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电:剩余价值率的真相

紫电(申有连)

人气 237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1月20日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中,表明了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并不一致。说明他是知道利润率与他编造的剩余价值率根本不相干的。但利润率体现的是资本的收益,剩余价值率却是他说的资本剥削工人的“准确表现”,它们本应表现一致。这种矛盾的陈述在《资本论》中反复出现。

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不顾矛盾的存在,歪理歪说。他在第三卷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中这样来解释他的剩余价值率,也就是资本的剥削程度一定时,如何会出现“极不相同的利润率”。

他是这样表述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

“剩余价值率由于不变资本c的大小不等,从而由于总资本C的大小不等,会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因为利润率P’=m/C。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

“如果c=50,v=100,那么P’=100/150=66又2/3%;
“如果c=100,v=100,那么p’=100/200=50%;
“如果c=200,v=100,那么P’=100/300=33又1/3%;
“如果c=300,v=100,那么P’=100/400=25%;
“如果c=400,v=100,那么P’100/500=20%。
“因此,在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时,同一个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卷第235—236页)
“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的这种逐渐增加,就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同上书,第236页)。

马克思要坚持他一贯的立场,并且是一种以政治意识定形的立场,就会处处运用他自己发明的剩余价值理论,并时时用这个理论去勉强其他经济规律,而不是用这些规律来证明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他甚至说道:

“利润率下降—虽然剩余价值率这时保持不变或提高—是因为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减少了。因此,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劳动生产率降低了,而是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利润率下降不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减轻了,而是因为对工人的剥削加重了,不管这是由于绝对剩余时间增加,还是—在国家对此进行阻挠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必然要使劳动的相对价值降低,从而使相对剩余时间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498页)

在发展的社会生产中,必然表现为劳动的相对价值不断降低,但绝对价值在上升。马克思在责难他的仇敌时,不经意地表露出他实际是看到了他处处诽谤的资本自主生产方式的进步本质的,但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扭曲了他的思维,他依然视而如不见,他并且继续说:“因为所使用的活劳动的量,同它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相比,同生产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不断减少,所以,这种活劳动中物化为剩余价值的无酬部分同所使用的总资本的价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断减少。而剩余价值量和所使用的总资本价值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因而利润率必然不断下降。”(《资本论》第3卷第237页)。

“在比较不发达的国家里,劳动的生产率比较低,因而较大量的劳动表现为较小量的同种商品,较大的交换价值表现为较小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工人必须用他的大部分时间来再生产他自己的生活资料或它的价值,而用小部分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提供较少的剩余劳动,结果剩余价值率也比较低。”(同上书,239页)

这是不是说,“结果”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也比较低呢?他对此止而不谈。

并且,对同一个国家的c:v构成的不同阶段上,他只说:同一个剩余价值率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利润率,却避开了c:v的较低阶段,即生产率的较低阶段,剩余价值率也较低,c:v的较高阶段,即生产率的较高阶段,剩余价值率也较高这一点。

马克思在他的“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这一章(《资本论》第一卷第4篇)中使用了这样一根线段:a———b——c来表述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线段ac代表一个假定的工作日,ab段为必要劳动,bc段为剩余劳动。b在ac中的相对位置就说明了剩余劳动的相对量,即b向a端移动,表明ab缩短而bc延长,反之则ab延长,bc缩短。马克思用此说明资本如何通过使b点向a端移动即不断压缩必要劳动时间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如果ab即必要劳动时间不变,c超过它的终点而使bc延长,从而也使ac延长(见《资本论》第1卷第258页),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

马克思用这个abc线段是要揭露资本或资本家的剥削。但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从来就是力求用少量劳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人类社会并不是只有资本主义才从事劳动生产,劳动生产是人类的谋生手段。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即使在奴役状态下的劳动,bc的延长也是有一个最高极限的。在竞争的资本主义劳动中,奴役的消除和物质财富的普遍增进必然会限制它的延长。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这个线段能够表明的,要么是资本家强迫工人在总的劳动时间已定时,用增加劳动强度来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必要劳动时间不断增加。

但前面说过,以契约自由为基础的资本自主生产在这方面的限制是强有力的,就算“资本家所代表的那个东西里面没有心脏跳动”(马克思语),他的资产权也替代不了奴役权,更攀比不上专制权。

因此,资本家只有通过改进生产和通过协调生产来提高生产率,使工人用同样的劳动强度、劳动时间,或甚至较少的劳动来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这是资本家追求的,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工人作为为他人出力的劳动者,本身也在积极这样做,不断的发明创造和工艺改进,历史上并不是资本家在做,而是劳动者们在做。这不但给资本家也给劳动者们带来了利益。可随着这个利益而来的,却总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的上升。

从人类社会以往生产的经验来看,如果我们也权当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是一项经济参数,那么在这个剩余价值率上升的时候,确总会看到生产率也在上升。并且,在社会发展的动态下,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这两项参数的上升,必然有资本一般利润率的下降。而在社会生产的局部时期,又总有利润率随生产率上升而上升的必然结果。在这种生产率和利润率同时上升的场合,剩余价值率也从来不甘落后,总是相随上升的。这种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是生产率提高带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剥削的加剧在造成人类社会倒退?

马克思对此回答说:因为资本中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不断增加,即生产资料相对劳动力不断增加(马克思也承认这是生产率提高的表现),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提高,也就是在剥削程度不变或提高的时候,利润率必然会下降。

但利润率体现的是资本的收益,资本在剥削率提高下还降低了它的收益率,这不是说明生产率已大为下降了吗。可马克思却说这是生产率提高带来的。

这种矛盾的解答在他的巧辩中也能“顺理成章”?只可叹中国的“教授”们为了金钱,就不认真理,在政治强制下为了名利助纣为虐,帮助共产党用这样的歪理欺骗了中国人几十年。

在亚当,斯密看来,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是由于资本积累的增加和随之而来的资本竞争的加剧。在大卫•李嘉图那里,他认为是由于资本的积累,是资本的增殖比人口的增长快,以致对劳动的需求经常超过劳动的供给,因而工资在名义上,实际上以及按使用价值来说都不断提高—不论按价值还是按使用价值来说,都在不断提高。他说:“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的自然价格总是有上涨的趋势。

“除原产品和劳动外,一切商品的自然价格都有随着财富和人口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因为,—方面它们的实际价值虽然会由于制造它们所用的原料的自然价格上涨而增加,但是,机器的改良,劳动分工和劳动分配的改进、生产者在科学和技艺方面熟练程度的提高,会把这种增加的趋势抵消而有余。”

亚当•斯密正是说明了这样一种情形:由于资本的增长使生产率提高,资本的竞争又使它们的利润平均化,这个平均化的过程首先是遏止资本利润率的提高,同时在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时,必然导致利润率下降。

李嘉图又强调了劳动者的实际收入不断提高,因而利润率必然会不断下降的看法。他和斯密的用语不尽相同,但观点确是一致的。

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消费也说明了这样一个规律或必然趋势: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使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成为可能,一定量物质财富中需耗费的劳动量就会随之减少。即社会产品相对人口增加,使资本相对劳动力也增加,社会总的物质财富中需供养的人数相对变小。这时在相对较少的人口下却有一个不断增加的消费品产出量,当这些消费产品和资本充裕到一定程度时,资本的利润率就必然会下降。

因为资本利润率的下降,是同样或更好的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直接导致的,这下降的产品价格目的是为了吸引消费和与其他资本竞争,实际效果是从比率上将资本的部分利益让给了劳动者。

这时资本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争取生存,是从利润量的增加上来实现的。

一方面,一般利润率的不断下降标明劳动人口的生活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另一方面,资本利润量的增加又使积累增加,从而使投资不断增加,生产工具和工艺不断改进,生产率不断提高,再继续使物质财富量增加,利润率再下降。这正是一种繁荣的景象。

只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资本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就必定表明社会总消费量上升,表明资本相对人口(或劳动力—实际是一回事)增加时,该资本领域内的劳动人口的消费数量增加。而这时也只有在利润量上升的前提下,生产率才会继续保持上升,利润率再继续下降。如果利润率下降中也同时有利润量下降,那我们就会看到,生产将下降,繁荣将不复存在。

以上是社会生产在发展的动态下,资本在生产资料相对劳动力,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增加时,一般利润率随生产率上升而下降的原因。由于在这种情形下,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他的剩余价值率—即他说的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也相应上升,这本来是一件令他难堪的事,但他却能从容叙述,使粗心的读者,更使盲从的,更多是在政治强制下不得不盲从的读者盲目信从。

另一图,即图乙表明的,是在社会生产的局部时期,同行业资本中在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也就是马克思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比例不同的资本之间的经济状况和“剥削”状况。

在资本的竞争中,利润率往往由于竞争造成不平衡,却又总由竞争而平均化。当一个资本装备了比同行业其他资本先进的生产设备,必然使它的生产资料相对劳动力,或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增加。这个资本就会在图乙的横轴上向右端移动。

自然如资本所愿,它的生产率就会得到提高,它的利润率也相对过去或相对其他生产设备落后的资本向上移到一个较高的点上。

如果一个资本要想具有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它就必须使它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即它的生产资料配备要具有社会平均水平。

如果一个资本要获得超额利润率,它就必须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即它的生产资料配备要超过社会平均水平。

这时这个资本的生产资料,即马克思的不变资本当然就会增大,而所使用的劳动力,即马克思的可变资本相对就会减小。那么它的表现又会如何呢?恰如图乙中显示的那样,它的生产率、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都会同时上升。

图甲和图乙都表明了不同生产力水平下资本的经济状况和“剥削”状况,它清楚地说明,马克思的所谓剩余价值率始终都与生产率相随上下。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与生产率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完全同步,却与利润率完全无关。

如果某个资本不是通过增加生产资料部分的投资来改良设备和改进工艺,而是采用比如某项发明在投资不大的情况下同样也获得了较高的生产率,也就是这时资本的所谓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仍然保持原来的一般水平,这时由于发明带来的生产率提高,这个资本一样可以获得一个较高的利润率,但这时这个资本也一样会随着生产率提高有一个相应较高的剩余价值率。

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马克思的所谓剩余价值率会不会就是变换了一个花样的生产率的表现呢?或者,剩余价值率会不会就是生产率?
我们如果认识一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一切也就清楚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资本C分解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用公式表示就是:C=c+v。把资本的利润、利息、地租、甚一税、国税、地税等等称为剩余价值m。

他提出了两种计算剩余价值率的方法。一种是货币量表现或代表资本各量的计算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物化劳动计算法,即:剩余价值率C’=m/v;另一种是用劳动时间分段划分的计算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流动劳动计算法,即C’=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第一种方法中,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能直接看出生产率的高低,或直接表现的就是生产率的高低,我们在前面(第十二节)已经详细了解过。在这里我们再认识一下第二种即流动劳动的计算方法。

马克思把一个生产周期完成后的产品价值中产生用于支付工人工资部分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部分。也就是说,一个生产周期,无论它是一周,一天,还是一个月,它在这个期间平均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包含有工人领取的工资部分,有生产资料投入部分,它们包括原材、辅料,能源消耗,机器、厂房折旧等等,余下的就是剩余价值部分。

马克思把中间的一项即生产资料部分令它们为0。道理很简单,因为马克思说,“它们在价值形成中不起作用”。并且他说,资本家在计算利润的时候,也是把生产投入的全部资本都归0来计算的(参见《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篇第七章,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240-241页)。他在这里只是把生产资料一项归0,应该比资本家更讲道理。

但是在计算资本的利润率时,资本专家们确不会这么干,他们不会忽视更不会看不见资本投入的作用和结果,不会看不见每一个利润分子都是投入的资本分子的结晶。而马克思只看得见劳动分子的结晶,劳动力创造了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后,它的任务就完成了,多劳动的部分就是资本强迫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被各种人用各种借口瓜分掉”了。马克思这样说(《资本论》第一卷同上247页)。

这个理论对于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会如何看待呢?他们甚至还等不到工人们创造完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以前,就迫不及待地强迫工人们开始剩余价值的生产了。这个时候,他们是不会把生产资料归0的,因为这便于他们要求工人更多地劳动,不计报酬。但在生产资料被共产前,它们就必须归0。

这样,流动劳动方式的剩余价值率计算就只剩下两部分劳动,一部分是工人领取的工资代表的产品价值部分的劳动,即工人为了创造他们的劳动力价值耗费的劳动,这部分才是他们的必要劳动,在一个生产周期中它所占的时间段就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就是工人白替资本家干活的剩余劳动时间。马克思说:“因为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的劳动力价值,因为这个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那么,一个工作周期的全部产品价值耗费的生产时间,减去生产工资部分的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时间。马克思为此结论说:“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尽管在马克思的计算中,这两个比始终没有相等过,但他还是坚持它们永远恒等。

就算马克思的道理成立,一个资本投入后,完成的一个生产周期中,劳动者为了自身的报酬部分,无论是马克思说的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极限,还是一个时期劳动力的一般价值,只要这个量能确定,只要这个量能代表劳动力价值,那么,它再生产的剩余产品价值量越大,就足以说明它的生产率越高,而很难如他说的,是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综合马克思的两种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也就是他的物化劳动和流动劳动的计算方法,用马克思陈说剩余价值使用的线段a——–b—–c来说明他的剩余价值率与生产率的关系。

我们假定ab段代表生产资料,即马克思说的不变资本,bc段代表劳动力,即马克思说的可变资本,ac就代表总资本。

在一定资本量ac下,如果b=a,那么这个资本就全由劳动力构成,这种状况我们大概只能在奴隶社会的最早时期或者是原始社会中才能看到,稍晚时期的奴隶制社会都至少令b≠a,因为铜、铁的出现使由它们铸制的工具已广泛使用。

当然b也不可能(至少在今天还不可能)等于c,因为现在的无人工厂至少还不是绝对的。于是,b既不等于a,也不等于c。但b并不是一个自由电子,它是一个被束缚力很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约束着的电子。于是,ab:bc的大小就不是在受个人意志所支配,而是被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对单个资本来说,则由其本身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

我们看到,ab段代表的是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它由机器、厂房和原材辅料等构成,bc段代表的是劳动力,它由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来表现,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可变资本。对一个资本来说,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贵贱,可能因不同时期的价格波动影响而从货币量上左右这个线段,我们撇开这些,只从纯粹的形式上来分析。

如果ab小于bc,那就是大量的劳动力使用粗笨的生产工具的劳动状态下,生产率自然十分低下。如果ab大于bc,那就是少量的劳动力使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工具的劳动状态下。并且b越是接近c,也就是ab越是大于bc,生产工具的效率即自动化程度就越高,生产率也就越高,一定量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就越多。

但bc是资本中使用的劳动量,也就是马克思的可变资本,马克思用英文字母v来代表它,用它来做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分母,而把资本的利润以及全部收益统称为剩余价值,用英文字母m来代表它,用它做计算剩余价值率的分子,即m/v。我们看到,当资本中的ab不断相对bc增大,也就是生产资料不断增加时,分母v在不断变小,而分子m却在生产资料不断增加带来生产率不断提高时和利润量不断增加时都会不断膨胀。尽管此时利润率不一定提高甚至降低时,也是如此。

于是,生产率越高,社会生产或资本创造的物质财富量越大,m比V必然相应增大,也就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率也相应增大,按马克思的理论就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越加残酷。如果我们把现代出现的无人工厂拿来比较,是不是说这种跨越时代的高生产率已经使资本的剥削就到了它“罪恶”的顶峰了呢?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生产率的变换表述,自以为是地夸耀是他发明的剩余价值理论,并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否定资本剥削为名,否定了人类社会生产率的发展。这个反动理论欺骗了中国人60年,并且还在继续欺骗。

从我们人类的整个生产史来看,生产率提高都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改进直接带来的,劳动者科技知识和熟练程度的提高也是通过工具和工艺的改进体现的。这个改进过程都直接表现在资本中生产资料的增加上,通过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改进使等量劳动推动更多的生产资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定量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却把这个改进过程,把生产率的提高结论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在加剧。他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割,以及对此的种种妄论,正是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非难,由此造成的恶果是巨大的,它不只祸害了一个民族,它使整个人类都蒙受灾难。

相关新闻
悟明 :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世界最大害死人最多的骗局
马克思支持英国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史实】卡尔·马克思的成魔之路
马克思评价《共产党宣言》:“粪、污秽之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