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有個兒子名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一說起書上寫的戰略兵法,簡直沒有人可以超越他,甚至連父親都難以與他辯駁。可是趙奢並不認為這是一件好事,還告訴妻子說:「作戰是一件生命交關的事,而趙括卻把這件事說得這麼簡單。
唐朝武則天當權時,有兩位大臣來俊臣和周興,他們非常受武則天重用。因為他們常想出一些不人道的酷刑、刑具來刑求罪犯,常有人屈打成招,也因此很多人都成了被害的對象。有一回,武后接獲密報,說周興暗中通謀造反,於是武后便派來俊臣審理這件事,並查個水落石出。
東漢的杜密,為官清正、正直敢言、執法嚴明。對不法之徒必收捕定罪,因此受到當時的百姓大力的推崇。
子張去拜見魯哀公,魯哀公對他並沒有以禮相待。於是,子張便請人去轉告魯哀公說:「我聽說您喜歡賢才,所以不惜千里跋涉來拜見您。如今見到您所謂的喜歡賢才,其實就像葉公喜歡龍一樣。
西晉亡國后,苻堅消滅了代國、前燕、前涼后統一北方,並自稱大秦天王。而琅琊王司馬睿則在南方的建康稱帝,建立東晉,與北方的苻堅相抗衡。公元383年八月,苻堅率領大軍要攻取東晉。晉武帝派大將謝石、謝玄等領兵八萬對秦軍還擊,同時又派大將胡彬率五千水軍前往要塞壽陽防守。
戰國時代,齊、楚、韓、趙、燕、魏等諸侯國,以合縱政策聯合起來對抗秦國。趙國派遣使臣魏加去見楚相春申君說:“您安排了帶領兵隊的大將嗎?”春申君說:“是的,我想派遣臨武君為將領。”魏加說:“我年少時喜歡射箭,我想用射箭做個比喻,可以嗎?”春申君說:“可以。”
西晉時,有個文人名叫左思。他的長相併不討好、口才也笨拙。當時,他決心要做一篇述敘三國時代都城的文章,消息一傳開,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陸機,便十分不以為然,把它拿來當作笑談。
春秋時代,齊國爆發大飢荒。黔敖在路邊準備了食物,供應飢餓的路人來吃。有一個飢餓的人用衣袖遮着臉,拖着疲累的腳步,跌跌撞撞地走來。
無妄,是《易經》卦名,卦象是下震上干。《易經》六三的爻辭是:意料之外的災禍。有人將牛系住,過路的人把牛順手牽走了,同鄉的人因為丟牛而無故招來懷疑和搜捕的災禍。
唐玄宗很器重蘇頲,準備倚重他作為宰相,對他的禮節待遇和諮商問題,和其它大臣都特別不同。在下令任命他為宰相的前一天,玄宗秘密行動,不想讓左右大臣知道,等到天黑後,玄宗才命人寫詔書。玄宗詢問侍臣說:「宮廷外是誰值夜?」就派人拿著蠟燭去叫來,人到了一看是中書舍人蕭嵩。
三國時代末期,蜀漢被滅亡後,只剩東吳偏安於江東。因此西晉武帝任杜預為「鎮南大將軍」,派遣他領軍攻打東吳。杜預率軍進擊戰況順利,短期內即攻下吳國多座城池,吳軍都督孫歆等多人被俘虜。
對於如何治理百姓,孔子說:「使用政令去引導人民,用刑罰來約束人民,人民只會求得免於犯罪受罰,卻不會有知恥之心。使用道德來教化引導人民,用禮制來約束人民,人民不但會有知恥之心,也會改正錯誤返回正道。」
蓋廊廟建築所用的木材,不是一棵樹上的枝幹能完全提供的;用狐狸腋下白毛皮所製成的暖和輕柔的裘,也不是一隻狐狸腋下的白毛皮所能完全供應的;一個國家的治亂安危,存亡榮辱,也不是靠國君一個人的能力就能承擔,必須憑借眾多朝臣同心合力才能做到。
王章,字仲卿,是西漢泰山巨平人。他在朝廷做官時,以直諫敢言聞名。王章出身貧困,當他年輕還是個窮學生時,只和妻子兩人住在長安。一天,王章生了重病,家裡卻沒有被子可讓他覆蓋取暖,只能躺在用麻草編成供牛御寒用的衣物裡。
春秋時,宋國大司馬華費遂有華多僚、華貙(音「出」)、和華豋三個兒子。長子華多僚是宋元公身邊的親近侍臣、華貙為少司馬、華豋則流亡在吳國。
春秋時代,楚靈王滅了蔡國後,打算整修蔡國原本的城牆,並派公子棄疾駐守此地,把蔡國改為封邑。楚靈王想知道這樣一來自己的兒子會不會有一番作為,當下就詢問臣子申無宇說:「我想命棄疾為蔡公,讓他掌管一個封邑,你覺得如何?」
春秋時,有一天,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帶著自己寫的兵法晉見吳王闔閭。吳王看了覺得很有興趣,也覺得寫得不錯,但仍問孫武:「你的兵法可以試試指揮軍隊嗎?」孫武說可以。吳王心想不如給孫武出難題,又說:「那用婦女來試驗,沒問題吧?」孫武也說可以。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1)謂之暴;慢令致期(2)謂之賊;猶之與人(3)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4)。」(《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於是率軍南征。蜀軍所到之處都獲得勝利,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回朝時,南方有一部族首領孟獲,他集結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諸葛亮聽說孟獲不僅在當地深得人心,就連漢族中也有多人信服他,於是決定延攬他為蜀國效命。
周幽王身旁有一名美艷的妃子,名叫褒姒。為了褒姒,幽王把太子宜臼(音「就」)廢為庶人,還把皇后打入冷宮。
滇國和夜郎國是西漢時西南邊界的兩個小國家,領土約等於漢朝境內一個郡的大小。不過,滇國和夜郎國的國王都認為自己所統治的是天下大國。
子夏說:「在位的君子必須取得人民的信任之後,才能役使百姓服勞役,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然後才去規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春秋時代,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和他的參謀曹劌(音「貴」)帶兵前往應戰。兩軍在長勺這個地方擺好陣勢,齊軍首先擂了第一次鼓,魯莊公在此時也將擊鼓準備進擊,曹劌卻阻止他說:「不行。」直到齊軍擂過了三次鼓後,曹劌才說:「我軍此時可以擊鼓進攻了!」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宰相晏嬰,時常勸諫景公,但是自從晏嬰死了之後,就沒有人敢當面勸諫景公了,因此景公時常覺得心中很苦悶。
子夏說:「君子的容貌儀態有三種變化:遠遠望著他,他的樣子容貌端莊;接近他後,發現他溫和可親的一面;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群雄紛爭。孔子作《春秋》,不僅表達了自己對政治、社會等問題的觀點,主要還記載了當時各諸侯國間政治、締交、會盟等事,以及旱災、水災等有關的大自然現象。後來人們將「撥亂世,反諸正」引申為「撥亂反正」這句成語,意思是除去亂象,使之返回正道。
孟氏任命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在上位的人不以正道治民,民心背離已久!審判案件時,如果能弄清他們犯罪的實情,就應當憐憫他們,不要因為查出真相而高興。」
孟子有一次向他的學生公孫丑說了一個故事。他說:宋國有一位農夫,一直嫌他種的秧苗長得太慢了,就跑到田裡用力的把所有的苗都拔高了一些。他認為這樣一來,他的苗就可以快點長大。
戰國時代末期,呈現了秦、魏、韓、楚、趙、齊、燕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秦孝公因接受商鞅變法,所以使秦國勢發展的最快。秦昭王即位後,他便打算併吞其它六國,冀望能一統天下。秦昭王三十六年,籌劃命穰侯率領軍隊,準備越過韓、魏兩國攻打齊國。而當時在秦國的策士范雎向秦昭王獻策,並認為此種攻齊的作戰方法不可行。
子夏說:「每天學到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每月溫習一下我所學會的,不把它忘記,這樣就可以稱得上好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