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故事
使君子
老殘遊記》是劉鶚(1857~1909)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劉鶚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從小得名師傳授學業,所以,劉鶚學識博雜,曾赴鄉試而不第,也從事過商業,並有過懸壺行醫之舉。該書以老殘這個搖串鈴走江湖的醫生活動為線索,記述作者在各地遊歷時的見聞,內容廣博,所涉三教九流。
話說古時候,江南有座高山,山上有許多山洞,洞被密林遮掩,雲霧繚繞,傳說有神仙居住。
從種人痘到種牛痘 天花是一種烈性傳染病,通過接觸或飛沫傳染。潛伏期十二天左右。病發時高燒、頭痛、全身痠痛、嘔吐。過三天左右,病人身上出現暗紅色小斑點,先在臉上和四肢出現,而後可到全身。暗紅色斑點逐漸變為丘疹,接著又變為疤疹、膿疙,膿疙干縮後脫痴,留下永久性疤痕,俗稱「麻子」。麻臉雖然有礙觀瞻,但比起那因出天花而死的人,他們還真算是幸運者。一旦害過天花...
老書生唐敖,嶺南人,屢試不第,終於考取探花的時候卻有人告密說他與武則天的死對頭徐敬業、駱賓王等人是結拜兄弟,當然是入仕無望,想起仕途坎坷,不禁心灰意懶,機緣巧合,跟著妻舅一起出洋做買賣,頗長見識。雖然唐敖是個落第書生,但是他古道熱腸,又頗有見識,所以,一路上常常助人為樂。在歧舌國,他慫恿多九公揭皇榜為王爺的世子治好了落馬之傷,幫一位王妃安了胎,幫另一位王妃治...
漢唐時期,按歷史的斷代記年,應當是指從西元前206年西漢的建立,直至唐王朝的滅亡即西元907年,共計1113年,其間先後有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相繼興替衰亡。雖然往事已過去千年之久,但這段歷史留給後世的「漢唐氣象」記憶是深遠的。無論從中國還是世界範圍來看,那是一段有著國際影響的年代。漢唐醫藥文化迄今仍在全息式地輝映在醫林之中,璀璨...
在我國南宋初期,有這樣一位知名御醫,他從民間醫生起家,後成為御醫、高官,而最後卻做成貪官,以可悲的結局收場。他就是當時聲名顯赫的王繼先。
自由時報文/康甄真青少年是由兒童轉變為成人的一段重要過程,也是生長發育快速的階段,除了身高、體重的急驟增加外,最明顯的是生殖系統的成熟與第二性徵的出現。
葉天士(1667 -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晚號上津老人。江蘇吳縣(今蘇州)人,世居上津橋畔。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遷居蘇州。其祖父葉時擅長兒科,醫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親葉朝采醫術更精,讀書也多,且喜歡飲酒賦詩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當時葉天士才十四歲。
「長憶林公勳業在,救迷良藥吐奇葩。」這是一位現代名人題詩的後兩句。「林公」是指林則徐,說他既為禁煙(鴉片)、抵禦外強立下了卓越功績,又命人編著了戒除鴉片的《救迷良方》一書。其崇敬之情,躍然紙上。
西元前26~22世紀時,黃帝是傳說中原各族的共同領袖,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歧伯,傳說中的醫家,黃帝的臣子。現存有我國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是《內經》,此書托黃帝與歧伯討論醫學,並以問答的形式而成,又稱《黃帝內經》。後世稱中醫學的「歧黃」、「歧黃之術」,即源於此。
明代兒科名醫萬全與同鄉胡元溪早有不和。有一年,胡的兒子4歲,患病咳嗽,請醫多人,遷延8個月不愈,反增咳血。不得已方請萬全診治。萬氏「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欣然往之。診後,認為前醫一誤再誤,法當清金降火,潤肺涼血,「非三五十劑不效。」胡元溪問:「何太遲也?」萬答:「病經八月無效,公不曰遲,而以一月為遲何哉?」 乃告元溪云:「請置一薄,自初服藥日起,某日服某藥...
漢朝與魏晉時的名醫輩出,淳于意、張仲景、華佗都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史記》有相當長的篇幅寫淳于意的事蹟
清代文學泰斗曹雪芹的巨著《紅樓夢》是十八世紀我國封建社會沒落時期的一部大百科全書。曹雪芹以其淵博的學識、豐富的閱歷,用他一支生花妙筆,融天文地理、經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花鳥蟲魚、醫蔔星算、風土人情、衣食住行等諸方面的知識於一爐,且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自由時報文/翁雯柔中國新年即將結束,所有的婆婆、媽媽們,忙了大半個月,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被冬天乾冷氣候和洗碗精、清潔劑摧殘的雙手,卻還繼續又癢又裂。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詩人,才華橫溢,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他生有五子,分別取名為舒儼、宣俟、雍份、端佚、通佟。他原希望把五個兒子都培養成才華出眾、「猛志逸四海」的超群人才。但卻事與願違,五個兒子的智力都十分低下。於是,陶淵明恨鐵不成鋼,憤怒至極,寫下了《責子》一詩:「白髮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
明時松江(今上海)名醫姚蒙,精太素脈,「言人生死每奇中」,對貧困病人,常常給予方藥不要酬金。時江南巡撫鄒來學有病召姚醫治,姚蒙欲辭不去,被強迫帶去。至官署,鄒高坐不為行禮。姚蒙則目光直視作發呆狀,也不作聲。鄒伸手令診脈,姚卻不動地方,鄒忽然明白,呼姚坐之,診畢曰:「大人根器(指陰莖)上別有一竅,常流污水,對否?」鄒大驚:「此吾之隱疾,事甚秘,汝何以知?」姚曰...
陳筱寶(西元1872~1937)為近代名醫,早年秉承家學,後師從上海諸香泉先生,深得傅青主、葉天士諸家之真諦,尤善婦科。由於勤奮上進,年方弱冠即受聘於浦東橋善堂懸壺。後移於市區三牌樓獨自開診。以善視色、辨脈著稱,其醫治何應欽「外室」(人稱三姨太)停經數月的醫案,一度被傳為佳話。
古代,有一種避諱制度,凡是皇帝和孔丘的姓名都不准別人使用,遇上這些字時,只能以易字、改讀、缺筆、空字等方法來代替。例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凡用“民”字的戲方,都用“人”字來代替;凡用“治”字的地方,都用“理”字來代替。前者是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後者是避唐高宗李治的諱。避諱,不單在書寫文章時要注意,就是醫生開處方也要注意,不少中藥就是由於避皇帝的諱而易名...
吳本(音滔)治癒了皇太后的頑疾,被當朝皇帝宋仁宗賜爲禦史太醫,名聲傳遍京城,也傳到了家鄉閩南。白礁鄉的老百姓奔相走告,都爲家鄉出了個名醫而高興和自豪。
唐太宗帶領將士東征高麗時,氣候挺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是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詩人在詩中寫出了仙、寫出了鶴、寫出了草。這首詩可能概括了當地流傳的一個故事。
一天,葉天士正在替一個病人診脈,門外進來一個年輕婦女,懷抱嬰兒,眼帶淚痕,神色慌張。天士抬頭一看,不覺一驚。
宋代傷寒大家朱肱在南陽行醫時,太守盛次仲患病召他診治,尋按脈證以後,他說這是“小柴胡湯證”,進服三劑可愈。因小柴胡湯在宋代已經是士人悉知的名方,他沒有寫具處方。但當天深夜,病家來人說,服藥後病未見輕,倒增加了腹滿的症狀。他再次前往視診,察驗前次所服用的藥,取來一看乃是“小柴胡散”。他當即指出:湯劑和散劑效用是不同的,湯劑能通過經絡快速取效,現在用散,則藥滯於...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寫道:“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考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古今醫案》記載:有一秀才,姓來名洪元,自幼熟讀詩書,但連續三次考舉都名落孫山。
詩聖杜甫晚年貧困潦倒,辭官後回成都種中草藥。
葉天士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學家,他創立的溫病衛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傳說,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不僅才華橫溢,擅長書法與繪畫,而且還通曉中醫藥之道。
作者:遠 山 據傳,唐代王維趕考羈留京城,因病去藥鋪買藥,見抓藥少女美貌聰穎,頓生愛慕之心,有意結識,便試之。揮筆開出:「宴罷客何為?金甲壯士醉,出征行萬里,黑夜金不迷;百年紫貂裘,艷陽牡丹妹;八月藥吐蕊,蝴蝶穿藥飛。」他邊遞藥帖邊說:「小姐,請問可有此藥否?」姑娘接過一看,原來是用藥迷詩考她,略加思索後,便隨口答道:「宴罷客當歸,雄黃酒壯威,遠志在邊...
共有約 66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