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玲
但見娘娘將天露洗目,只覺「通澈心腑,香馥馥透入泥丸,登時兩額角微微出了點香汗,二目中稍覺轉動。閉目息神,不多時,忽然心花開朗,胸膈暢然。眼乃心之苗,不由的將二目一睜,哪知道雲翳早退,瞳子重生,鳳眼已然黑白分明,盈盈似秋水了。
原來李氏有一個寶物喚名「古今盆」,她唯恐自己虔誠不夠,求不來天露,可又擔心娘娘不肯置信,求得天露也不願洗目。所以,想了一想還是勉強上奏:「臣妾有一古今盆,上有陰陽二孔,取接天露,便能醫目重明。待今晚臣妾叩求天露便了。」
包拯不僅愛民如子也惜獸善待,因此他甚知此馬,「它有三不走:遇歹人不走,見冤魂不走,有刺客不走。」包拯心想此處難道有事故不成?他非常鎮定的叫家僕包興將馬帶住,並叫喚「地方」來見。這「地方」之稱倒有點像現在的鄰長,對當地人物地理十分熟悉。
「邪不勝正」乃自古至今的實在道理,只是過程中總會有考驗。若心性基礎不足,難保能順利通過各種試煉,而達到最後的成就。這樣的現象往往給人一種錯覺;認為好人多磨難,壞人總享福!有句俗話說:「看人不能看一時。」五千年神州大地上的千萬故事正是代代闡述著因果循環、報應不爽,對人的生命不只看一時的真諦道理。
這個看似簡單筆劃的「人」,是第八個孩子要認的字。台灣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這個簡單筆劃的「人」字可以包含著不同樣貌的人,實在令人讚歎漢字的奇妙。孩子上了學除了需要學習與不同樣貌的同學、師長相處之外,也需要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明白自己到底是誰?自己與他人的關係?自己與環境的關係等等,進而發展出明確的人生目標與完整的心智和能力。
上回說到留下道家修煉文化的老子李耳,本篇來說說開創唐代貞觀盛世的太宗李世民。唐朝盛世對現今社會仍有許多影響,例如:唐人街、唐裝、唐風、唐三藏取經和孩子入小學後必修的唐詩等等,擁有深遠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記得小學時讀過關於唐太宗的一個故事至今印象深刻,那就是太宗縱囚,如數返回的人間信義。
孩子上學後與人事物的接觸會比在家裡要複雜,這些重要的過程也提供孩子認識自己,建立人際互動的分寸與界線,以便成就孩子日後能融入社會的運作,甚至貢獻更大的影響力。「我是誰」看似簡單的問題,但是自古就是個大哉問,上篇建議家長們可以從自家的姓氏來源,及歷史上有正面影響力的人物,讓孩子帶著先祖的智慧展開新的人生階段。
一個人實不實在,是否能培養出令人景仰的能量,不光是在外的行為如何稱頭、義氣,還要看看在家甚至對下人的態度。展昭的能量從對母至孝與對僕敬重就已堅實無漏,直到母親過世他依然在家守制尊禮。體現的視一種對己心的管理工夫,這是傳統文化中很精要的智慧,因為凡是成功之人必先能管束己心,這當也是展昭能練就一身不凡武藝的重要因素。
筆者的先父是一名小學老師,在鄉下他以一手好書法聞名,小時候常見他為學校書寫標語和文書,他的一手好字也來自於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他在我小學時就叮矚我:「讀書人出門帶筆就跟軍人的槍一樣,筆『在』人『在』。」也囑咐我:「不論以後妳會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教導妳,妳都要尊敬他們,因為他們『在』老師的位置上。」時間過去了數十年,而我仍緊記在心,不敢或忘。
韓瑞龍走到鄭屠舖前見燈火通明就喊著要買豬頭,但舖裡燈光卻忽然不見,等了半響也不見回應,剛一轉身走回幾步路,卻又聽見鄭屠門響,匆忙回去買了鄭屠用布包好的「豬頭」,提往家裡去了。不料不多時,有些累乏的韓生恰迎面遇上的巡更人。見他氣喘吁吁的兩手捧著帶血布包,便攔下查詢。沒想到布包之內並不是甚麼豬頭,卻是「一顆血淋淋髮髻蓬鬆女子人頭」。嚇得韓生魂飛魄散,也被押解到了...
上篇說「在」這個字的甲骨文,也是「才」的甲骨文。從其演變與應用的角度來看,在教孩子認字時,除了了解時間與空間定位上的用法之外,還可以作為讓他們成「才」的養分。那麼有哪些詞語,可以督促孩子往成才的方向努力呢?
《七俠五義》裡的這一回說的就是財色害人的故事,標題寫的是:「買豬首書生遭橫禍、扮化子勇士獲賊人。」這故事說的是韓文氏與兒子韓瑞龍相依為命,孤兒寡母的倚燈伴讀倒也平安無事。怎奈一箱無主的金銀將母子倆平淡的生活掀起了驚天的波浪。
話說自從包拯神奇的斷了烏盆冤案後,公正無私的名聲遠近馳名,卻「未免犯了上司之嫉」,加上判案時將烏盆案的兇手趙大刑斃,所以被上司給革職了。包公在離開原任的定遠縣府時,如何應對呢?書上這麼寫著:「百姓遮道哭送。包公勸勉了一番,方才乘馬。」
包青天的出生與成長,真是祥異與多難並存,磨的是真性情,練的是真善良。也唯有真正無私的善良才能洞察秋毫,才能正氣凜然。《七俠五義》回回的精彩案例,其中透露的精神也都圍繞著包整的無私善良,如能運用這些故事作為教育孩子品行的教材,肯定能解決當今父母的許多難為。
第七個小一學生要認的字是「在」,根據可查到的資料顯示,「在」的甲骨文也是「才」這個字的甲骨文(見圖)。依其圖形看來可以理解為在建築物中頂梁或其他結構,人才不也正是意指能扛起重任者嗎?若根據《甲骨文合集》裡的卜辭:「王,才合,卜?」那是說能在合這個地方卜卦嗎?看起來「才」已被引申為「在」的意思了。
在中國歷史上,凡有高德或大能之人出世皆會顯示著超俗的祥瑞之象,包拯的出生也不例外。《七俠五義》第二回說包拯父親包員外白日打盹,夢見「祥雲繚繞,瑞氣氤氳;猛然紅光一閃,面前落下個怪物來,頭生雙角,青面紅髮,巨口撩牙,左手拿一銀錠,右手執一硃筆,跳舞著奔落前來。」來者何人呢?
孩子上了小學,也展開了另一個重要人際關係的發展階段。當我們問孩子為什麼要上學時,往往會得到如下的答案:「跟同學玩啊!」是的,在大部分孩子們的心目中「有朋友」可能遠比「有功課要做」來得重要許多。所以,關心孩子的交朋友能力與情況,也是父母與師長們不可忽視的環節。
清朝道光年間的進士俞樾再版一百二十回的《七俠五義》流傳於世。回回精彩生動,第一回的主題說的是:「設陰謀臨產換太子,奮俠義替死救皇娘。」標題正奸善惡對比明確,將人性刻畫得入木三分。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鑽天鼠身輕如燕,徹地鼠是條好漢,穿山鼠鐵臂神拳,翻江鼠身手不凡,錦毛鼠一身是膽,這五鼠義結金蘭。七俠和五義,流傳在民間。
上回說到「有」,這個字是「手」拿一塊敬神祭天的「肉(臘肉)」,所以古時人相信,想要擁有什麼,都需要「得到上天應允」,否則「德不配位」,得到的必然是災難。
小學六年認字排行上的第六個字:「有」。這個字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見;〈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裡唱:「『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孩子入學後就會主動或被詢問:「有什麼人生的志向或夢想?」,在課堂上還是很重要的作文題目呢!到了適婚年齡也得問問:「有什麼人品和經濟條件可以成家?」直到生命盡頭回首時還能問問:「有什麼可以為世界或子孫留下的紀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這個「有...
「七俠五義包青天,善良真誠不畏奸,險惡難處守忠堅,正義公理顯世間。」《七俠五義》和包青天的故事在民國之後的影視界被拍成不少作品,各有千秋。但從這些角色故事被創造的起初而後,不管劇中主角如何更替,也不論劇情如何改動,不變的是傳統文化中的:「邪不勝正、因果有報、天理昭彰」等等元素。在生活層面上起到淨化人心的作用,在天人對應的信仰層面上,說了顛撲不破的定律。
動盪的世局中,歲月變成了人性中的大考驗,竹林七賢的友誼最終也因人志有不同而各分東西。嵇康、阮籍、劉伶對執掌大權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的態度。嵇康的剛強性格也讓他得罪小人而遭滅頂。阮籍在嵇康被殺害後佯狂隱世,劉伶一樣沉醉酒飲之中,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咸入晉為散騎侍郎,只是不為當朝所重。山濤起初「隱身自晦」,但40歲後投靠司馬師,歷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
在魏、晉交替期間的這七位文人初因文采氣習而結交並以竹林七賢名世,但是在野心勃勃的司馬氏窺伺之下,政局暗湧:世道難清,隨著時間的推移,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咸等七人也就演繹出不同的人間品行。
佳句引豪友,嵇康看著這些詩句,發現每一句的第一個字有:「竹」、「笆」、「籬」、「笛」、「笑」、「筆」、「箴」都是竹字頭,也想到這幾個文友也都是愛竹之人,應是知音,值得交往,於是添就了末句:「篁篁有節聚七賢」。從此,「竹林七賢」稱號不脛而走,也流傳至今。
隨著蔡教授的說明,我從他的眼神中能看到這場中國民族的大考驗,一場詆毀與維護良知的正邪大戰正從中國影響著全世界。這在人類的歷史上可能是唯一一場對全人類的道德考驗,歷史早有明確的答案,天地存亡唯道德耳。
前篇說到利用學習「了」這個字來訓練孩子落實整齊、乾淨和利索的概念,這不僅是在生理方面注意孩子身手能力的發展,還要關注孩子在時間的感知深度與運用掌握能力的發展,這是幫助孩子一輩子在生活與工作上十分重要的能力。所以我們在前篇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背誦明朝詩人文嘉所著的〈今日詩〉。
就在她人生已到絕望的時候,有個從北京到美國留學的才女,送了一本法輪功老師的著作「轉法輪」給黃莉。這本書不但開啟了黃莉的智慧,解答了她百思不得其解的許多問題,例如:人生病的真正原因,一般的氣功來源和許多不正確的狀態,人能真正健康的原因等等。漸漸地,經過修煉法輪功,黃莉恢復了健康,容光煥發的她展開了新的人生。
北京一對姊弟黃莉和黃強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前後的生死故事,一個中共模範黨員家庭所教育出來的優秀青年,忠黨愛國的成長歲月所建立起來牢不可破的思想,卻因六四而動搖甚至是破滅了。黃強親身經歷中共如何利用他們這些年輕警察假扮學生模樣,放火燒鬧北京城。
上回說到讓孩子在學習「了」這個字的同時,可以讓他們了解做事情不只是做完了,還可以做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又利索。剛剛入小學的孩子在生理動作發展上,還需要注意是否能有臨摹,或依其想像畫出一些他生活中常見的人事物,而且可以畫出一些細節。 父母可以安排一些室外的活動來增進其大肌肉的協調性,這樣才能有機會將小肌肉的協調能力發展得更好。這些概念在部分的華人家庭中更...
共有約 194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