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访谈系列 (3) 台湾国宝王金樱 舞台人生永不落幕

邱斐显
font print 人气: 601
【字号】    
   标签: tags:

王金樱期待,有朝一日,台湾能成立一个“文化电视台”,让台湾的艺术文化,有更大的表演空间,不但可以保障奉献艺术的表演者,也可以让全民随时都有艺术节目的选择。

王金樱,1946年生,彰化秀水人。幼年时期,随着姊姊王金莲,耳濡目染地学起歌子戏。王金樱和姊姊王金莲感情非常深厚:“姊姊大我12岁,在我的演艺生 涯中,她几乎是‘姊代母职’地照顾我。”当时,王金莲在家乡学“子弟戏”。“子弟戏”是指,村子里的人把有天分的小孩集合起来,聘请老师来教戏,让小孩学 戏,以便日后有一技之长。

六岁女娃 踏上戏台代唱

17、18岁的姊姊王金莲在戏班演出时,5、6岁的王金樱也跟在旁边看戏。她爱看戏,常常在后台认真地看别人演戏,甚至默默地学着别人演戏。王金樱道出她的热诚:“到现在,我犹原爱在幕后看人演,学习别人好的所在。”

有一次,剧团里一位阿姨生病,没有人能唱她的戏,其他团员都很担心不能如期演出。这时,6岁多的王金樱自告奋勇要上场代唱,姊姊王金莲无法置信,要她唱唱 看。听过之后,她终于相信这个6岁多的妹妹可以代唱。因此,幕后走台的工作人员,就把一张椅子搬到戏台上,并把王金樱抱上台去,让她坐在椅子上唱。这是王金樱生平第一次踏上戏台的经验。问她如何能在小小年纪,唱出那位阿姨的唱腔与词句,她转述前人说过的一句话:“近馆边的猪母,不会吹箫,也会打拍。”意思是,在戏馆旁边的母猪待久了、听久了,就算不会吹统箫,也会听板、打拍子。

自从崭露了演戏的天分后,王金樱没有继续念书求学,就随着戏班流浪,每10天就换一处表演赚钱。姊姊王金莲结婚后,离开那个戏团,王金樱就不便再留在那个戏 团里。十四岁时,她跟着走江湖卖药的药团四处表演。药团以卖药为主,不像戏团,没有任何戏台、道具、布景、乐师,唱歌子戏只能“站念”,完全靠唱腔吸引围 观群众。在这种环境的磨练下,王金樱的唱腔也就日益精进。

王金樱17岁左右,歌子戏的内台戏没落了,姊姊王金莲要去新加坡公演前,建议她,先到嘉义的公益电台去唱歌子戏。之后,她又到台中发展。那时候,要进电台 唱歌子戏之前,必须先经过考试、试声。应试者声音若不平衡,唱盘的唱针会跳动,就不会被录取。她的音质优美,字正腔圆,不管是中声电台,或是民天电台,她 都被录取。因为姊姊的结拜姊妹在民天电台,后来王金樱就留在民天电台发展。

后来,台湾歌子戏的演变,又从“电台”到“电视台”。以王金樱的实力,转战电视台游刃有余。王金樱先后曾加入台视联通歌剧团和中视歌剧团,她甜美的外型,黄莺出谷般的音质,第一小旦的角色,向来非她莫属。

大妈小妈 和平共处50年

小时候,王金樱的家境由好转差,然而,一家人的感情和睦融洽,却是深深影响着王金樱对家庭的看法,以及她日后对家庭、事业兼顾的坚持。

王金樱的父亲王文灿,是一个斯文的“读册人”,也是地方上的地主士绅。他认识了王金樱的母亲,原本想论及婚嫁。但是,王金樱的母亲因家境穷困,而没有读 书。王金樱的祖母以“门风不对”的理由,阻止自己的独子与她结婚,并且另外为儿子安排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娶进了一个有读书的千金小姐做媳妇。

婚后,王金樱的父亲还是对王金樱的母亲念念不忘,终于在家人与元配的接纳之下,以当时五百元的聘金,把王金樱的母亲娶进门。对王金樱来说,她的生命里有两个母亲。父亲的元配,她私下称之为“大妈”,在家庭里,则是正式地叫她为“妈妈”。自己的生母,她私下称之为“小妈”,在家庭里,反而要叫她为“阿婶”。

王金樱委婉地道出,父亲生命中的这两个妻子,竟然能“不曾吵架,平平安安地相处50年”。大妈生了3男3女,小妈则生了3个女儿。姊姊王金莲,就是小妈生的大女儿。

本来父亲曾经“开栈间”,即“经营米店”之意,家里不但可说是米的仓库,甚至也做点进出口的生意。后来因为父亲乃是书生经商,用人不善,加上国民党政府实施“三七五减租”政策,王家土地被放领,并且遭政府征收去造路的土地,又拿不到补助金,导致王金樱的父亲生意失败,家道中落。

大姊演戏 一群“饭桶”跟出门

在王家家境走下坡时,王金樱的母亲开始外出工作,到戏班去管戏服,赚钱养家,以便维持一个大家族的生计。当大姊王金莲在戏班演戏时,妈妈要姊姊请求老板让她“带‘饭桶’出门”,因为父亲、大妈、小妈、二姊与王金樱,都必须到戏班里才有饭吃。

那一段患难与共的日子里,王金樱特别感受到亲情的可贵。王金樱清楚记得,自己的妈妈快要过世前,大妈以诚相待的态度,让她非常感动。依照台湾人的传统习俗,人若往生就不能进大厅。但是,小妈病重得只剩一口气时,大妈要她们这几个女儿,把小妈从北部带回中部老家。大妈甚至在门口迎接小妈,嘴里还安慰地对小妈说:“大位乎你坐,卡早到另外一个世界,甲灿仔作伙。”小妈听到这样的话,虚弱了几天、不曾睁开的眼睛,这才张开来看一看,之后才离开人世。

有着这样的家庭,王金樱的哥哥姊姊们不分彼此,王金樱对大妈的敬爱不在话下,也把大妈视若亲生母亲一样地奉养着。

顶着头套 赶着回家煮饭

在中视演歌子戏的岁月中,王金樱行有余力,自己也经营一家餐厅。就在此时,王金樱认识了大她二十岁的先生。王金樱的先生是 苗栗卓兰人,家境很好,小时候就到日本去留学。本来二次大战结束后,他就想回来,但因为先前自己把钱借给了朋友而要不回来,以致于没钱回台,只好继续留在 日本另谋发展。

谈起了先生,王金樱很自豪:“我先生很爱台湾,他后来甚至放弃日本的国籍。”婚后,王金樱育有3个女儿。由于先生、女儿全力支持,加上夫家的经济况状不错,让她衣食无虞,使得王金樱在歌子戏事业的发展上,能够毫不中断地持续下去。很多人知道,王金樱是台北乌来云仙乐园的“董娘”,但是王金樱很谦虚地说:“那是夫家的家族事业。”

做一个知名的电视歌子戏名旦,王金樱如何兼顾事业与家庭呢?王金樱表示,台湾的演艺圈的确很复杂,但是她向来不会受到外面的影响,她甚至坦承:“我到现在这个年纪,还是坚持自己下厨煮饭。”有着与众不同的家庭背景,王金樱更珍惜自己一手打造的家。

她回忆在中视录制电视歌子戏的情景,“晚上六点多的吃饭时间,我们有空档可以休息。由于时间有限,我就把戏服换下,头套戴着,开车回家煮饭,与家人吃完 饭,再赶回去录影。”爱唱歌子戏的王金樱,本人却是非常怕吵。她喜欢宁静的生活方式,喜欢与朋友泡茶、聊天,对于唱卡拉OK、打牌、抽烟等事,她一概不爱。王金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贤妻良母,除非有外出或出国公演,她很少有不在家里吃饭、睡觉的记录。

戏剧成就 傲视群英得奖多

王金樱对於戏剧表演的执著,好学不倦;演出时也力求尽善尽美。她的嗓音甜美清亮,音域宽广高亢,韵腔平整大方,是台湾歌子戏界首屈一指的青衣名旦,早年演过电视歌子戏【董小宛】、【汉宫怨】等戏码。

王金樱也透露,她的本名为王仁心,她和姊姊的艺名,都是河洛歌子戏团长刘钟元所取的。也因为认同刘团长的艺术理念,1991年起,她定着于河洛歌子戏团, 成为该团的当家台柱。她在河洛的戏目【钦差大臣】、【天鹅宴】、【皇帝秀才乞食】、【浮沉纱帽】里,均有杰出表现,这四出戏均荣获金钟奖,其中【钦差大 臣】更另获金鹿奖。近年来,她的经典代表作还有【曲判记】、【命运不是天注定】、【天鹅宴】、【秋风辞】等。她本人则是“台北文化奖”、“全球中华文化艺 术薪传奖”等奖项的得主。目前,王金樱退居幕后,担任河洛歌子戏团艺术总监的工作。

唱戏40年,王金樱道出歌子戏的精神:“歌子戏,是有歌才有戏。”正统歌子戏所尊崇的是有技巧性的唱腔,所谓“文戏金,武戏土”。她认为,光是歌子戏的曲调,就有上千种,而现在许多新编的曲调,为了迎合不会唱歌子戏的演出者,加进流行歌曲的曲调,她很不以为然。另外,有某个剧团,在表演时毫不顾及表演艺术 的整体呈现,一出戏里,出现了韩国服装,甚至汉、唐、明、清的服饰都拿来乱穿一通。她强调,河洛歌子戏团的精神,要求的是“穿破不穿错”。

成立文化电视台,扩大艺术表演空间

身为一个台湾国宝级的歌子戏表演艺术家,王金樱对政府没有建立制度保障艺人的作法,相当感慨。她指出,台湾名曲《农村曲》的作曲家苏桐先生,晚境凄凉,过世后,连安葬的费用都没有,还是河洛歌子戏团刘钟元募款为他安葬的。

有一次,她参加一个政府举办的文化奖项座谈会,会中有一个年纪很大的男士,是眼睛失明的老艺人,他既愤慨又惆怅地说:“政府又不照顾我们,得奖有什么用? 得了奖,还是没有饭吃。”比起邻国日本,用制度来妥善照顾国宝级艺人美空云雀的作法,台湾对艺术文化实际上的支持,远不如表面上的尊重。

政党轮替之后,这个现象也没有改善。她举例,在国民党执政的时代,河洛歌子戏团在桃园,一年能够演出5、6场;换了民进党执政,结果竟然只有1场的演出机会。

过去,国民党执政时,只偏重“国术”、“京戏”等文化,相对地贬抑了台湾传统的歌子戏、客家戏剧、南管、北管等艺术。许多国外回来的人士,纷纷向王金樱表达,想看这些艺术节目,却毫无门路。一来,不一定遇得上档期演出;二来,要观赏外台戏演出的成本非常昂贵,一次外台戏的演出少说也要2、3万元。结果,他们就无从欣赏台湾本土的艺术文化了。

从小旦演到老旦,歌子戏表演艺术家王金樱,演技精湛洗练,嗓音宽高委婉,唱腔声情并茂,艺术成就有目共睹。王金樱献身台湾歌子戏,四十年不间断。她对歌子戏艺术的执著与热情,令人敬佩;她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见解独特。

她期待,有朝一日,台湾能成立一个“文化电视台”,让台湾的艺术文化,有更大的表演空间。王金樱认为,国家应透过这样的电视台,让这些台湾的艺术表演节目,不受商业广告的操控,有着较大的表演空间,不但可以保障奉献艺术的表演者,也可以让全民随时都有艺术节目的选择。@


台湾国宝王金樱。(图片取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

(本文转载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道雄教授,我国著名的男中音,也是台湾声乐教父。除了从事歌剧演唱、教学之外,曾道雄也积极参与指挥、导演与编剧的工作。曾道雄本人文笔流畅优美,不但把莫札特歌剧作品“可爱的牧羊女”,填上中文歌词,甚至还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导一出“稻草人与小偷”青少年歌剧。他涉猎的范围之广,令人不得不敬佩他的精力充沛。
  • 高子洋,本名赖飞龙,卑南族原住民,因随母姓,后改成“高飞龙”,从前亲友都叫他“阿龙”,从小在台东知本部落长大。部落里有三条大马路。第一条马路住的大部分是汉人;第二、三条马路,则大都是原住民。高子洋的家座落在第一条马路和第二条马路中间,四周围的邻居,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皆有。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让高子洋的创作歌曲,包涵了多种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 2023年4月中旬,经好友推荐,喜欢艺术的我认识了旅居瑞典的中国画家范一鸣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观赏他的画作,听他聊创作灵感和中国文化。我也顺便采访了他在中国时的遭遇。
  • 为什么以前的画家可以画出庄严的天国世界及神在人间的事迹呢?是这些画家被选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国以及神显现出来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类的传统道德及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艺术家的使命,用画笔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Jan Kath,过去25年来全球最传奇的地毯设计师之一。他设计的地毯享誉全球,包括纽约、柏林、温哥华、多伦多等多个城市。(Jan Kath提供)
    一名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德国年轻人,却在地毯时代眼见就要终结的时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于尼泊尔的地毯工厂。但就是这名年轻人,在短短数年内一手扭转了整个地毯业的颓势。他的理念,不仅打造出了一个横跨各大洲的地毯商业王国,而且引发了整个地毯界的“文艺复兴”。他就是Jan Kath,过去25年来全球最传奇的地毯设计师之一。Jan Kath地毯,在柏林、纽约、温哥华、多伦多等全球多个城市有展示厅。
  • 赛尔维亚有一位被称为天才的少年画家,名叫杜辛‧克尔托理察(Dušan Krtolica),今年只有17岁,可他却有15年的绘画经历;俨然大师级的绘画功力让人惊叹不已,至今已开过6次个人画展,并多次接受电视等媒体采访。
  • 唐美云出身歌仔戏世家,感于父母对歌仔戏的热爱,不忍见其逐渐没落,故投身歌仔戏成为一代名伶。
  • 唐美云戏演得好不说,出身戏曲家庭,她对于自己的生命角色有深深的承担,更有深深的自觉。她成立戏班,培养后进,年年推出新戏,作可能的探索却永远不忘戏曲的立基,她将全副心力何只花在表演上,更直显一个演员在生命承担与文化重振上的可能角色。
  • 相对于贝多芬戏剧般的磅礡气势和莫扎特灵动隽妙的天使欢笑,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的海顿要平淡得多。但是风霜雪雨、时光飞逝,也许在中年的某一天,海顿的旋律会扣你心弦。一如陈年老酒越久越淳,一如你为人父母后再看双亲,才能体会出平和中的自然淳厚,淡然里的从容睿智。
  • 影片里的女主角曾是好莱坞知名舞蹈演员,年轻时的她简直就是芭比娃娃的翻版。2014年,90岁的她与三位知名舞蹈教练一起即兴演出曼妙舞姿,令千万网友大赞“好优雅的奶奶!我真希望老了也跟她一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