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正明:划时代的战后钢琴

──谈格温多林.布鲁克斯的两首十四行诗
傅正明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布鲁克斯于1950年成为第一位荣获普立兹奖的黑人诗人,并且于1968年获赠美国伊利诺州的桂冠诗人。但是,仰望神的布鲁克斯表示:“我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记者。”……

后奥斯维辛写作

我们所处的“当代”,是以一个象征性的地名──奥斯维辛为分野的。与之相应的当代文学艺术,由于阿多诺的“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警语,可以称为后奥斯维辛写作。

阿多诺以片面的深刻性,提出了反犹太屠杀过后人类能否守住道德底线的问题。这句话仍然使许多人感到困惑,是因为它只是一个“二律背反”中的一个命题。事实上,阿多诺在战后出版《起码道德》之后不久,就在〈文化批评和社会〉一文中重新肯定了继续写诗的可能性:“就像受刑者不得不连连呼叫一样,四季不断的受难拥有同样的决堤般的表达的权利……因此,在奥斯维辛之后不能写诗的说法也许是错误的。”

诗中深入思考战后写作问题

美国黑人女诗人格温多林.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 1917-2000)深谙这种二律背反。在其诗作〈在弯弯天空的各个角落〉中,诗人写道:“我们的地球是圆的,其丰富意涵之一是:/你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观点,而两者都是正确的。”诗人因此避免了逻辑上的全称判断可能带有的武断性,或以偏概全的片面性。早在二战刚结束后的1945年,布鲁克斯就写作了十四行诗〈战后钢琴〉和〈良师〉姊妹篇。在我看来,诗人在诗中深入思考了战后写作问题,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与阿多诺类似的观点,甚至可以说,她开了阿多诺的先声。

两首姊妹篇出自诗人1945年出版的处女作诗集《布龙斯维尔的一条街》(A Street in Bronzeville)。布龙斯维尔指芝加哥南端,是当时诗人所在的黑人比较集中的住宅区。诗人也许像关注黑人散居问题一样,关注犹太人在反犹太屠杀后的受难和散居问题。

战后钢琴的双重特征

〈战后钢琴〉和〈良师〉的主人公“我”是二战中盟军的一位战士,他想像自己幸存后在一个良宵聆听一位女钢琴师弹奏小夜曲的情形:在一串银铃声中,琴键仿佛在祈求神恩,“美声可餐,/昔日的饿鬼将破棺而出,吞食并感谢。”沉浸在回忆中的这个战士,突然从琴声中听到了阵亡者、死难者的哭号,“然后,我解冻的眼睛将再度结冰,/石头将硬化我脸上的柔和。”在这里,诗人涉及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艺术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宗教的感化,甚至可以像耶稣一样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续写的〈良师〉,紧接〈战后钢琴〉的诗意,全诗如下:

因为我是他们群体中正义的一员,
我最佳的忠诚献给那些死难者。
我立誓要让死难者活在我心中,
任何时候都不能洋洋自得。
在春天的花卉中夏日的树荫下,
在寒秋的溪水边严冬的森林里
──在我生命的日日夜夜,我将始终
以萦绕心头的鬼魂为良师。
聆听那悲哀的哭号,遥远的絮语,
我不再做琐屑之事。远离筵席,
甚至离开舞会──因为她难以驾驭,
她可能像她佩戴的花朵一样馥郁,
献上殷勤的鞠躬并制造模糊的借口,
然后把我午夜守灵的长明灯掐熄。

无论是阿多诺所说的“诗”,还是布鲁克斯的“钢琴”,均可泛指各类文学和艺术。在这里,女钢琴师胸前佩戴的花朵,原本是艺术美的象征。但是,战后忘乎所以的狂欢,有可能像一只野蛮的黑手一样掐熄为死难者守灵的长明灯。布鲁克斯由此把握到战后钢琴的双重特征:它既可能是一种美的祈祷,也可能以浮华迷乱我们,让我们忘却历史,因此,她对战后钢琴持有矛盾态度。

奥斯维辛永远铭记着法西斯的野蛮,古拉格则象征着另一种极权主义即蜕变的共产主义的野蛮。1989年全球民主潮流导致的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和中国悲剧,同样具有内涵不同的划时代的意义。如果说,西方世界已经结束“冷战”步入后极权时代──或称后奥斯维辛和后古拉格时期,那么,东方专制国家仍然处在强弩之末的极权时代或古拉格时代,仍然处在统治者必然要寻找敌人打压异议的隐形战争时期。因此,布鲁克斯关于战后钢琴的思考,阿多诺关于后奥斯维辛写作的思考,或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岛》的书写,对于中国人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不要在罗马燃烧时拉小提琴

布鲁克斯的父亲是民歌手,母亲是钢琴师,从小耳濡目染,她不到十岁就开始写诗,但她在创作道路上走过“玩弄词语”的弯路。〈战后钢琴〉和〈良师〉是她的诗艺臻于成熟的标志,表明她摆脱了花稍的诗风,走向艺术道德的领域。但她并不把她所写的任何作品称为“政治的”。因为,她认为“政治”一词被滥用了,人们误以为政治诗是共产党人的专利。实际上,用一个悖论来说,我们在布鲁克斯的诗歌中可以发现另一种“非政治的政治”,例如,在稍后的〈先战斗,后拉琴〉一诗中,爱好和平的布鲁克斯肯定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鼓励年轻人“首先武装起来”,暂时“做音乐的聋子美色的瞎子”,不要在罗马燃烧时拉小提琴,因为,只有赢得战争,才能真正拥有艺术创造的空间。

后来,布鲁克斯于1950年成为第一位荣获普立兹奖的黑人诗人,并且于1968年获赠美国伊利诺州的桂冠诗人。但是,仰望神的布鲁克斯表示:“我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记者。”由此可见布鲁克斯的终极关怀和当下关怀。

每年一度的“布鲁克斯研讨会”在芝加哥州立大学开了二十年。布鲁克斯本人逝世十周年了。她伟大的诗魂,值得我们引以为德才兼备的“良师”。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5年前,发生在北京的“6.4”屠杀,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就在
    同一年3月上旬,西藏拉萨街头发生了一场类似的屠杀。和平抗议中国的西藏政策的不少藏人,倒在血泊里,或遭到监禁和酷刑。他们的故事往往被中文世界忽略了。
  • 一位年轻的美国航海者
      在蔚蓝的大海采撷草叶
      一颗诗心波涛起伏
      扬帆到黄河长江入海口
      想探索两条江河的源头
      测量它们的辽阔和深度
      半途而废
      当他老了
      在一位漂泊的中国诗人身上
      发现人体吉他绷紧的两弦
      就是黄河长江的血脉
      弹奏的黄钟大吕
      反响出一串晶莹的诗珠
      挂在胸前到天国赏析
  • 在杨春光诗歌中,可以看到一种与西方黑暗诗人相通的哥特式风格,
    一种浓罩神州的恐怖氛围。从他的组诗《枪毙诗人》及其诗作《撑死
    诗人》、《活捉诗人》,组诗《伪文盲时代》的《撕裂自己的伤
    口》、《我的尸体》等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渗透着审美意识的
    恐怖意象,例如:
  • 为纪念伟大的波兰作家贡布罗维奇(WitoldGombrowicz,1904-1969)冥诞百年,由波兰下议院提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推动的2004年“国际贡布罗维奇年”,已在波兰、法国、瑞典以及欧美文坛和剧坛展开了一系列纪念活动。1939年,纳粹入侵波兰引发二战炮火之时,旅游南美的贡氏被迫滞留阿根廷,此后长期自我放逐,直到1963年折回欧洲,终生未能重返祖国。贡氏生前曾多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69年在法国逝世。米兰。昆德拉将贡氏视为现代文学中可以与乔伊斯、普鲁斯特媲美的巨匠。著名美国作家约翰。厄普狄克(JohnUpdike)将贡氏誉为“后现代造诣最深的人物之一”,著名女作家和批评家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也在今年推出了她的贡氏剧作新译本,将他誉为才华横溢的作家。
  • 六四屠城过去16年了,它在中国人民心中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六四的血永远在人民心中流淌,六四的枪弹永远是插在人民心中的刀剑。在六四祭日前夕,记者采访到旅居海外的傅正明先生,他是在六四当天宣布退出共产党的。
  • 携带着古旧的木碗和念珠--藏传佛教的导航图,被迫离乡背井的西藏流亡者,自雪域迁徙到佛陀的故乡印度,已将近半个世纪了。一首古老的西藏寓言诗,早就预示了这个民族的命运: “当铁鸟在空中飞翔、铁马在大地奔驰时,西藏人将如蝼蚁般星散世界各地,佛法也将传播到红人的领域。”
  • 藏人说:“天山有太阳月亮,人间有达赖班禅。”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那些曾经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或濡染的藏人被“洗脑”了,那些本来就是一张白纸的“空脑壳”被不断灌输了“革命思想”,加上相当一部分农奴“翻身”了,因此,中共自延安唱起《东方红》以来的造神运动在西藏同样赢得了一大片“新神”的地盘。毛崇拜的革命歌曲取代了藏人的达赖和班禅的颂歌。
  • 在十年文革期间,流亡印度和世界各地的西藏诗人,并不是无动于衷的“隔岸观火”的人。他们密切关注中国的命运,关注西藏的前途,他们是文革的海外观察家,思考者,乃至行动者。他们以艺术形式记述了自己在文革期间的听闻和思考。这类诗人主要有创巴仁波切和土登达瓦、K. 顿珠 ( K. Dhondup )、和嘉波才让( Gyalpo Tsering )等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