦中才能得到靈性的昇華。「梅花香自苦寒來」,在巨難之下挺立不倒,在重責之下忍辱負重,越是嚴酷的環境就越能造就大德之士。細思之,人世間發生的任何事對於修煉人來說都是好事,只要金剛不動的堅守自己的信仰,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我以前寫過許多篇關於鈴蘭和蘭花的詩文。有一天有一位年輕的朋友用開玩笑的口吻對我說:“一種花竟然讓你寫了那麼多的文章,以後再看到蘭花時就沒有什麼好寫的了吧?”然而,不知為何,每當在遍開的鈴蘭花叢中悠然漫步之時,我就會即刻靈感迸發,那些靈感可以輕而易舉的落於紙上化為一篇新的詩文。因此,在人們所說的梅、蘭、竹、菊這花中四君子之中,我感到唯獨與蘭花有一種不解之緣。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德敬天的民族,歷史上的漢唐王朝也曾是聞名於世的禮儀之邦,在遼闊的神州大地上,道德之風源遠流長。中國五千年輝煌的傳統文化都與道德有關,中華文化就是道德文化。
在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曾教育我說:“一個人學壞非常容易,學好就難了。一個人學壞之後再想學好就更難了。”可惜那時我的理解能力很弱,未能領會這些話的內涵。長大之後,逐漸的懂得了要做好人有時就必須捨棄自己的利益,而那些世間的壞人卻沒有什麼顧忌,對那些人來講損人利己似乎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為人在世,能修德者自然福大。勢大而無德者,必然不能長久。在神佛的眼目中,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好人,好人自有天理護佑,心胸坦蕩,一生平安。位高權重卻又無德的人免不了假公濟私,以權謀私,即使一時能瞞天過海,卻難以逃脫因果報應的規律,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罪惡的陰影之中,最終的結果不外乎身敗名裂。中國的歷史書《史記》中就曾經告誡示人:“道高益安,勢高益危。”這是一句充滿了智慧的哲理名言。
我不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但是年輕的時候卻很喜歡打抱不平。每當看到弱者被強者所欺侮時,內心總是感到憤憤不平。直到有一天,我偶遇一位年長的智者,他看到我滿腔義憤,就和藹的勸我說:“你不要那麼生氣嘛。人善天助,惡者自滅。”當時我還不是太懂,後來在生活中就漸漸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人世間的邪靈惡鬼,雖能橫行一時,有時確實害人不淺,但等待它的必是天懲,根本不需要用人的方法去懲治它。
【名句中的人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古今中外的人類歷史書,是一面無微不見的明鏡。閱讀歷史故事,就可以超越時空,猶如把記錄天下興亡之事的錄影片在眼前重新播放一遍,令人樂趣盈然。歷史書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因此讀史之人自然也能從中受益無窮。
中國古代的聖賢和忠臣義士們通過修身養性,其人品都達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他們為後人留下了許多閃爍著真理之光的名言名句,至今仍是激勵人心的寶貴精神遺產。道家始祖老子說過“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儒教始祖孔子則在《論語》中留下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的名句;宋朝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他在《滿江紅》一詞中吟出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那樣氣壯山河的瑰偉妙詩;同為宋朝忠臣的文天祥則在《過零丁洋》一詩中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樣氣吞山河的千古絕句;明朝的大忠臣于謙則在《石灰吟》中寫出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那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不朽名吟。與此相比,宋朝名臣范仲淹雖然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宏偉壯舉,然而他在《岳陽樓記》中寫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樣也是一句傳頌千古、膾灸人口的名言。
在我走上修煉的道路之前,最難理解的一句古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道德經》中開篇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涵義非常深奧,因此在學術界也有好幾種解釋。我也曾經頗有興趣的對各種解釋做過一番考證,我自己當時比較認同的一種解釋是:“道”(道就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根本規律)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感悟的,但並不是像一般常人所認識的那樣。
唐詩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是一座燦爛奪目的藝術寶庫。尤其是盛唐的邊塞詩,意境高遠,大氣磅礴,韻調優美。不僅格調豪壯,而且朗朗上口,廣為傳頌。
自從十六歲一別故鄉,我已經有近三十年沒有回去過。在異國他鄉謀生,歷經重重磨難,每當凝神靜思之時,腦中時常閃現出故鄉的山河。然而,最讓我懷念的景物卻不是青山綠水,而是故鄉冬天的雪。風雪嚴寒的北國景象對一些懼冷的人來講,或許是一種折磨,但是對一些性格樂觀的人來說,相反卻能帶來莫大的樂趣。
對於有信仰的人來講,神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俗語說「三尺頭上有神靈」,所以他們會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自覺的約束自己的言行,不做損人利己之事。無神論者則無法感受到神靈的存在,因此即使作出了傷天害理的醜事也無所顧忌,只要沒被人發現,他就難有悔過之心。由此可見,沒有信仰自由的國家是非常可怕的,那樣的國家絕不會有真正的和睦。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一句經久廣泛流傳於世間、警世喻人的格言。在孔子門人所撰的《孔子家語‧六本》中也有記載,孔聖人也曾說過「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
人世間的大聲喧嘩與吵鬧,大多是虛張聲勢之舉,各種社會現象的本質則需要以平靜與祥和的心態去觀察,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誠如古典名句中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擁有人世間的一切學識也不是大智慧,已經超脫世俗、可以透徹天機、聽懂天意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
人一旦看淡了名利,放淡了欲望,馬上就會有解脫之感,有心修行的人應該先從清心寡欲做起。冷眼看塵世,人這一生營營碌碌,究竟是為了什麼?什麼 時候才能忘卻?不再苦苦追尋?最能貼切的表現這種心境的莫過於蘇東坡詞中的名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古詩中說:「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袴少偉男。」 在現實生活中,人生的道路崎嶇坎坷,沒有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偉大的人生必定要經受失敗和挫折的磨煉,要想成為一 位偉大的人就必須經受住這種磨煉,而經受住這樣的磨煉就需要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人生中的各種苦難與生老病死可以使一般的人感到不幸,然而苦難卻同時也可以磨煉人的意志並造就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中國古代,「吾日三省吾身」是儒生為學為人的基本功夫。蘇格拉底說過: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每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在古今中外都是相同的。一個能經常反省自己的人必定具有高尚的人格,一個善於反省自己的民族必定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我在自己的博客網站上放了一株鈴蘭花的照片作為頭像,引來了許多有好奇心的朋友的詢問其緣故。其實在人生的修行中,我最仰慕的是清蓮,冰肌玉骨,出污泥而不染;在遇到磨難之際,我心中想到的是菊花,傲霜鬥雪,在淒風冷雨中保持著一份特有的從容與淡定;在寫詩作文之時,我的腦海中則經常浮現一朵朵蘭花,清香遠逸,從不因為無人來欣賞而失去芳香。
所謂浩然正氣,就是正大剛直之氣,也就是人世間的正氣。正氣源自於人的正信與正念。儒家的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具有了浩氣長存的精神力量,即使面對外界一切巨大誘惑或威脅,也能處變不驚,鎮定自若,達到「不動心」的崇高精神境界。
然而,有一天一位朋友在我的客廳裏看到了一幅菊花的國畫,就以不解的口氣說:「想不到你還喜歡菊花!這是何故?」我回答她說:「我也喜歡菊花,那是因為一詩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出自於屈原的名作〈離騷〉,意思是說: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對於一般人來說,人世間最值得珍惜的是親情。然而,對於道德高尚的得道之士來講,他們在人生最看重的則是自己的人品。因為人品決定了一個人的善惡,所以人品才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東西。小時候曾經背誦過許多唐詩,其中有一首詩雖然短小,卻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而且還經常在心底反覆的回味:「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寫文章就是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所以文章是存世千古之事,好文章影響極其深遠;一個好作家應該明白自己在寫作上的得失,把寫文章看成開啟人類智慧的千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