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器
據史書上記載,中國的三弦源於古時的弦鞀,到了元代才有三弦之名,在元之前的宋朝未見史料有三弦者。元朝時三弦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到了明清之後,三弦主要也是用於說唱音樂的伴奏。特別是在明朝嘉靖(1522-1566)魏良輔還沒創作崑曲以前,幾乎所有北曲都是用三弦來伴奏。
南管音樂保持中國古老的五聲音階,又帶有古音的聲腔,南管曲詞是以泉州腔演唱的,而泉州語言據考證是中原古音。保存詩詞的演唱遺風,一字多音(字頭、字腹、字尾)、字正腔圓。不但這樣連樂器都傳承古制的味道。下面就來看看南管樂器:
  中國的民族管樂器,就其持勢吹法而論,大體可以概之為四,即:橫,直,豎,斜。「橫吹」者,笛,篪一類樂器是也;「直吹」者,簧哨一類嗩吶,管子諸器屬之;「豎吹」者,則為洞簫,尺八諸管。此三種持勢吹法皆尋常習見,為大眾所熟知。而獨有「斜吹」一法,幾乎不被人識,更不知何器屬之。其實,「斜吹」之器,就是歷代典籍中記載的極為久遠的,並被描述為「如笛」,「若笛」狀的古龠...
琴是樂器裡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據《呂氏春秋》的《古樂篇》記載,傳說在上古時期,黃帝的樂官伶倫在大夏國西邊的崑崙山下聽到鳳凰鳴叫(見李賀《李憑箜篌引》“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異常美妙動聽,於是根據鳳凰的鳴叫聲創造了音律。
「春雷」為唐代名琴的名稱,製琴世家雷威所作。明代﹝清秘藏﹞記之曰:「春雷,宋時藏宣和殿百琴堂,稱為第一。後歸金章宗,為明昌御府第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而且每一朝代的樂器都各有千秋,不盡相同。隨著朝代的變遷,樂器也在不斷發展變化。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音樂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樂器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文化底蘊很深,種類繁多,形狀各異,變化萬千,獨具風格,美不勝收。
現今的阮為木製低音撥絃樂器,相傳早在一千數百年前,已在晉代(紀元280 ~ 42年)民間流行。傳阮是由「秦漢子」演進而成,易革為木,上設四畛。而杜佑所撰之通典載:「阮,秦琵琶也,武后(唐武則天)時蜀人蒯朗,於古墓中,得銅器,似琵琶,而圓,時人莫識之,元行沖曰;此阮咸所造,命匠人以木為之,以其形似月,聲合琴,名月琴,觀晉竹林七賢圖,阮咸所彈與此同,因名阮咸。」...
談到箏,首先要談到一個古代的樂器〝瑟〞。世本上說:「瑟庖犧所作,先是五十弦,皇帝使素女鼓之,其聲太悲,故破為二十五弦。」
琴,相傳為公元前二十九世紀時伏羲氏所創製,又稱〝瑤琴〞,後來為分別胡琴、揚琴等樂器,就加上〝古〞字,稱為〝古琴〞,初創時僅五條絃,其散音(指空絃定音)為宮、商、角、徵、羽(Do、Re、 Mi、Sol、La)五聲。到周代雅樂,增為七絃,故古琴又稱〝七絃琴〞。
簫原名洞簫:相傳在殷代以前,我國就有類似排簫的管樂器〈龠〉。最早的簫,稱排簫,每管只發一音,須將許多長短不同的管子編排在一起吹奏‧後來發現在一支管子上開出距離不等的孔,亦可發出高低不同的音,於是簫才由多管組成的排簫(16根或24根),演變成為單管的簫。約在漢代簫就已定型:但因先在四川、甘肅一帶盛行,故當時是稱羌笛或豎篴。唐、宋朝間人們漸把豎吹的古笛叫〝簫〞...
共有約 72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三中全會沒開與政治騙子有關?中共歷史上的政治騙子;習最害怕哪類政治騙子?體制內反習的兩條道路,誰的旗號影響力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