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新埔 .九芎湖步道.新埔老街古迹初探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84
标签:

这是我第二次来新竹新埔的九芎湖。九芎湖,位于新埔的一处僻静的山区聚落,在农委会及当地居民努力下,发展成休闲农业园区,而成为热门的景点。

今天陪老婆及小东回中坜娘家,并邀小东的舅舅和阿姨一起出来走走及聚餐,于是想到了新埔的九芎湖。从中坜出发,经杨梅,转入115县道,往新埔,至26.5K,右转进入“九芎湖休闲农业区”。沿着园内的九福路直行,抵达“陈家农场”用餐。

寒流来袭,加上又是非假日,今天的九芎湖,显得格外冷清,沿途的农园停车场都空空荡荡,不少餐厅也未营业,两年前我假日来时的热闹景象已不复见。今天陈家农场的餐厅就只有我们这一桌客人而已。

用餐毕,在农场内的步道及庭园散步一小圈,然后由农场旁的“霁月步道”上山。霁月步道位于九芎湖的东侧,步道可循着山棱线,绕至另一端的登山口,再衔接九芎湖西侧的“九福步道”,绕回到陈家农场。这么一大圈,路程约2至2.5小时。途中有数条支线,可提前下山,因此可走大圈,可走小圈,路线组合随个人喜好。我们只是饭后散步,所以绕小圈而已。

九芎湖,是地名,不是湖名。“湖”是指山谷低地。九芎湖聚落因农业灌溉之需,辟建了不少埤塘,较有名的有“明池”及“鸳鸯池”。鸳鸯池距离陈家农场较近,于是回程时一路散步至鸳鸯池,闲坐池畔石上,欣赏池景。池畔设有鱼饵自动贩卖机,于是买鱼饵让小东喂鱼。鸳鸯池里的鹅儿也游来争食,鱼饵大多落入动作敏捷的鹅儿嘴里。就在池畔消磨了一个午后悠闲时光。


陈家农场。

霁月步道。


鸳鸯池。

鸳鸯池。


新埔中正路(广和宫)

离开九芎湖之后,顺道前往新埔市区,趁老婆与其家人逛逛当地商店,我利用一点点时间空档,去寻访老街上的古迹。

我曾经几次路过新埔的中正路,热闹的街道,老房子大多已改建成水泥楼房,并没有老街的感觉,所以以前并没有特别留意这个小镇是否有值得一游的古迹。这次事前搜集一下资料,才发现其实新埔街上有不少古迹景点。

新埔,旧称“吧哩啯”,意指“新的草原”,原为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的居住地。清乾隆年间,粤籍移民入垦此地,汉人将这块新开发的土地改称为“新埔”。新埔因地理位置优良,逐渐成为附近农产品的集散地,因此发展为热闹的市街。

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新埔老街,就像台湾许多的城镇一样,古迹及古厝随着市街的繁华而逐渐消失,或者隐身于冷清的后街与寂寥的幽巷。新埔也是如此。若没有停车慢逛,寻寻觅觅,只开车匆匆经过,恐怕会像我以前的经验,会轻易疏忽了这个小镇的古迹丰采。

今天由于时间有限,只是匆匆参观二、三处古迹,只能算是探访新埔老街古迹的前奏曲而已。


刘氏家庙(三级古迹)

新埔刘氏家庙,位于和平街340号,俗称“刘家祠”,为国家三级古迹。刘氏家庙创建于清同治3年(1864),奉祀刘荣(汉高祖刘邦的祖父)及刘氏历代祖先牌位。新埔除了老街的刘氏家庙,还有上枋寮的刘宅双堂屋,也是三级古迹,可见刘氏是新埔地区的大姓人家。

刘氏家庙外观典雅瑰丽,建筑颇具特色。以卵石堆砌的墙基,以土埆墙为主的墙体,祠堂正面以红砖叠砌,左右各开一个书卷窗。左右护龙的山墙采斗子砌墙,屋顶以黑色板瓦叠砌,而屋脊则有线条优美的燕尾。

刘氏家庙素有“三多”的美誉,三多指的是“匾额多、燕尾多、功名多”,在现场就可看见祠堂屋脊的燕尾无数,有如燕群。刘氏家庙仅是单进式的传统三合院建筑,右厢有双护龙,左厢仅单护龙,正厅的屋脊采用寺庙常见的“三川脊”屋脊,拥有双燕尾,而左右护龙也采用“三川脊”及双燕尾,则是台湾一般寺庙或祠堂所罕见的。数一数,刘氏家庙的屋脊就有六对燕尾,因而有“燕尾多”的美名。

屋脊的燕尾造型,代表一种尊荣,过去只有官宦人家的宅第或祠堂才能如此建造,这也反映了刘家“功名多”的传统。家族子弟功名多,则匾额自然就少不了。所以刘氏家庙就有了“三多”的美名。

刘氏家庙属于私人产业,未开放参观,所以仅能立于围墙外,隔墙参观而已。我在门外拍摄时,刚好有位老伯打开家庙的大门,拿了东西走了出走,然后又走进去,大门未掩。这本是难得的机会,趋前致意,或许可取得入内参观的机会。我反而犹豫里足不前。万一对方热心招呼,愿详细介绍古迹,而我又必须急于告辞,恐怕反而失礼。只好放弃机会,只趁着大门尚未关闭,抢拍几张祠堂正厅堂前照片而已。匆匆参观,匆匆离去。


刘氏家庙-燕尾多。

刘氏家庙-匾额多。


潘氏古宅(三级古迹)

潘氏古厝(和平街170号)与刘氏家庙相邻,仅几步之隔,也是国家三级古迹。短短的和平街,十几公尺之内,就有两栋房子同时被登录为三级古迹,可见这条老街昔日的风华。

潘氏古宅初创于嘉庆20年(1815),咸丰11年(1861)扩建,奠定了今的规模。潘氏古宅,一堂四横,正厅的左右侧各有双护龙。建筑特殊之处,在于正厅与左右护龙之间,另筑有一道围墙,中有墙门。双护龙的外护龙比内护龙更突出一间开,然后再增筑一道围墙,连结左右外护龙,墙外的大片草地为禾埕,用来晒谷,禾埕外还有一道围墙。

这样的三合院设计,以正厅为中心,左右护龙向两侧伸展,使三合院的外形像伸展双螯的螃蟹。这是来自风水观念的影响,地理师认为潘家宅基位居“螃蟹穴”,所以建议采取这样的建屋设计。

潘氏家族是新埔望族及首富,潘家子弟曾出任新埔庄长及镇长,然而宅第的屋脊却不像刘氏家庙采翘起的燕尾造型,正厅屋的顶亦铺盖简朴的灰瓦(螃蟹色),这也是基于“螃蟹穴”的风水考量。

潘氏古宅现仍有潘氏族人居住,所以未开放参观,只能远远站在外埕的围墙外远拍而已。古厝的内埕红砖围墙,左右各开有5个“书卷窗”,造型各异,古朴优雅,是特殊之处。至于内部建筑特色,则只能想像而已。

潘氏古宅后方,可瞥见一栋洋楼的部分身影,那是曾任新埔镇首任镇长潘锦河的故居,位于中正路405号。潘宅右侧的墙内则有清咸丰8年(1858年)潘家创建的学堂-“大夫第”,目前仅存山门及马厩遗迹,但隐于墙内,并未对外开放。


潘氏古厝全景。


广和宫

广和宫,位于中正路608号,是新埔街上最大的庙宇,祀奉客家人原乡的守护神“三山国王”。广和宫创建于清咸丰10年(1860),由于位于新埔老街的菁华区域,而成为地方信仰的中心,曾经风光一时。

1895年,日本接收台湾,在竹苗的战役中,广和宫被焚毁,至1902年才完成重建。大正8年(1919)更加扩建,历时10年,而成为今日的规模。民国75年(1986)大幅翻修,失去古味,古庙因此失去列为古迹的机会。

外观变得新颖华丽的广和宫,仍然可以看见古庙的旧迹,例如三川殿的龙柱、石狮、部分壁堵,尤其是三川殿左右门柱前的门枕石,最为古朴,当是百年古物。其余的木雕雕饰、门神及墙壁彩绘都已换新,应是不久才前整修过的,色彩极为艳丽。

墙壁及梁柱的彩绘,既有装饰的目的,同时也是为了防潮或防朽,寺庙彩绘的主题多以历史演义、民间故事及宗教神话为主,广和宫的彩绘主题也是如此。而广和宫特殊的是,墙上彩绘的仙女,个个穿着性感,丰胸微露,风格颇异于传统的寺庙彩绘。其中的“八仙过海”彩绘,美人鱼的上半身都穿着比基尼式的泳装,形象上已经接近于现代辣妹了。

若将寺庙的彩绘视为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则应允许及宽容其创作的多元性,其实呈现不同的彩绘风貌也无妨。毕竟广和宫古味已失,已不被列为国家古迹,则不妨让匠师尽情表现,新的尝试,短期内或许褒贬不一,长期则看能否通过时代的考验,有朝一日为广和宫再赢回具有保存价值的古迹地位。

我的新埔古迹初访,只到广和宫为止。遗漏不少景点,下次经过新埔时,再来补遗(注1)。


三川殿古朴的石狮。

新彩绘的门神。

三川殿正门。


七仙女墙壁彩绘。

丰胸微露的七仙女。


[旅行地图]


旅记日期:2009.01.13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九芎湖休闲农业园区-九福路。


九芎湖霁月步道。


鸳鸯池。


鹅儿悠游鸳鸯池。


刘氏家庙(三级古迹)。


刘氏家庙山门。


刘氏家庙-燕尾多。


潘氏古厝(三级古迹)。


广和宫正殿。


广和宫的绮艳彩绘(八仙过海部分图景)。

相关新闻
台北平溪.菁桐小镇
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上)
台北新庄 .新庄老街(下)
台北汐止 .作埤内古道.磐石古道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