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才伯伯与陈三

秦如初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清代乾隆年间,有位才伯伯。此人年龄六十多岁,外表虽老态龙钟,但武功精深、威猛绝伦。

有一次,才伯伯所住的地方,来了个服流放役、刑满释放的囚犯,此人名叫陈三,因他脑门上有一绺白头发,故又称“白脑门”,他以勇武自诩。

陈三对才伯伯的武功,颇不服气。偶然因事争斗角力,才伯伯把陈三摔倒在地上,陈三输了以后,心中怀恨更深了。

一天晚上,陈三发现才伯伯出门未归,便拿了一个大铁尺,埋伏在才伯伯回家时必经的一座桥头。

二更天以后,才伯伯过桥回家,陈三冷不防冲上去,朝才伯伯猛击一铁尺。不想铁尺脱手,飞出去几十丈,直落到某当铺三层楼的瓦上。才伯伯心知是陈三来偷袭,只远远地说了一句:“你这是黔驴伎俩,你想跟我较量,还得再去把你的武艺练精一点。”

陈三听了,非常气愤,在家中闭户不出,寒暑不间断,苦练了三年之后,自觉武功长进很大,足能打败才伯伯了。

于是,陈三又找机会。在一个雨天,才伯伯脚穿木屐,一手拿伞,一手托了一盘面,步履蹒跚地走过茅桥,正好和陈三相遇。陈三飞身出击,才伯伯见有人暗算,忙把面盘往空中一掷,一挥手就把陈三打倒在地上,然后又从容的把面盘接住,走过了小桥。

陈三后来又多次主动挑衅才伯伯,都遭到失败。这时,陈三心中害怕才伯伯报复打击他,被才伯伯知道了。才伯伯主动去对他讲:“仁德之士练武,意在自立自强,利他益己,绝不做损人害众之举。咱俩和好吧!”

从此他们二人,相处得很好。

正是:

无理莫嫉恨,
有理谦三分;
让路路更广,
争路挤死人!

(事据《清稗类钞》)
转载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曾传唱过一首名为《苏武牧羊词》的歌曲,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歌词尤其激励人心。此歌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单于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产奶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不顾威胁利诱,不怕艰苦折磨,坚持十九年而终不屈服。今天我就讲一讲“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的故事。
  • 古人十分注重仁义道德,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会信守诺言,所以有“一诺千金”的成语。而且古人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是说受到他人的恩惠,应该想着回报,不能忘恩负义。《太平广记》中就有这么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在唐朝末年,郑畋和西门思恭之间注重仁义的事迹。
  • 唐朝时,有牛生从河东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过华州时,在一个乡村小店里投宿。那天下大雪,牛生让店主人烧汤、烙饼,一会儿有一个人衣衫褴褛,也来投店。牛生怜悯他,要和他一起分吃,那人说:“我穷的弄不到钱,今天空着肚子走了一百多里路了。”连着吃了四、五碗,之后躺在牛生床前的地上睡着了,鼾声象牛叫。到五更天时,那人摇醒牛生,连连催促说:“请相公到门外来一会儿,我有重要的事要说。”
  • 皇上屡次颁布恩诏,乡官想报官府,为她领取粮食布匹,她都坚决辞谢了。有一年,官府又要为她请求旌表,建立碑坊,她死活也不同意。
  • 清朝雍正年间,河北清苑县,有位知事(官职名)姓邵,他为人廉俭正直,家里穷得叮当
    响。但他很有智慧,破案有方。人们讲他“是把心思才能,都用在办案上了。”当地人都
    称他是“邵青天”。
  • 郑板桥(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三岁丧母,是靠穷 苦的奶妈费氏,抚养成人的。长大后,先是以卖画为生,后在穷朋友的帮助下开始读 书。四十三岁时,考中了进士,随后担任了山东范县(现属河南)知县。
  • 先太夫人曾用这件事,告诫几位儿媳妇说:“这个尼姑所说的道理,真是闺阁之中解除怨恨的神咒。坚定不移地实行,没有不灵验的。如果有不灵验的,那还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
  • 商辂,字弘载,浙江淳安人,明代著名史学家、思想家,历任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以浙江乡试第一(解元)、礼部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连中三元”,不仅才学出众,更以为官清廉、刚直敢言载入《明史》,在复杂动荡的时局中,他敢于为民请命,有“三元宰相”、“一代贤相”之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