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筆記

採訪筆記:慢食養地球之生
上月底,聯合國社教文組織(UNESCO)在巴黎總部召開地球大學(Earth University)第四次的大會,該個為期2天的研討會是以食物,環境和健康為主題;是今年的「建設新社會」的總綱領的一部份。

标签: 採訪筆記

採訪筆記:一國兩證 公民移動的自由
當前最熱的人權新聞是艾未未出國,在機場被中共的海關人員扣押了被調查。他拿的當然是中國護照。相對地,拿著這本護照不一定代表你在中國大陸就真的有國際人權公約保護的公民移動自由。在中共的惶恐行政心理下,想出去,想回來,都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還得看發這本護照給你的當局怎樣看你和擺你。

标签: 採訪筆記

圖為石崗菜園村村民最近的一次護村行動(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老有所「護」
這一邊廂,國家的元首在人民的大會堂,堂而皇之的高唱「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張貼未來的假相;另一邊廂,地方的官僚卻恣意妄為的在搶霸民地,農地;中飽私囊,成為一種國情的暗邏輯。老者,在折騰間有中風者,重傷者,甚至喪命者;家庭支離破碎者,不計其數。「住有所居」,誰的居?

标签: 採訪筆記

各界人士均期盼神韻藝術團早日蒞臨香江,展現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文化。(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香港政府的「不幸」與新聞報導
美國神韻藝術團成員被拒入境案,在聆訊後個多月,終於有了判決。公義是得到了正義的宣揚,香港的市民是可以再度期盼神韻藝術團的蒞臨演出。香港,因為所有的危機,也來到了一個政治社會的臨界點。

标签: 採訪筆記

採訪筆記:名記一席話
「看來堅不可破的,可能瞬間即被瓦解。」用這句話來提醒中共政權,而且來自1個大陸的資深傳媒人,確實可圈可點。

标签: 採訪筆記

投注站外的80老人勸善圖(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民間勸善一鏡頭
香港政府反吸毒的宣傳影片,相信大眾市民都在電視傳媒看過不少,那種老生常談,軟硬兼施的教化,和功能性的宣傳處理,實際發揮到的成效相信很難審計,執行了一個行政機構在公民教育上的基本職責,可能就僅此而已。

标签: 採訪筆記

2011年2月17日元宵節屯門公園綵燈會現場(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燈火闌珊處
維基百科有一段這樣的傳說:「當佛教在2千多年前傳入中國時,第一個月圓的當刻,人們隱約見到月光之下,有17位天神在翩翩飛舞;後來有一年天際被浮雲遮敝,人們突然不見天神蹤跡,十分恐慌,於是紛紛點火把,照亮天空,找尋天神;自此以後,雖然無法再見到天神,人們卻仍然每年點燃火把,相延承襲,就變成一種民間的習俗。」

标签: 採訪筆記

多名警員正阻撓女記者攀上花糟(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花糟是如何政治起來的
本文的新聞圖片,是一次群眾遊行到中聯辦示威,一位媒體的攝影者,如何被警方阻撓攀上一個花糟,欲求高位拍攝的鏡頭。記者因為捷足先登,早在花糟上面,所以捕捉到這個動態。

标签: 採訪筆記

南生圍的錦田河,本為候鳥的昔日天堂。(攝影:鄺成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天下死鳥的三思
英語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法,叫「Raining Cats and Dogs」,意即雨大得像天在下貓下狗,滂沱大雨之謂也。但最近,一種『天下死鳥』的自然現象,卻成為了國際新聞,意大利、瑞典、美國,數以千計的雀鳥被發現或目擊從天掉下。最大一宗莫過於新年後阿肯色州的千隻黑鳥墜地死亡的事件。

标签: 採訪筆記

在香港大佛腳下合十的遊客小孩(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是教育還是污染
在現今的社會,兒童常被說成是未來的希望;同時,他們也是重要的商機。記者機緣巧合遇上了一個民間商界舉辦的兒童教育及心理的研討會,再次目睹到時下世態的一些典型的誤導思維,覺得需要行筆札記,與讀者交流,思索其社會真相。

标签: 採訪筆記

採訪筆記:人民力量和政治混淆
(大紀元記者鄺承好撰文)香港的立法會大樓是一幢具歷史文化和政治象徵的建築物。它的社會功能使它成為一個表達民意的目標。「包圍立法會」已演伸成一種展示市民集體訴求的行為。這兩天,記者在採訪政改方案的立會辯論的體驗中,歸納出一些現象的比較,它說明了一些事實,和這些事實背後的社會暗示。

标签: 採訪筆記

活動的指導老師和兒女輩的青年共唱跨代的鄉愁(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如果有一億人問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記者剛開始在報紙寫專欄的年代,非常熱愛詩歌。台灣的楊牧,是那時一位很受讀者愛戴的詩人。他在歐威爾的《一九八四年》寫了一首詩作《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兩年後這首作品收錄在洪範書店為他出版的詩集《有人》之內。當年讀這一氣呵成的詩作,那種年青人(詩人的讀者)對社會和歷史的承擔和熱志,那種詰難和追索,躍然紙上,感染讀詩的人。這幾年,這首上一代人的詩品,卻在香港大專學界的「關社同學」間流行起來。

标签: 採訪筆記

圖為藝術團體在支援社區重建的活動上表演(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為誰重建 重建甚麼
市建局自01年5月成立以來,一直都無法擺脫其前身土發局的狼藉名聲,幾乎所到之處,都有民間的「關注組」出現,以市民單薄的力量,有限的聲音,揭櫫財權和業權,發展權和人權之間的矛盾,由港島至九龍,一區一火頭,燃燒民怨。

标签: 採訪筆記

屏幕上的艾未未,彷彿在與國家對話。(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對話的包裝
「乜你唔擔心你屋企人咩?」、「你點解唔好好地做個有名嘅建築師,賺國家啲錢,而突然咁關心起人權,走咗去搞咩維權活動?」任何如果有關心中國大陸政治社會生態的讀者,都會對這兩句經典的國安/公安的問話絕不陌生。記者把它們用廣東話(原為英語)寫出來,是想地道的香港讀者有種傳神的感受。它們如實的出現在最近一場公開的「對話會」上。

标签: 採訪筆記

美國老民歌手鮑勃.戴倫(Bob Dylan),是70年代的反戰青年。(Getty Images)
採訪筆記:掩耳盜鈴者的掩人耳目
個人想去看甚麼、聽甚麼,完全是自己說了算的自由。他承擔了取捨的因果。然而,一些急於要掩他人的耳目的人,必然有其箇中的機心。對一個政治集團,那顯而易見的是其政經利益和權勢。

标签: 採訪筆記

藝術家做的只有『我』字的仿紅旗道具(攝影:鄺承好/大紀元)
採訪筆記:以僵化的思維活化生態的悲
上周,一位北京來的藝術家在九龍上海街的「活化廳」門外,做了一個作品,引來坊眾的迷思,也叫記者再三檢討當前香港的社會生態。藝術家做了一支仿紅旗的道具,只是上面沒有五粒星,而只一個『我』字。他慢慢的在上海街朝旺角方向行進。一位小學生很好奇,不明所以,拿起旗端,叫同學給他拍照。那彷如一張「旅發局」(旅遊發展局)的宣傳照。

标签: 採訪筆記

相關話題: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