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學》故事(32)黃帝規制漢服
一直到黃帝時,各種冠服衣著的等級制度才趨於完備;黃帝的妻子元妃嫘祖發明了採桑養蠶治絲的方法,並教導民眾如何織布製衣。
《幼學》故事(31)伏羲出自華胥國
在五千年有系統史料記載之前,也就是在黃帝之前,存在著一個漫長的三皇時期,這段時期大多以神話傳說的方式流傳,這些帝皇都神通大顯,具有聖德,以半神半人的形像教化人間,制禮樂正人心,定婚嫁懂人倫,帶領人類從矇昧無知走向開化,一步步走進了漁獵文明和農耕文明,最後才進入開啟這一輪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黃帝時代。
《幼學》故事(30)炎黃二帝 開五千文明
曆日是神農所為,甲子乃大撓所作。算數作於隸首,律呂造自伶倫。甲冑、舟車,係軒轅之創始;權量衡度,亦軒轅之立規。
《幼學》故事(29)天授文化 聖人傳之
上古的時候,人們在繩子上打大小不同的結,來記載事件;到黃帝時,倉頡創造文字,才取代繩結記事的方法。伏羲氏時,有龍馬背負著「河圖」從黃河中浮出來,伏羲氏依照「河圖」畫成八卦;大禹治平洪水時,洛水出現背負「洛書」的神龜,呈現出祥瑞的徵兆,大禹依據龜背上文字,列出治理天下的九種大法則。
《幼學》故事(28)有巢氏
在遠古未開化的時代,人們夏天居住在荒野,冬天住在洞穴;自從有巢氏發明房屋之後,人們才建造出有屋梁屋檐,可以遮風避雨的房屋。
《幼學》故事(27)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背上刺有「精忠報國」四個字,楊震只把清白廉潔的家風傳給後代子孫。
《幼學》故事(26)大學首重明新
《大學》這一本書首先重視的是,每個人應當發揚自己原有的美德,日日更新,每天都有進步;小孩子首先要學應對進退的語言和禮節。人的儀態舉止固然應該適中合宜,說話尤其重視有條理。智慧要圓融而行為要端正,膽量要大而心思卻要細密。
《幼學》故事(25)羊祜緩帶輕裘
羊祜出身漢魏名門士族,祖輩歷代為官,母親蔡氏是漢代名儒蔡邕的女兒。家風以廉潔有德著稱於世,到了羊祜,德行更是比先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的太原人郭奕讚嘆他是「當代的顏回」。能與孔子最為節儉,以苦為樂的弟子顏回並肩,可見他的仁德天下聞名。
《幼學》故事(24)虞舜製衣裳
這一課同樣講節儉的重要性,從古代帝王治國的角度來講節儉的重要性。目的還是為了養德。帝王節儉就可以實現「為政以德」,國家興盛的治國理想。
《幼學》故事(23)布被十年
卜子夏甚貧,鶉衣百結;公孫弘甚儉,布被十年。
《幼學》故事(22)看明君與忠臣
這一課的兩個典故,一個是君,一個是臣,雖然不是一個帝王的君臣,但是同樣體現了仁義為主題的君臣之道,用今天的話講,是上司、領導和下屬的仁義與忠義的相處之道。
《幼學》故事(21)周文王澤及枯骨
周文王用心仁慈寬厚,連枯骨都受到他的恩德;宋太祖十分友愛兄弟,連弟弟燒艾治病也想要分擔他的痛苦。
《幼學》故事(20)張良躡足附耳
正因為有大忍之心,張良才獲得天書兵法,成其機智謀劃、文韜武略的天才而流芳百世,漢高祖劉邦稱讚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一名句,因此得以千古流傳。他與韓信的「胯下之辱」共同演繹和留下了著名的關於忍的文化。
《幼學》故事(19)郭子儀尊居宰相
唐朝節度使田承嗣占據河北,擁兵自重,郭子儀派使者勸他投降。田承嗣於是向西跪拜說:「我這個膝蓋已經有十年不曾屈膝下拜了,如今卻為了尊重郭子儀才這麼做。」
《幼學》故事(18)不知羞愧,曰厚顏
做事時受到別人的限制,稱為「掣肘」;不知道羞恥,稱作「厚顏」。喜好發表議論,從事煽動遊說,叫做「搖唇鼓舌」;彼此坐得很靠近,傾訴內心情意,謂之「促膝談心」。
《幼學》故事(17)饞口與虐政
本課講的讒口與虐政, 就是今天說的讒言與苛政、暴政。都是為了告誡孩子,這兩種惡毒行為的嚴重性,要謹記在心,不可傷害他人。讒言的可怕,人人皆知,它可以詆毀名譽,讓人在社會無立足之地。害人勝過刀劍。不過,我們今天主要講講「苛政猛於虎」。這句話是孔子所說。
《幼學》故事(16)至若髮膚不可毀傷
身體、頭髮和皮膚,受之於父母,不敢隨意毀傷,所以曾子以守身為大事;待人接物應當要寬宏大量,唐朝的婁師德認為要忍耐,即使別人將口水吐在自己臉上,也不當面擦乾,應任口水自動乾了。
《幼學》故事(15)舜目有重瞳
堯的眉毛有八種色彩,舜的眼睛有兩個黑眼珠。大禹的耳朵有三個耳孔,形狀非常奇特;成湯的兩手臂共有四個肘,異於常人。
《幼學》故事(14)芝蘭之室
和善人來往,就好像進入種滿芝蘭香草的花房,時間久了聞不出香氣,這是因為被香氣同化了,品德受薰染而變得高尚;與惡人交往,就如同進入賣鹹魚的店鋪,時間長了就聞不出臭味,被臭味同化了,人也因此同樣變壞了。
《幼學》故事(13)明皇遊月殿
相傳鄂州人羅公遠會道術,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宮中賞月。羅公遠看唐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
《幼學》故事(12)五戊宴社
春社、秋社那天,家家戶戶以雞豬祭祀土地神,宴請賓客,並且飲用可以治耳聾的社日酒;七月七日晚上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們都對著月亮穿七巧針,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技巧。
《幼學》故事(11)端陽競渡
端午節,因為紀念屈原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心,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陽登高,也因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幼學》故事(10)冬至百六是清明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幼學》故事(9)火樹銀花
端午節,因為紀念屈原憂國憂民的忠義之心,幾乎是人人皆知,而九月九日重陽登高,也因為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兩個節日,一個重在弘揚屈原的愛國愛民之心,一個重在親人團聚思念之情,所以各具內涵。
《幼學》故事(8)履端與人日
「年」的故事對世界各地的華人而言,黃曆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充滿喜氣與歡樂的節日,更是親友團聚的好日子。
《幼學》故事(7)蓬萊弱水
《列子.湯問》中記載,在渤海東邊遙遠的地方,有一個眾水匯聚的海中之谷,叫做「歸墟」。「歸墟」深不見底,相傳裡面有五座神山,他們的名字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蓬萊」。
《幼學》故事(6)黃帝畫野
中國文化是半神文化。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神」和「人」之間的界線不是很嚴格,天上的神隨時可以下凡來,而地上的人也可以上天請求神的幫助。
《幼學》故事(5)吳牛喘月
這一課,講到雪花飄落大地,呈現六瓣,預示著豐年的到來,將來農業會豐收,也就是瑞雪兆豐年的另一個說法,非常富有詩意和文學色彩。學到天文與人事的相連性的知識,也學到了富有文學色彩的表達方式。
《幼學》故事(4)雪神滕六
這一課的各種天文現象都在告訴孩子,一切都有神的主宰,要記住他們的名字,以便今後讀書,看到相關的詞語,不僅明白其意,還不會忘記一切都有神靈在看管,俗話說,三尺頭上有神靈,孩子們會從小就記住:莫做暗室虧心之事。人的行為必然存在道德底線。
《幼學》故事(3)風欲起而石燕飛
這一課,頭兩句,傳授孩子如何看天氣,也就是今天講的氣象知識。古人講天地人三才,相互影響,相互關聯,因此觀天地之象,便可預知很多事情,這裡就是一例,孩子們從小學習這些知識,就會懂得看周圍事物的變化判斷天氣。
    共有約 101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