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威视窗(29):知与行 道于理 知理容易道难行

阿威

人气 13
标签:

【大纪元10月25日讯】在一次餐会上,菜上八道,酒过三巡,正在发福的某君腆腹坦言,“也知道现在该节食,可是每遇佳肴满席,香味扑鼻,还是难以自制啊。”虽为平常之语,却也讲出一个道理:知道容易做到难。
  
“道理道理”人们常挂嘴边,“你这人讲不讲道理?我这个人最讲道理……”如此这般这般。中国文化中的“道理”一词本是“道”和“理”俩个字构成的,因为经常连在一起讲,慢慢的“道理”在人们潜意识中越来越侧重“理”,而非“道”,“道”的意味越来越淡,渐渐消隐了。
  
中国文字常常将两个意义相近的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固定“词组”,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因为构成这个意义的两个“字”关系是如此的紧密以致于是一体的,同时出现的,就像“唇齿”的骨肉关系:唇亡齿寒。其实“道理”也是这样一种关系,说“道亡理拙”也不为过吧。现在人都非常执著于“知理”而忘“道行”,“道理”其实早就只剩下“理”而没了“道”,这“道理”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很多人一辈子学了很多“理”,却不知道“理”不是止于“学”的,而是用于“行”的。
  
这里还得先澄清一下,“知识”和“道理”的不同。“知识”这个词似乎是近代才出现的词汇(也可能是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的“舶来品”,请有考证的读者指正),它和与古俱来的“道”“理”还是有区别的,通常探究事物、生命本质的才谓之“道”,而末节之学谓之“技”或“术”,笔者认为现代词“知识”就是古人眼里的“技”或“术”,是关于某一门学问或某一领域的道理,而且更侧重外部世界的“物”之理,跟人的行为基本是无关的、脱钩的客观“知识”。
  
我们现在常以为读书就是为了学“知识”,要学知识少不了要“读书”(现在又加了一个,少不了“电脑”),因为这一切跟我们职业和工作关联在一起,“读书学知识”变得神圣起来,它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古人未必如此,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也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对反思我们现代生活的误区或可借鉴。
  
古人之于“道理”更重“修道”而不是“学理”,更重“修行”而不是“述理”,更重内在“储备”而非对外“表述”。你看现在文章漫天飞,“知识”达到泛滥的程度,但是含金量很少,寿命很短。有这样一个事例,公司有一个员工非常成功,别人问他成功的经验,他说:“我不看三年以上出版的书。”原来他是搞电脑技术的,电脑技术三年五年就过时了,所以他要经常“充电”,否则知识淘汰,人也会被淘汰。
  
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西方的《圣经》流传了几千年,人们还在读,还在受益,现在有谁能写出这样的书来?非常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样的经典,也非本人所着,都是后人汇集编撰的。这就启示我们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并不那么普遍从“书本”学习(也许是因为客观条件所限),更多的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道理再好,写在书上束之高阁对人又有什么益处呢?古人比现在人更重身行,所以,特别讲“修行修道”。
  
如果说古人是依“理”而行,现在人则是受利“驱”使,前者是主动的,后者则是被迫的。就拿着书立说来说,古人讲“文以载道”,现在大部分书是为稿费为扬名而写书,未必有多少真道理,在上现在“天下文章一大抄”,以讹传讹的有的是,就更不用说那些诲淫诲盗的污七八糟的书,很难想像受名利心驱使写的书能给人什么有益的引导,对这样的书不是“开卷有益”而是有害了。
  
这人原本是“善恶同存”,可是这恶都不用学,看一遍坏书什么坏的就学到了,而这善非得修否则无法成就,这就是“正道”和“魔道”的区别,为此神赐一类书给人类,望人反复阅读、诚心领悟、踏实实修以成正果,这就是“经”,所以谓之曰“经”就是——-“经常读的书”,人只有反复“学习”才能融入身心,成为自然行为,他告诉我们怎样“做到”。
  
孔子有一句话常常被人误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人们认为他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而又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其实是一种误解,应该是:学习(道)并经常(让学到的道)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从这个意义讲,儒家的“学”,加上“习”,就是“学(道)理”而后把它变成一种“习惯(行为)”,也是儒家提倡的 “知行合一”的渊源吧。如果你认同这个解释,那么我们就知道,古人所谓的“学习”不止于“知道”,而且还要让“道理”在自己身上成为一种“习性”,这是我们现在(知识)的学习中所没有的。

相关新闻
阿威视窗(19):妓女娼 文人痞 中华祚运繁荣窘
阿威视窗(20):泥石冲 热浪涌 生死瞬间悟人生
阿威视窗(21):人生迷 进退难 好坏取舍一念间
阿威视窗(22):间谍事 罪业深 劝君三思慎此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