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8-4)

“玄妙之门”之可能
黄鹤昇
font print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 ,

人在冥冥灭灭中,他心中发出的慧能突然与宇宙的轴心(太极)接触到了,即心(慧觉)与天道产生了一种感应,他明了了宇宙世间的一切,他回归本体了,他入了“道”,他和天合而为一了,他得到了永恒,得到了绝对的自由。

对此问题,我们以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来作进一步的探讨:意识以此“自为存在”,那彼“存在”就被虚无了。就是说,我选择这个存在,必然要虚无那个“存在”,就如中国人所说的“有得必有失”。

以此我们来推论,我不选择此存在或彼存在,我全部虚无了呢,我一无所有,我全无,这在它反过来说,我不是全有了吗?实际上当一个人经历过千辛万苦,尝尽人生的甜酸苦辣、荣华富贵以后,那意志厌倦了这一切,他一一将这虚无了去,直到最后,他“损”到了无,那眼前赫然开朗起来:他一生所追求的、所要得到的、完整而可靠的福音,不就是这个“道无”吗?他慧悟到他全有了,他已与天地容为一体,他得到了永生。

我们面对那无,突然有了这种“感悟”,这种感悟是从那里来的呢?这当然是那无,因为这个感悟是人在无思无欲下得来的。而那无的后面肯定有某种东西启动了人的慧觉,使他发生了感应。这个看不见,模不着,无形、无状、无臭的东西是什么呢?老子悟出的是“道”,佛家悟出的是“涅槃”,基督徒悟出的是上帝。

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270页),如我们从老子的话倒转来看道,道是在第五层,人(万物之一类)要寻求得到道的话,要求得“三”,求得“二”,一直往上索,在得“一”的基础上,才能悟道。故我在论述“老子的道”一节里,说道是形而上之上,无之无就是说道高于形而下的万物几个层次,从万物之性、之理去征道是不可能得到道的,因为它们离道太远了。

我们只有从无中去寻找,但这个“无”如何寻得?老子在42章接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同上书270页)。这个“气”对我们寻找道的“线索”很重要,因为万物是在“气”的激荡中产生的。

我以为老子所说的“气”,就是我们悟道的中介体,人靠这个“气”去感应出道来。这个气就是老子的“生二”之气。我们人对物质的理解,首先是了解物的性,然后从物性中得到物的理。万物虽然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矛盾,但它统一在“气”之中。这个“气”是什么?我以为老子这个“气”,不是现代人所说的“气体”,而是现代人所说的“振动波”。

(待续)

(转载自黄花岗杂志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表达自我情感方面,中国古人也常用“吾”而不用“我”。如上面提到孔子说的“是吾忧也”一句,这是发自孔子内心的情感,是他自身的感受。在西方哲学中,虽有“我、自我”等词,但无中国人这个只有主体而无客体的“吾”相对应。
  • 我不知道人们为什么把叔本华归纳到“悲观主义者”中去?叔本华一点也不悲观,他与老子一样发现了道(绝对自由)。叔本华对“无”有深刻的理解,他虽然没有像老子那样有一套悟“道”的方法论,他对“无”只是点到为止,他是在探索生命意志无法解决人生的痛苦时得到佛家涅槃的“无”的。
  • 在主张无神论的中国,宗教界领袖被叫政治和尚或被批充满铜臭味并不稀奇。因为,他们早就在官方的严控下学会三分之一哲学,同时扮演政治人、生意人及出家人三种角色!
  • “无思”,真理不就现身了,本真不就出现了吗?我不思,吾不就是实在的在吗?吾不再有“思”扭曲的“我”,吾不再有相对,不再有物累,不再意乱,是实实在在的吾,自由自在的吾,吾就是其所是。我不思,吾的在才是真正的在。
  • Changra Hines是一个高挑的金发女孩,她一直喜欢跳芭蕾,神韵的演出让她惊叹不已,她一边向记者描述着神韵给她强烈的印象,一边闭上眼睛,似乎仍在品味、享受神韵留在脑海中的每一个画面和氛围:“美得令人无法呼吸,如此的优雅,天国似的美妙(heavenly)。难以置信的协调一致,你能够感受到他们是在用心在跳舞,这让我的心非常感动。还有色彩,是如此的美妙、变化流畅,通过舞蹈让人感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和谐。我今晚回去就会把节目册给我的朋友们看,我要让她们在神韵离开旧金山之前也能欣赏到这样纯美的演出!”
  • 无思,就是消除主、客体的对立,消除物质与意识的矛盾,消除意识与意识的矛盾。我不思,“自我”与“非我”就消失了,我不思,没有了动机和欲望,意志也就消失了。无,是解决这一切矛盾的唯一办法。
  • 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是现代政治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体现在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中。洛克曾说:“在人们中间存在着两种竞争:一种靠法律来支配,一种则靠暴力来支配。”对此他评论道:“当我们用法律来支配我们的争论和分歧时,这种状况我们称之为天下太平,如果我们用暴力来处理我们的分歧和争论的话,那就只有战争了。”他还说:“在人们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的地方,问题就解决了,而在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地方,问题总是才刚开始。法律带来的是和平,而没有法律,就只有战争。”
  • 人的欲求无止境,一个愿望满足了,另一个愿望又接踵出现。这就是人为什么在实现其人生目标后,反而徬徨不安、寂寞、空虚和无聊,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叔本华认为人要获得绝对的自由,只有退回到“无”中去。他在他书的最后章节里对“无”虽然着墨不多,他指出存在的正负号是可以转换的,存在的变为“无”,而“无”的变为存在的。
  • 道家讲忘我、忘己、忘物,无所不忘,无所不遗,但有一个在,就是“吾”。这个“吾”与自然——道同在。实际上我们从叔本华描写佛法凤凰涅槃的境界就可以体悟到,人在“无”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悟性:“而是那高于一切理性的心境和平,那古井无波的情绪,而是那深深的宁静,不可动摇的自得和怡悦。
  • (大纪元记者廖素贞云林报导)国际知名自由主义法学家、中国著名流亡作家亦是诗人哲学家袁红冰教授在云林县斗六市连续二场的讲座,来自公教及乡镇长、民意代表、企事业等社会不同阶层的听众反应热烈,现场抢购《台湾大劫难》这本书的读者大排长龙要求签名,现场提问也非常踊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