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在呻吟(79) 信访──告状

韦登忠等
font print 人气: 13
【字号】    
   标签: tags:

九、致主席、委员长、总理的信

主席、委员长、总理阁下:

邓老爷把套在中国农民身上的绳索解开,从此,大多数中国农民终于解脱贫困。阁下这一届政府免除农业税,实行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以及农村医保等让农民卸掉一大负担;除此之外,前几年“追讨农民工工资”运动使上亿的农民工工钱有了保障。这几项政策是80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二十年后的又一大变化。许多曾经历过土改、经历过大跃进、大饥荒、经历过文革的叼着长烟杆的老农们惊叹:“这几年农民得了实惠,现在共产党的政策好!温家宝的政策好”!

可是,这些曾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中国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老人们在13亿多中国人中只占一小部分,而且他们往往只是聊聊当下,而非“未来”,他们只是纵向比而非横向看。二十一世纪初的绝大多数中国人已不仅仅只是满足温饱,他们要横向比较,他们要追求财富、追求享受、还要追求选举权,这些并非是中国百姓的欲望太高,而是我们的时代早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时代。

如果纵向比较,我们的现在的确比我们的从前要好得多,但是我们还有一大堆问题没有解决或解决不了。民主体制并非都极适用于人类发展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并非在某一个时期都适用于每一个国家,并非就一定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繁荣和富强,并非就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她将是最佳的政治体制选择。犹如《呻吟》里记录的那些事件,在民主体制下绝大多数问题可以解决,并且能最大程度避免诸如此类现象的发生。而中国现行体制对此类问题力不从心。

民主体制是人类未来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最佳政治模式,中国应该走向民主化,中国应该有不同的政治力量相互监督。无论是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农工党、以及未被承认的“中国民主党”、海外民运人士……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建设一个富强的统一的中国。

老大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老二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即使阁下是共产党的领袖,您们将来应该只是作为家长,从楼顶上往下俯视,不左不右、不偏不倚,老大让他更强大,也要让老二顺利成长。只要不是分离主义、只要不是恐怖分子、只要不是宗教极端势力,海外人士都应该能自由出入国门,能自由组建政党。

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国是现时代的大国,现在的中国也算是强国,中国就应该具有古国、大国、强国的政治胸怀,有古国、大国、强国的政治地位,有古国、大国、强国的政治形象。

    此致

        敬礼

                   贵州民间人士 韦登忠2009年夏@(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龙滩库区各项实物指标调概后淹没补偿价格2006年6月发放到移民手中----《宣传提纲》,2006年9月整个库区大搬迁。
  • 搬迁前的停建令使移民浪费几年时光,搬迁后场平未建好使他们多煎熬了两、三年,建房时因库区交通半瘫痪使建房成本增加,不及时兑现使补偿款的价值已大打折扣,他们又恰好碰上物价大涨价的两年……
  • 2002年10月,天峨县移民局到向阳镇搞实物分解,每户多少面积都是工作组说了算。平腊村移民因为面积误差太大与工作组争吵,移民局某副主任说:“我想给你几多你就得几多”,随即被一愤怒村民打了几巴掌。
  • 房屋补偿分为正房和杂房,有人居住是正房,无人居住只是用来堆放农具、柴草、或用作牛圈、猪圈等属杂房。潘老师的房屋是饮食店,其妻子、女儿在里面吃住,移民站已测量面积并登记上册,只是把人吃住在里面的饮食店列为关牛关马的杂房给予登记。
  • 罗甸凤梨乡凤梨村量砂仁地斜坡面积时是先竖起杆子再拉线,斜坡的面积究竟是斜边长×宽还是把斜边折算成直角底边再乘以宽呢?谁说都有道理。要是平面,没有了斜边,没有了底边,但仍然会出现问题。
  • 农民们种了几十年的土地,他们只知道自家有几丘田、几块地,并不知道也不曾丈量过自家田地有几亩几分。他们认为移民部门给的补偿兑现“面积”与被淹的田地“实际”面积有出入,大多是通过比较而非实地丈量。
  • 一个村的土地拿到另一个村去补偿,这样的手段比较安全,因为这个村的公布表上不会有那些图斑,而另一个村的公布表上即使有,“反正不是我们村的土地,管他谁得多谁得少”;不过更为安全的手段是在那些土地上面随便栽几棵荔枝、龙眼之类。
  • 黄土高坡也许有黄金,即使没有金子,只要是能在水淹之前栽上几棵或插上几棵荔枝、龙眼、板栗、油茶等等等等,黄泥巴也会生出黄金。
  • 移民家园被淹要找个地方落脚,要有个地方建房,这就是场平。场平是永久性设施,不仅这一代,也将是未来子孙的家园,因此场平选址及建设是关乎移民现在及将来的大事。
  • 雅长乡新集镇──丁书移民点距老集镇约3公里,丁书属百康村巴扛屯和伟兰屯土地,位于百康小学往上约200米处。2004年我去了解雅长林场时曾到过此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