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消費革命

媒體消費革命:體驗行銷的魅力(5)
Panasonic的研究發現,孩子們在下了滑雪板與越野單車以後,最喜歡觀賞激烈運動DVD,或夢想製作自己的視訊。於是,在Dew Action Sports Tour中,Panasonic設立Hi-Def Experience「自己動手做」技術專區,讓愛玩滑雪板、越野單車、愛看運動節目的孩子,學習如何用Panasonic攝錄機與數位相機拍攝、剪輯、製作自己的視訊短片。運動鞋製造廠商Vans也驅車來到現場,讓粉絲在它的網際網路站台設計、購買自己的Vans運動鞋。著名漫畫出版業者DC Comics在比賽現場分發免費《MAD》雜誌,《MAD》的畫家也在現場畫漫畫分贈粉絲。

媒體消費革命:體驗行銷的魅力(4)
以小錢存入儲蓄帳戶的獲利雖微不足道,但美國銀行要在這種蠅頭小利上構築實際體驗。它選的地點也是人潮洶湧的中央車站。在某個下午,美銀在中央車站擺了一張七百五十磅重、鋪滿椅墊的紅色大沙發。前後三小時間,讓數百過往行人爬上沙發,在椅墊中挖掘「零錢」(事實上,藏在椅墊中的都是代幣,這些都市考古學者可以用它們換取星巴克、蘋果電腦商場、甚至地鐵與巴士的禮券)。

媒體消費革命:體驗行銷的魅力(3)
體驗行銷帶來銷售業績,也贏得消費者好感,這使美心餐飲集團(Maxim)忙著設立品牌咖啡廳,推廣「美心體驗」。也正是基於這個理由,Firefly行動電話公司推出專為孩子設計的手機(手機上並無鍵盤,只有一個與爸、媽通話的直撥按鈕,還有幾個可以由父母輸入程式的按鍵)。使用這種色彩鮮艷、能發螢光的電話,能獲得Firefly贈送的品牌螢光棒與泡沫蝙蝠。迪士尼也因此在時代廣場建了一個25x25呎的雪球,為《納尼亞魔法王國》首映進行促銷:在這個模擬片中雪景的雪球中走過,就像穿過《納尼亞魔法王國》情節中的魔衣櫥一樣。

媒體消費革命:體驗行銷的魅力(2)
早在一開始,樂高園的建築師已經深知,消費者渴望的不是「聽」,而是「感覺」一項產品。較多女性與Y世代男女兩性都說,經驗一項產品或服務,特別是以有趣、悅人的方式經驗,遠較其他行銷手段更能影響他們,讓他們購買。

媒體消費革命:體驗行銷的魅力(1)
一九六八年,木匠出身的樂高(Lego)創辦人歐利.柯克.克利斯坦森(Ole Kirk Christiansen,已故,他的子孫仍然控有樂高),在丹麥朱蘭半島(Jutland Peninsula)中央,一片原為馬鈴薯田與牧場的土地上,建立樂高園(Legoland)。這座占地二十五英畝、用四千二百萬塊塑膠積木搭成的主題公園,既是佛羅里達迪士尼世界(Disney World)的先驅,也是所謂體驗行銷(experiential marketing)的開路先鋒。目前炒得火熱的體驗行銷,意指公司必須將品牌帶入顧客與潛在顧客,造成實際接觸。

媒體消費革命:你非看不可的戶外廣告(下)
當然,這種媒體果然有效。幾年前,一家告示牌廣告公司為廣招徠,在城裡所有賣不出去的告示牌上,貼上「美國小姐霞琳.威爾斯」(Sharlene Wells, Miss America)的巨幅海報。這些海報貼了一個月。在之前的民調(亦即「未經增補」的回憶)中,答得出「誰是美國小姐」的受訪者僅及一.五%。經過一個月海報宣傳,一二%受訪者知道誰是現任美國小姐。

媒體消費革命:你非看不可的戶外廣告(中)
為配合Zephyr新車款上市,林肯–水星(Lincoln-Mercury)在紐約地鐵系統推出一項隧道裡的動畫廣告。為促銷它的二○○六年Civic,本田車廠在既有廣告上又添了十五秒電影廣告。工作人員穿上LCD平面電視背心,在紐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與潘恩站(Penn Station)遊行,推銷匯豐銀行(HSBC)的產品。在時代廣場一座樓高二十三層的廣告塔邊,耐吉(Nike)邀請過往行人量腳訂鞋,之後透過線上買單取貨。在同一路口,Mountain Dew請行人照相,使他們猶如置身廣告中,將一座告示牌廣告化為一場共襄盛舉的趣事。

媒體消費革命:你非看不可的戶外廣告(上)
在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關鍵報告》中,汽車藉磁力奔馳,虛擬加油站隨處可見,日後將行兇的殺人犯在還沒有動手以前已遭警方逮捕,警察還會用「擒人貼」(sick stick)將他們制服。你可曾注意影片中出現的那些「智慧貼」(smart stick)?就是那些能認出路人、叫出名字與路人打招呼的海報廣告?在數位逐漸取代黏膠與紙張、「互動」不斷擠下靜態告示牌廣告的今天,片中這種「政府老大監視一切」的場景或許並非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