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常識
關於事故所造成的壓力,現代醫學較早的記載是在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戰場。士兵出現一些難以解釋的症狀,例如疲倦、焦躁、頭痛、頭暈、注意力無法集中,甚至精神崩潰,完全無法執行任務。當時醫學界認為這是因為大炮射擊時在鋼盔附近產生震撼,負壓氣流影響腦脊髓液的流動,進而影響腦的運作,因此把這種現象稱為鋼盔震撼。
接觸過事故的人員,不論是現場民眾或是應變工作人員,多少都會感受心理壓力,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壓力是指具威脅性的、極端的、嚴重的事故所造成高度緊張的狀態。這事故可以是單一事故或多重事故的累積,也不一定要現場親身經歷。如果當事人自覺對於該事故責無旁貸,那壓力通常就會倍增。這也牽涉到當事人自我認知和調適的能力。過往的經驗,特別是孩童期的經驗,也會決定壓力的感受程度。
減災和整備都是在事故實際發生之前的作為,而復原則通常是指在事故衝擊之後的作為。對於緊急醫療系統的性質而言,應變是較可以發揮作用的階段。什麼是「應變」呢?所謂應變,指的是事故衝擊時,在那當下或是短期間內所採取的種種因應作為,以消減事故可能所造成的傷害。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將緊急醫療系統的事故應變,拆解成警覺啟動迳現場作業復員歸建這四個階段,來作進一步的討論:
災難發生後的短短時間內,往往就會有許多傷病患,必須啟動緊急醫療系統到現場執行任務,責任相當重大。甚至,有些災難(例如新興傳染病)的發生是逐漸進展的,救護技術員如果能夠警覺到不尋常的案例,可能會幫助公共衛生系統及早警覺。在事故的應變過程中,緊急醫療系統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但在討論「事故應變」這個議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幾個名詞的定義。
自2003年致命的酷暑以來,衛生部每年都出臺新一輪的應對高溫計畫。今年7月1日,法國氣象局提供的溫度是34攝氏度。政府已拉響2010年酷暑高溫的警報。法國氣象局和衛生監測研究所監測任何高溫因素並發出警報。
根據歐美和台灣的研究,啟動緊急救護系統的案例當中,僅有百分之十到三十是確實需要緊急救護的,其餘的通常只要運送到醫院的交通工具。在某些國家,啟動緊急醫療系統的電話分為兩組,一組是「需要緊急救護」,另一組是「需要救護」,救護車到達現場的時效和收費也不一樣。大部分國家的報案機制雖然是採取同一組電話號碼,但報案中心的派遣員根據電話描述和標準流程來鑑別嚴重度,派遣不同...
美國內戰後,大型醫院漸漸採用救護車,這時候的緊急醫療系統通常和醫療體系整合在一起。一八七八年時期,紐約市已經將整個城市分為三大救護區,警察局接獲報案時,便立即發電報通知所屬區域的醫院出勤。英國也有類似系統;利物浦北方醫院的歷史資料顯示,一八八五年的救護車已經配備藥物、紗布、夾板,甚至氣切包。
全家聚一起邊聊天邊吃東西和樂融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腸胃科主任陳安琪今天表示,1名國中女生就因邊聊天邊吃鹽酥雞,不小心雞骨卡喉嚨,只好緊急就醫以胃鏡夾出。
「現代」的緊急醫療系統,最初成形於美國內戰期間(一八六一—一八六五)。一八六一年,美國軍方引進緊急救護的觀念,但初期並沒有太多作為。同年六月,林肯總統批准成立聯邦公共衛生委員會,負責醫院轉送的業務,這委員會後來成為內戰時的紅十字會。
我們常見的救護車和相關的運作,比較正式的名稱是緊急醫療服務系統,簡稱「緊急醫療系統」,屬於緊急健康照護系統的一部分。雖然救護車已經漸漸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對於這個系統的運作,大多數民眾都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緊急醫療系統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發生事故時,能夠在現場立即提供協助的,是現場只受輕傷或未受傷的民眾,緊接著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緊急醫療系統。
為推動公眾安全知識教育,吸引有志者加入緊急救援醫療服務系統(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簡稱EMS),及讚揚消防局緊急醫療服務系統3000多名成員拯救生命的努力,消防局5月21日在布碌崙的MetroTech Commons主辦首屆EMS健康展。
我看了3月15日養生保健欄目「蟲子你快爬出來」,讓我想起小時候印象深刻、一生難忘的事,那時我也就是7歲左右,有一天深夜睡覺時,突然耳朵裡發出轟轟轟好大好大的聲音,有東西在往耳朵裡爬。我還沒有太緊張,心裡明白是蟑螂鑽進耳朵裡了。
泰北高中29日下午在該校圖書館舉行全校教職員工衛生保健講座,邀請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系教授黃啟煌就常見的運動傷害與處置做專題演講。此外,也邀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劉美蘭講師就急救知識與技能示範操作CPR。張水明校長表示,透過專家學者的講解示範,對於常見運動傷害的預防有所認識,對於學習操作CPR,更是全校教職員工必須通過的考核。
加拿大多倫多兒童醫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醫生研用的「遠距局部缺血預處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程序,能減少急性心臟病患,因為心血管突然閉塞對心臟造成的傷害,效果達50%。他們在救護車上,用附有橡皮囊的袖帶式血壓計,先充氣5分鐘,再泄氣5分鐘,暫時中斷手臂血液的流動,在35到40分...
一般說來,雖然大家的注意力偏重在心肌梗塞上,大多數民眾對腦中風的認識的確也不如對心臟認識那樣深,不過兩邊受害的病患人數卻不相上下。心肌梗塞仍高居西班牙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死亡原因榜首,約九個死亡人數便有一個死於心肌梗塞。但是腦中風緊追在後,每十個便有一個受害者。從比較上來看,癌症頭號殺手肺癌奪走最多人的生命,比起腦中風,奪命的人數超過半數以上。而每有一個人死於高...
儘管心肌梗塞聲名狼藉、又很嚴重,還有另一種動脈硬化引起的緊急事件,比起來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那就是腦中風,或者腦血管意外,也就是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數以百萬的神經因而損壞。這種病對醫生來說更為棘手,因為比起心肌梗塞,檢測這類問題並決定正確的治療方法遠遠複雜許多,能夠應變處理的時間更急迫。對病患來說情況更糟,因為腦中風過後,往往留下永久性的創傷。
(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中報導)心血管疾病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三名,其中以急性心肌梗塞是最為嚴重。以台灣各大醫院經驗估算,每年約有近四千名心肌梗塞患者,心臟病患有增加的趨勢,且年齡層也在下降。
夏秋季節當中,民眾到郊外踏青機會增多,蜂螫事件也就大增。由於蜂類的毒液,比蛇毒更加厲害,其中除了神經毒及出血毒之外,還含有過敏原,不得不慎。
炎夏蛇類蠢動!宜蘭縣羅東博愛醫院急診室最近一個星期內,接連接到2起民眾被毒蛇咬傷的病例;一位是年近七旬的阿嬤赤腳晨運被毒蛇咬傷,另一位是原住民在山區被龜殼花咬到。醫師提醒,不慎被毒蛇咬傷千萬不要切開傷口,也不要使用止血帶或壓縮帶,以免惡化;並建議民眾,避免在蛇類最活躍的時間,例如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時,在蛇出沒的地方逗留。
〔自由時報記者黃美珠/竹市報導〕做CPR心肺復甦術,其實不一定要搭配做口對口人工呼吸。新竹市中華大學急救社社長薛裕霖說,雖然有做人工呼吸的急救效果比較好,但是考慮個人衛生安全等,近年CPR急救術已經有修正,讓想學的人可以更無顧慮。
CPR
抽筋總是在毫無警訊下發作,緩解抽筋的時候,一定要緩慢溫和地拉直肌肉。
身體感到痠痛時,常見的居家處理辦法就是冰敷或熱敷。可是究竟是要冰敷,還是熱敷,卻常讓人搞不清楚。原則上,急性的拉傷、扭傷、挫傷等等傷害,都需先冰敷。冰敷的方式,最好以可塑性高的冰敷袋服貼在受傷部位,效果會比較好。倘若家中真的沒有冰敷袋,用沾溼的毛巾冰敷,也是不錯的選擇。你可以將沾溼毛巾攤開擺在冷凍庫裡,等到表層的水分結冰後,再放置在患處。因為毛巾的服貼性很高...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4日電)心肌梗塞的病患如能在發作時立即施以心肺復甦術,並在5分鐘內電擊、8分鐘內進行高級心臟救命術,在急救時約有50%成功率,花蓮慈濟醫院因此建議全民學習心肺復甦術。
天氣轉暖,小心結束冬眠,蠢蠢欲動的毒蛇。台中縣一名中年婦女,在家洗衣服,被躲在洗衣機下的眼鏡蛇,咬到腳,轉到中國醫大附設醫院,注射毒蛇血清,因為皮膚壞死,肌腱裸露,必須重建腳部功能,出院後,持續復健,無法工作,心情大壞,還因此得了憂鬱症。
〔自由時報記者吳仁捷/台北報導〕署立台北醫院內科主任施玲娜說,民眾如果不慎吞下鈕扣、錢幣或者翅膀、豬腳骨頭等物品時,最好不要嘗試自行取出,避免讓尖銳物穿透食道、胃壁,引發腹膜炎,造成化膿等病症。
除夕夜將有一波寒流來襲,家家戶戶要圍爐團圓吃火鍋,但台中縣有醫師發現,最近因為流鼻血來求診的患者暴增三倍,原因是使用電暖器吃燉補鍋品,因為空氣乾燥,加上吃進太多燥熱食材,導致鼻黏膜破裂出血。
台中市長夫人邵曉鈴車禍事件及星星王子病危,在「葉克膜」協助下,僥倖從鬼門關繞一圈回來,頓時讓「葉克膜」紅透半邊天!之後更有民眾北上指名要找【葉醫師】救命,出馬搶救命在旦夕的重症家屬,更為「葉克膜」抹上神奇色彩。
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發言人陳佳玟今天表示,眩暈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因此一定要趕快就醫。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29日電)柳營奇美醫院日前收治一位燒炭自殺呈昏迷狀態的年輕男子,雖然成功救回一條命,但在幾星期後卻出現反應、記憶力、行動力退化等腦病變,再度住院治療。
急診案例分享
共有約 134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美中正面臨一連串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二度訪華。他於週三(4月24日)抵達上海,隨後展開三天的訪華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