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山:减碳需要改变生活方式

史山

标签:

【大纪元1月1日讯】美国东北部海岸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六凌晨开始下雪了。气象台预测,这场从星期五夜间开始到星期天中午才可能结束的大雪,很有可能是近三十年以来美国东部地区最大的一场降雪。今年十三岁的女儿在马里兰的家中吵着,一定要燃起家中的壁炉。门外超过半米的积雪,和壁炉中的熊熊大火形成对照,确实别有一番意味。这个周末,中学老师留给女儿的功课,是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对世界的影响。这个题目正好和哥本哈根刚刚结束的全球气候峰会紧密相关。

女儿向壁炉中加了两根木头,然后开始在电脑上搜索有关温室效应以及二氧化碳的问题。

比她小两岁的儿子在旁边指出,这两根木柴,等于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于是姐姐成为气候变暖的“凶手”之一。不过,姐姐在互联网上查寻之后反驳说,树木如果没有被砍伐,而是在森林中腐烂,其释放的二氧化碳比燃烧更多。

在当今的世界中,有关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争论,其实和这两个十多岁孩子的情况相差不多。到底谁是地球变暖的凶手,到底哪种能源更能“挽救”地球,而哪些能源更损害环境,甚至有关地球是否在变暖,都仍然在争论不休。

地球变暖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两周前,一位地质学家对我表示,从地球的地质时间来衡量,现在可以说是历史上地球“最冷”的时期之一。根据地质学家的介绍,地球历史的所谓第四纪大约从二百六十万年前开始一直到现在,其特点就是温度下降,冰川向赤道靠近,地球两极冰帽面积大增,即地球变冷进入冰纪。

从这个角度上看,最近一百多年地球气温上升一两度,对地球环境未必能产生什么“巨大影响”。影响真正巨大的对象,其实是人类而非大自然。

地球温度上升,首要的效果是两极冰帽融化,海平面上升。根据有关的数据,如果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帽全部融化,海平面大约会上升三十到五十米。而目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正是沿海,世界上主要的大城市,基本上都在沿海地区。联合国的一个数据显示,只要海平面上升一米,全球便将损失约20%的GDP,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静态的数据。

比如说中国的上海以及长江下游的地区,有专家估计到二零五零年将会受到海洋的进逼,人类被迫向内陆迁移。海平面上升把人类从低海拔陆地逼走,只是海面上升的影响之一。海水同样会通过地下水和河流倒流的方式,对人类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

地球变暖另外一个巨大影响,是令气候变得更为极端,气候灾害大大增加。甚至改变目前季风和大洋暖流的走向,从而对陆地的局部气候产生不可抗拒的冲击。

改变暖化趋势先改变生活方式

正是由于这种悲观的前景,使得许多人认为必须采取行动。减碳经济,低碳生活,正是这种行动之一。新能源技术和开发,节能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的低碳化改变都在酝酿。基本上来说,所有的宏观改变都必须基建在微观的变化之上,因此每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最重要和最紧迫的题目。

比如碳商标,就是环保团体提出的一个具体方式。这个把碳排放量放入商品商标的办法,使得有心的消费者可以刻意选择低碳排放的产品,以消费者的力量逼迫商家做出减碳的努力。又如商品年轮的概念也是一个突破。像“衣年轮”就是在服装上标明服装材料循环使用的次数,同样是通过消费者有意的选择,使得原材料可以尽量重复使用。

人类有能力改变地球变暖的趋势吗?说实话笔者是悲观的。一位美国的教授一语道破:在美国,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的居民,主要的碳排放发生在房屋用电和汽车驾驶,有谁为了低碳生活而减少居住面积,从一个五千尺的大屋搬到一个两千尺的中等房屋,或者是少些开车,或者把四升(气缸容量)的四轮驱动变成一点八升的普通轿车?

悲观不仅是美国。在中国,刚刚开始有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发狂地开始了追赶欧美的进程。二零零九年,中国大陆销售的汽车量第一次超过美国,达到一千二百万辆,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市场。而汽车,正是目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元凶之一。如果中国(以及印度、巴西等所谓金砖国家)按照过去十年的速度继续发展,其人均能源消费量将不可避免地大幅增长。

我们有能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吗?

一九七零年,两百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成立一个所谓“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地球资源无法应付人类日新月异的生活品质成长,并且首次提出了“零增长”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类经济有一个“增长的极限”,我们无法永远高速增长下去。四十年过去了,人类没有停止追求更好的生活,因此不可能停止经济增长,因此也不能停止对地球和大自然的加速搜刮。今天,对地球和大自然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那数百位科学家,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之外,很大比例的普通民众也越来越关注这样的话题。我们虽然关注这个“大话题”,但却经常无能为力。除非我们改变整个思维的方法,改变近代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否则地球温度恐怕会继续上升。

恐怕,我们最后只好把这个问题交给大自然本身了。◇

此文转载《新纪元周刊》153期)◇ ◇

http://mag.epochtimes.com/gb/155/7368.htm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最新研究:碳排放增加主要来自中国
中国减碳目标雄心勃勃﹖非也
外电:中国式承诺 世界碳排量将增三倍
澳能源密集型产业已纳入碳减排目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