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悠悠:死刑五奏,免杀无辜

辛弃名
font print 人气: 42
【字号】    
   标签: tags:

一、稀米粥

藏洪,字子源,是后汉人。他在担任青州刺史时,被袁绍的军队包围,军粮已尽。起初还可以抓老鼠、煮牛皮、牛角充饥,后来,再没有什么能够糊口了。

这时,在他的厨房里,搜集到仅剩下的最后三升米,主簿官请示他,准备拿这点米,做些稠米粥,给藏洪填肚子。

藏洪叹道:“我独自吃这些管什么用?”命主簿官拿出去熬成稀米粥,与众将士同喝。

二、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魏文侯,名斯,是战国时人,周威烈王时与韩、赵并列为诸侯。 有一天 ,魏文侯外出游玩,看到一个人反穿着皮衣,背着一束草。便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穿皮衣?”背草人回答说:“这是为了爱惜皮毛,免得把毛磨掉了。”

魏文侯说:“你不明白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先被磨破损了,毛必然也就失去依附的地方)”

这一年,东阳(古地名,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一带)进献的布帛,价格高出了往年的十倍。朝中大夫为此庆贺。

魏文侯则说:“老百姓收入未增加,而官府赋税倍增,这种做法与反穿皮衣背草,有什么两样?过分的对下索取,上下都不会安宁,这是一种自蹈险辙的行为,你们用得着庆贺吗?”

三、死刑五奏,免杀无辜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观看《人体经络内脏结构图》,发现人体内脏紧靠着后背,因而悲伤的感叹道:“现在律条中有关杖击的处罚,为什么要大腿、后背同受其苦?”于是下诏宣布,杖击时,不许再击犯人的背部。

贞观年间,有人妄自乱传妖言惑众,张蕴古因大肆攻击朝政而下狱,唐太宗以其有具体情节,便命令将其斩首。不久便后悔,而又无法挽救其人。于是下令:此后每当处理死刑案,有关部门要五次奏准,方得施刑。这样对一个死刑犯,多次重新审理、申奏的办法,就避免了滥杀无辜。

正是:

太宗慈和贞观盛,
千秋万世扬美名。
人命关天非儿戏,
自古仁主必爱民。

可恨中共太残忍,
杀人如麻天良尽,
天灭恶党开新宇,
扫除阴霾满天晴!

(以上均据郑瑄《昨非庵日纂》)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王俭是南朝‧齐时的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字仲宝。自幼好学,精研史典,齐武帝时,曾在他家开学士馆。以家有四部藏书为至宝,官至太尉(一种有职无权的官)。长史王骞,是王俭太尉之子。
  • 唐朝初年,太行山以东的地区,社会纷乱,人们揭竿而起,攻杀地方长官,响应刘黑闼的召唤,以致各地官府,上下猜疑,人心惶惶。
  • 吕僧珍虽然在国都当大官,却命他的子弟回到乡间,可称得上是千古贤达。
  • 有一年,遇上饥荒,邻家的桑椹,忽然落到了他家院子里,赵轨知道后,连忙派人把桑椹送了过去。
  • 李宝是南宋时的爱国军人,他大败金军后,从山东经过楚州(今江苏淮安)归来。韩世忠将军,想把他留在自己的麾下。
  • 元世祖忽必烈,常常想着太祖成吉思汗开创基业的艰难,就让人从太祖居住过的地方,取来一株青草,放在花盆中养活,端放在宫殿前红色的石阶上,称为“示俭草”。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命崔浩和高允共编《国史》。崔浩奉命后,就在皇家祭祀天地的坛场,树立石碑,刻写北魏领导者的祖先们的旧事。有人借此诬告崔浩,讲他“故意张扬魏国的丑事”。太武帝大怒,重治崔浩之罪。
  • 尉迟敬德与其部将寻相、举介(两个人名),在休县(今属山西)归降唐皇。秦王李世民得到尉迟敬德这样的骁将,心中十分高兴,任命他为统军将官,仍然统帅自己的旧部八千余人,与其它各营的士兵混编使用,结果在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战斗中,尉迟敬德果真打了胜仗,收复了并州。
  • 陆逊,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孙策的女婿。字伯言,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曾击败关羽、刘备。官至丞相。
  • 陈寔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心平气和地去处理。有一次,他看见有人窜到他家里,爬到房梁上。他就叫来子孙们训诫说:“做人应当勤奋自勉,人的生性本没有不好的,只是受饥寒所迫,才会去做不义的事,像梁上趴着的人,就是这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