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常识(十):后记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气: 66
【字号】    
   标签: tags:

我们打算向读者介绍的诗词方面的常识已经全部介绍完了。无论读者是有志于诗词写作的入门还是只想获得一般性的了解,我们这一系列文章的内容都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

对于只想获得一般性了解的读者,他们会发现这一系列文章的内容实际上超出了他们的要求,其中许多细节和规则性的东西超过了他们愿意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但当他们阅读和明白了这些文章的基本内容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对于诗词的形式和内涵的理解都有了完全的更新。这些文章里的知识对于他们将来阅读和欣赏诗词也是很有帮助的。

对于有志于诗词写作的读者,这一系列文章则提供了最基本、最实用的基础。它能保证读者在完全弄懂和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就能写出满足格律的诗词,并且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自学诗词方面更高深的技巧和方法。我们鼓励有志于诗词写作的读者,特别是希望利用诗词作为洪法、正法工具的大法弟子,把这个系列文章里的知识和技巧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最好的作法就是“一边用一边学”,用不着专门费时间去学习,又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作者们可以在自己的稿件中说明自己希望的目标和自己力不从心、尚未作满意的地方,这样或许就能让审稿人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去改进你的原稿,这也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互相了解、互相借鉴和学习的过程。

这一系列文章所介绍的“常识”是偏重于规则和技巧一类的,是对诗词结构性的认识。另一类文章则通过对一篇篇具体的诗词的讲解和分析,增加读者对诗词内涵和表达方法的理解,使意在欣赏的读者真正体验到诗词独特的美以及这种美对人类心灵的净化、升华的巨大作用;同时使意在写作诗词的读者能从好的诗词中学到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技巧。这一类文章按层次来讲有“诗词讲解”、“诗词欣赏”以及“诗词赏析”等。它们的特点是可读性更高,读起来轻松一些。但要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形式美,对诗词的结构一无所知也是不行的,因此我们现在这个系列文章所介绍的常识仍然是必须的和不可取代的。

我们向大家介绍“诗词常识”,其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词与各种文体相比较时所具有的独特性。唐诗和宋词被称为中华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其中的许多精品经历了历史的考验被人们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在这里要顺便提及的是,“元曲”也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其独特的美,而且由于它一直伴随着戏剧而存在,其音乐美较之诗词还更有其高妙之处。由於戏剧界历来被视为“低贱”的行业,因此“元曲”一直没有受到文学界和全社会足够的重视。经过近代和现代一些文学家和专家的努力,现在已经有许多有利条件来提供人们学习和欣赏的机会,并且现在的提法已经变为“唐诗、宋词和元曲是中国吟坛的三大奇葩”了。

从结构和音乐性来看,诗词和曲都可规入诗的范畴,而诗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内心的流露。诗的和谐和音乐美本来是人们内心的善意与美好情绪的直接外达。据说在高层生命的空间中,高级生命说起话来都和诗一样,开口就是天音妙响,悦耳清心。

将来的人类是美好的。一定会有那样的时候,人们说起话来都像诗一样美,甚至更美。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集是由孔子删订的《诗经》。它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
  •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写起字来一个接一个地没有间隙,因此读一篇文章时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断句”(找出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句话)。
  • 但我们讲平仄只是为了“用其精神”,把它作为一种调节诗词音乐感并使内容和形式更加和谐的一种手段…
  • 从三岁起就可能读一些诸如《声律启蒙》或者《训蒙骈句》之类的诗词启蒙书。小孩子扯开喉咙大声读“云对雨,雪对风,大陆对长空,雷隐隐对雾濛濛”[1]或者“天转北,日昇东。东风淡淡,晓日濛濛。”[2]天长日久读得多了,再加上做对子的练习,自然就知道哪些字押哪一个韵,哪些是平声字、哪些是仄声字。
  • 为了找到“诗”应该有的声律结构,我们不妨从“歌”的特点来分析一下。歌的每一乐句有声音的高低变化,对应着诗句的平声和仄声字的交替应用。
  • “对仗”为诗歌带来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微妙影响的“对称”美。“对称”是宇宙显现给人类的最基本法则之一。它在包括科学、文学和艺术在内的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里都有着丰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现。
  • 不管五言或者七言的格律诗,其句子都只有四种基本的平仄结构,一旦第一句确定了,并且每一联都满足“粘对”原则的话,则全诗每一句的平仄结构也就完全决定 了。因此律诗的平仄结构(无论五言或七言)也只有四种基本的格式……
  • 格律诗本身就是自带音乐的,有其音乐美的固定模式。词的格律要求比诗更严,变化更复杂,因此词实际上携带了更多、更复杂的音乐因素。
  • 虽然词是在宋代发展并完善起来的独特的文学形式,但记录各种词牌及其变体的词谱专书却是在明代才正式流行的,而清代才是研究和出版词谱专书的丰收时代。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