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伊势神宫第62回式年迁宫经纬

人气 634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31日讯】(大纪元记者吴丽丽东京报导)为迎接2013年10月将举行的“伊势神宫第62回式年迁宫”,伊势神宫式年迁宫广报本部在日本名店“日本桥三越本店”主办了为期八天的伊势神宫展。

伊势神宫(いせじんぐう)是供奉着天皇的祖先太阳神——天照大御神的神社,位于日本三重县伊势市。被定为神社本厅之本宗,正式名称为神宫。神宫本殿每隔20年,依原型进行重建,称为神宫式年迁宫。

伊势神宫的神宫宫掌广津悟先生介绍,神宫式年迁宫每二十年举办一次,按照亘古不变的做法,包括新制天照大神的装束、神宝,将天照大神迁移至新殿等一系列的仪式。不仅要把一千三百年的迁宫历史、传统和日本建筑原型呈现于现在,也是将日本的传统、文化、技术传于后人,有极高的文化意义。

为什么式年迁宫是20年而不是30年、40年、50年呢?广津悟先生解释说。因为二十年正好是一代,这样才能完整的将“神明造”技术代代传承,不致遗失或更改。

会场内展示了代表伊势神宫主体的典型物件,除了入口的宇治桥模型以外,几乎都是普通人亲身去伊势神宫参观或参拜时也无法亲眼见到的东西。

如昭和28年(1953年)撤下的外宫“正殿御扉”、神宫的楼梯、神宫的神馔、皇大神宫(内宫)的高空照片、丰受大神宫(外宫)正宫的外观照片、昭和4年(1929年)撤下的正殿千木、高栏居玉、神宫屋顶用芭茅葺、工匠们使用的各种工具、准备供神膳食时使用的工具、天照大神使用的装束、神宝、以及神职人员的衣物等。

广津悟先生解释式年迁宫的具体做法是在天照大神的神殿──内宫正宫的旁边有一块与正宫占地面积同样大小的空地,在这块备好的空地上,每隔二十年要按照原样重新建造新殿。同时还要将天照大神用了二十年的衣服、日用品、武具等宝物也按照原样重新制作后纳入新殿。最后才从旧神殿中将天照大神的神体迁入新殿。

伊势神宫由内宫和外宫两大部分组成,相距6公里,并且都要举行式年迁宫。内宫是皇大神宫的爱称,位于三重县伊势市南部,创建于约两千年前。内宫供奉着天皇的祖先太阳神——天照大御神,备受历代天皇的崇敬。自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以后的历代天皇即位时均要去参拜,神宫内保存着公元712年成书的《古事记》,记载着天皇家谱。

外宫是丰受大神宫的爱称,供奉着产业的守护神丰受大神,位于三重县伊势市中心部,创建于约一千五百年前。除外宫、内宫外,伊势神宫还包含别宫等共125处附属宫舍。

神宫的祭祀分为恒例祭和临时祭。恒例祭是在每年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举行的,每年有1600次。临时祭是皇室或国家有大事时临时举行的。

其中,10月的神尝祭是一年恒例祭祭祀中的高潮,是最为重要的祭祀。尤以逢二十年一次的式年迁宫时最为隆重。在神尝祭时,要将当年最早收获的稻米供奉给天照大神。另外,天皇还向神宫派遣敕使,向天照大神献上天皇自己耕种的稻米和被称作币帛的五色绢、布。据说举行神尝祭之日也就是两千年前天照大神迁移到伊势的日子。

此外,每天早晚两次在外宫的御馔殿给天照大神、丰受大神、各殿内众神以及各别宫众神奉献大御馔。由神职人员采用传统的钻木法,取得净洁的火种,用之制作神馔。祭神时以及神宫内使用的火叫做忌火。

据说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孙子带着稻种到地上做天皇,教会日本人种稻。日本的皇位和中国的改朝换代不同,现在的明仁天皇的血统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天皇,幕府将军无论权力多大,即使已成为实际的掌权者也不敢篡位。

用于供奉的食物和衣服全部为古法所制。特别是在米、盐、鲍鱼、加级鱼、蔬菜、水果、衣服、素烧陶器等的加工制作中格外注重净洁。因此所有物品都是在神宫管辖的场所内单独制作的。也就是说神宫自古至今一直保持着自给自足的体制,且上述场所是不允许随意出入的。

伊势神宫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原木和芭茅葺,全部保持原色。式年迁宫时一次的用木量约1万根、1万立方平米,最大直径在1米40公分,有500年树龄的巨木,且在迁宫8年前即开始做干燥制材准备。屋顶上使用的2万3千束芭茅葺,就要在230公顷的专门栽培的山上收割10年备用。式年迁宫时一次要准备的神装束、神宝达800种,2500件。明治以前所有被神使用过的这些东西,全部被焚烧之后埋入土中。现在是都被收入神宫征古馆保存。

每次式年迁宫时拆卸下来的正殿支柱,其直径有79公分,会作为宇治桥的大鸟居再利用20年,之后再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神社使用。

关于“伊势神宫第62回式年迁宫”的费用,还专门成立了财团法人伊势神宫式年迁宫奉赞会。他们预定迁宫所要的550亿日元中的220亿日元,将在截止到2013年的8年时间内向民间募集。

式年迁宫还包含了将日本文化传给下一代之意。其制作技术传自于1300多年前的最初的式年迁宫,因此现在依然可以制作出同古代完全一样的殿舍和神宝。内宫中心的正殿,就是日本古建筑格式之一的“神明造”的典型例子。

式年迁宫始于距今1300多年前的七世纪后半叶,第四十代天武天皇定下了这个制度,其妻子第四十一代持统天皇(公元690年)时开始了第一次式年迁宫。伊势神宫每隔20年重建一次,称为“式年迁宫”,最近一次是1993年的第61次式年迁宫。下一次在2013年。20年被视为人生的一代,也以此隐喻天照大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据说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孙子带着稻种到地上做天皇,教会日本人种稻。日本人在每餐饭前一定会双手合十的说“いただきます”(中文大意是:我领受了),传统上想必是出于对神明的感恩和敬畏,而并非时下称其为礼貌用语的说法吧。

新年伊始,日本人的习俗是新年第一天到第三天,浩浩荡荡的去各地神宫或神社参拜。


关于“伊势神宫第62回式年迁宫”的经纬和意义说明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伊势神宫第62回式年迁宫”全套仪式的具体日程安排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展厅里展出的神职人员每天早晚两次制作御馔时
所使用的工具和服装。(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鸟瞰皇大神宫(内宫)(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丰受大神宫(外宫)的照片(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丰受大神宫(外宫)的20分之一的模型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昭和4年(1924年)昭和28年(1953年)撤下的
外宫正殿之门(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外宫正殿门的上锁部分(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展厅里左侧是神宫的神馔器皿,右侧是正殿原木楼梯。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一根正殿原木楼梯的局部(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神宫神馔的种类和器皿(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神馔的种类和摆放的样子(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左为正殿屋顶的“千木”前端,右为“高栏”的局部。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千木”前端样本(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皇大神宫(内宫)正殿楼梯前的“男柱”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昭和4年(1924年)昭和28年(1953年)撤下的内宫
正殿楼梯前的“男柱”(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式年迁宫时屋顶上使用的芭茅葺,
2万3千束的使用量要花10年收割备用。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这是神宝佩饰。(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这是工匠们的工作用具。(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这是神宝之一的第二御太刀。(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这是神宝之一的御镜盒子。(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这是神宝之一的御镜子。(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这是神宝之一的御雕马。(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式年迁宫各种物品的传统制作。(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神职人员表演神乐时的乐器和衣物等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神职人员表演“兰陵王”的服装(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在江户时代(1603-1868)曾掀起过参拜神宫的热潮,一年之中,日本国民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去神宫参拜过。据说这种热潮是以60年左右为周期出现的。在这种热潮中,人们最希望的是能够成为请神宫的神职人员表演太太神乐的赞助者。太太神乐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用以祭神的歌舞,它是作为人们对天照大神或丰受大神的神恩表示感谢的一种信仰的见证而献给神的。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兰陵王入阵曲》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宫廷歌舞。起源于北齐,胜于唐代。是为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舞者表现兰陵王“指麾击刺”的英姿。遣唐使把此曲带回了日本,成为奈良皇家的宫廷雅乐(这个雅字的意思,《诗经》里是指正统的意思,并不是指优雅),并在民间传播开来。今属日本雅乐,用以祭神的歌舞。


神职人员每天早晚两次制作御馔时使用的钻火工具,
取得净洁的火种——忌火。(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神职人员每天早晚两次制作御馔时使用的钻火工具。
(摄影:吴丽丽/大纪元)

相关新闻
日相森喜朗参拜伊势神宫
日相和最大在野党党魁分别参拜伊势神宫
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访日 参拜伊势神宫
缤纷日本文化节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